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5293
  • 博文数量: 74
  • 博客积分: 5360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123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3-17 16:05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8年(7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BSD

2008-05-06 11:22:33

一代人看不起一代人的事层出不穷,一代人骂一代人的绵延不绝。今年4月以来,一个自称兰董姐姐的人在网络上发表了《80、90的儿子们,都歇菜吧!》《我的车,你们倾家荡产也买不起!》《80、90后的女孩,你们都是便宜货》等视频,她总是戴着墨镜,一边翘着兰花指用尖酸刻薄的语气狂骂80后、90后,一边显摆着自己的名车、名包,“你们一辈子都买不起,可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兰董姐姐初一露面就遭到网友反感,不少人自发建立QQ群、贴吧专门用来攻击兰董。也有网友制作视频回击她,更有人称,鄙视兰董是他的人生目标之一。

作为一个70后的人,看到这样一个“同一阵营”的人,我深感悲哀,好在她不能代表一代人发话,否则我真的要以头撞墙死了算了。兜里有几个臭铜就沉不住气的人,大抵就是这幅德行:穷得只剩下钱,穷得只剩下显摆了。

俗话说,笑老不笑幼,因为人老了,光景一眼可以望到头,还能折腾成什么样子,几乎可以估摸得到。年轻则不然,年轻不可限量,海水不可斗量,他们代表着未来,未来谁也无法预测,不知道他们会创出什么天地来。因此,嘲笑下一代人,就是嘲笑未来,真不明白这些人傲视未来的勇气从何而来。

说实话,以前,我也很有点“一代人”的骄傲,觉得自己读书那阵子还没有扩招呢,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呢,就有点看不起扩招以后,参差不齐的80后、90后,又觉得他们大都是些独生子女,骄生惯养,颇不以为然。后来我发现,这种骄傲无不是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认识先入为主地存在严重的偏见,而且对这种严重的偏见自以为是。

拿自己的优点,或者说拿现在的优势来比一年轻人,这叫以大欺小,这种事情,居然被人做荣耀无限,真是脸皮够厚的。即便你现在比更年轻一代的强一些,也是应该的,毕竟你比他们多吃了十年的盐,多走了十年的路。可是在我看来,自称兰董姐姐这样的人,是白吃白渴了,浪费粮食了,白活了那么多年,一点长进都没有。

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里,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70年后的人要是没有赶上改革开放,谁又能够设想,他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中有些人还会成为财富英雄么?

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一代人如何如何的时候,我更愿意结合到一个时代来谈,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不是发生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代人的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肯定是受到时代的影响与制约。就像我说50后那一代人,他们中那么多人缺少文化,很多人成了下岗工人,这与他们在正值青春的时候被耽误了十年不无关系,而这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错误。

也可以这样说,70后、80后、90后身上有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具有一代人特色的东西,也不是一个人可以逆转改变的,终究是时代在他们身上的映射。当我们说一代人的毛病时,未尝不是说一个时代的毛病。

因此,个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当我们不满于自己,不满于下一代的某些缺点,与其骂来骂去,不如多去挑剔一下我们的时代。造成时代总貌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制度、有体制、有文化……反思这些东西,比骂人不知道要有意义多少倍。现代社会倡导与时俱进,那些革命理想远大的人早不满足一般的官袍加身,而是志存高远,把目标定在当大官、做大事、创大业上了。当然这方面难度极大,因为现有制度强调干部任用要走台阶逐级提拔。有人做过统计,在现有制度下,一个人参加工作后一步不拉地提拔到较高级别,也必须在十几年以上。好在制度不是铁板一块,一些懂窍之人研究发现,制度还真有缝隙可钻,比如,至今仍作为规范性文件实施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选拔任用条件”中就明确指出,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于是,为了不按部就班,为了得到一路小跑似的升迁,官场中人纷纷把目光投向共青团这个以往不被看好的职业,而且从实践上看,在我国,凡在政坛迅速上升成为政治明星的,绝大部分也都是走的这条捷径。于是人们就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如今,不少领导干部开始把自己的亲属安排进共青团工作,其中,辽宁省本溪市最近拟提拔的四名团市委干部中有三人是市领导子女,就是这一现象的一次集中检阅。在此之前,曾被媒体闹得沸沸扬扬,四次提拔四次破格,工龄不满六年就官至副厅的山东小伙张辉,走的也是这条路子。而且有网民报料,在全国,这类尚未公开的,还有更多。

不能认为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批评是无稽之谈。共青团员工作对象特殊,要求在这一岗位任职的干部必须具备年轻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别忘了,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参照执行的也是与其他干部一样的任用标准,既然标准同一,那么,共青团干部在离开共青团岗位以后,其特殊的政治关照本应自然消失,与其它部门干部一视同仁,但现在不是这样,只要年轻,再加共青团的工作经历,政治关照基本会一路绿灯。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作为国家用人制度来讲,德才是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破格更该如此,可为什么这一制度只能依年龄施行?其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有年轻干部在官场无规矩可言的火箭式上升,已经给社会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以后,如果有更多的人仿效,尤其是领导干部都把有志从政的亲属子女安排进共青团部门,那么我国的用人状况将是一个什么情景?

当然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一味批评年轻人。那些因“特殊需要”进入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都履行了组织程序,于被提拔者自己何关?谴责他们的父母似乎也不尽妥当。谁规定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不能当官?对于稀有资源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官员们在力所能及、在政策可控的范围内把子女安排到能够破格提拔的部门,把“窍”用足,把“窍”用活,只要手续程序合法,你也拿不住人家太大的把柄。当然若讲以身作则、严格自律,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属另一范畴讨论的事情了。

所以,当我们面对“本溪现象”,当我们讨论80后辉煌,当我们在以后遇到更多臭乳未干、能力平平却官至某长的用人情况时,该惊叹、该反思和责问的,不是提拔对象,不是官员自律,而是支撑它们的制度本身。


阅读(21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