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8-11-01 16:43:09
大三以来,逐渐参加一些比赛,每次比赛类型、参赛作品都不同,可有一点很相似,就是评审老师的评审过程。
电子设计大赛那会儿,好容易搞出个能拿出手的东西,虽然发挥部分的要求有些达不到。到评审时,评委们一从拿一个本子,按上面的要求一项一项打分,达到的给分,不达到的不给分,在此过程,我没有说过话,因为我先前老师跟我们说了,评委老师问什么说答什么,我不是主要负责人,因而我只能打下手,评委并不看重作品本身,只看作品能否达到题目要求。我看到有几个作品在外形上是一模一样的,所用到的模块,连液晶显示的文字都一样,我不清楚评委们看到这些作品会有什么想法,或者还是一项一项地评审,我不得而知。
学校举行的“创新杯”,我们团队也参加了,应该说我们的作品没有创新之处,只是按前人走过的路再走一次。纵观这次比赛的作品,大部分也是跟我们的一样,我在学校的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是“拿来杯”,的确,拿来者居多,可拿来加以创新者也有,这其中的是是非非也挺复杂的,不说也罢。我只知道,在此过程,我学了MFC,并用之于实际中,名次之类的倒是其次,我需要的是学习知识。从暑假开始,我基本是以编程为主,像画电路图、PCB之类的我就没做过了,我渐渐偏向于软件的编写。
到评审时,老师们只是按他们的想法去评作品,我们做的是模拟IC卡消费,就像学校饭堂的消费,可老师们问能不能像公交车刷卡那样,自动扣除金钱,这个问题我们没考虑,我们的立足点就是饭堂消费,别的没有考虑,如果做,绝对能做出来,只是时间的问题。总之,我们做的并不是老师心中想的,后来怎么会获奖就弄不明白了。
这次做IC卡,团队内部协调不到位,我有我的道理,他们有他们的道理。总之,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队长说我们两不够精益求精,这个词用得好,可惜前提没了,基本谈不上“精”,何来的“求”?不过,在学习生活上我们依然是好朋友,那方面的矛盾不会影响到别的方面的。
这两次比赛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都通宵了,这是我在大学生活中三次通宵的两次,第一次是大一放寒假时为了赶早上的火车而通宵。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在最后的时候就通宵呢?或者说,为什么总是拖到最后?就像上课,不到最后的时刻,学生是不会到的,我们的课堂就这样,不到13:28大部队是不会来出现的,这可能是这个校区的风俗或习惯,――就像吃饭不排队、吃完饭不收拾碗筷等等。
唉,太多的事情都是很无奈的。
最近,学校在搞“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注意:又一个“创新”,可见这个词挺热门的),我没报名,但老师找同学,同学找我,我技术又不行,可也被找去了,可见这次我们学院里申报项目的规模。通过院级的评审,有四个队出线,到校级答辩,我所在的队的项目通过了,但我不怎么高兴,在院里组队时,我们三个人是同一个专业的,又是好朋友,但现在有一人退出,另一个专业的一个人进来,――指导老师的意思是做项目还是大伙一起做,但写名字只写三个。这个变化弄得我心情很不爽,老师有他的想法,我不能左右之,幸亏后来者是负责人,我们几个不用操心,这倒省了不少事。
通过以上的描述,基本上能确定我这个人是怎样的了。不能成为治人者,技术不够牛。这些不知是好还是坏,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想别人说我什么。我有我的想法,有自由决定我做什么。
PS:我并不是针对所有的评审老师,只是把我所见所闻写下来而已。纯属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