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7-05 16:46:17
迈向国际的质量技术监督
一、质量技术监督的国际性
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是一项人类的共同事业,其特点之一,是它的国际性。质量、标准化、计量等,都是无国界的,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贸易发展的国际化,要求质量技术监督的国际性。各国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按照同一运行规则来进行,而质量、标准化、计量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都是维护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和市场行为的法制性,所不可缺少的。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经济和技术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要求质量技术监督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取长补短,以适应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为了协调各国在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保证世界贸易的公平、自由和有序运行,促进各国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国际上先后成立了一批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国际组织。比如:1875年成立了"国际米制公约组织",不久又建立了"国际计量局(BIPM)"。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26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后更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55年成立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1980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1994年成立了"国际认可论坛(IAF)"。1995年成立了"国际审核员注册和培训协会(IATCA)"等。
| | | | | | | | 随着区域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区域经济贸易组织的形成,相继成立了区域性的有关质量、标准化和计量的区域性组织。如1972年成立"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1980年成立"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1992年成立"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1995年成立"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欧洲、美洲也成立了一些区域性质量、标准、计量组织。如"欧洲标准化协会(CEN)"、"欧洲电工委员会(CENELE)"、"西欧计量合作组织(WELMEC)"、"欧洲认可合作组织(EAC)"、"泛美认可合作组织(IAAC)"等。还有一些区域标准组织,如原"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后来发展为"国际物品编码组织(缩写仍用EAN)"。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迄今已参加的有关质量技术监督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共22个。
由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国际贸易中,对消除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促进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成为"入世"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在WTO《中国议定书》中,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许多内容。因此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如何建立符合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服务体系,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贸易发展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各国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在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相互协调,采用共同认可的运行规则,要求加快我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改革的步伐,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二、迈向国际的标准化
由于标准化对促进贸易的发展,规范市场行为,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具有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其《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中明确规定各国在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中,须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因此,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入世"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信息,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需要。我国《标准化法》中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加快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到1999年底为止,我国制定的16000多个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占43%。其中采用ISO、IEC标准的有5988项。许多重要标准(如ISO9000族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
为了尽快获取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新情况、新经验和发展趋势,维护我国的权益,我国参加了12个国际性和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术语网(TermNet)、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国际术语学研究学会(IITF)、术语学与知识传播协会(GTW)、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国际毛纺织原料试验室协会(Interwoollabs)、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国际标准物质数据库(COMAR)、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亚洲大洋洲开放系统互联研究会(AOW)。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还积极参加了这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活动。除了每年派人或派代表团参加其举办的大会、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外,还担任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职务。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了6个ISO的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的秘书处,即:TC202"微束分析"、TC202/sC2"电子探针"、TCl7/sCl7"钢丝和盘条"、TC8/SC4"甲板和船装机械"、TC20/Scl"航空电器"和TCl79/sC2"无筋砌体"。我国草拟了一些重要的国际标准。我国还承办过一些重要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如1990年在北京召开了IEC第54届年会,199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14届PASC大会,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会议,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COPOLCO)第17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ISO第22届全体大会等。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的会议,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承担TC和SC秘书处的工作和承办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参与起草国际标准,对国际标准草案提出意见,反映我国的要求,在维护我国的权益,及时获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信息,引进成熟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加速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迈向国际的计量
经济、贸易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各国的计量制度、计量法规、测量结果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和法制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代表国家参加了5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国际计量组织,即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IMEKO)、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除了每年派代表团参加上述国际组织的会议外,还在中国举办过多次会议,如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IMEKO第12届大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OIML第30届国际法制计量委员会(CIML)会议,OIML发展理事会,OIML发展中国家计量活动研讨会,第二次亚太地区法制计量论坛(APLMF)会议。这些会议在中国召开,有利于中国的计量工作者走向国际计量的舞台,也有利于我国了解国际计量活动的情况,同时扩大了我国的影响。
为了使我国的计量基标准与国际计量基标准的量值一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了国际计量局、区域性计量机构组织的多次国际比对及相关的比对结果的研讨会。通过国际计量局组织的多次比对,于1999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三次米制公约成员国计量院院长会议上,中国在《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MAR)》上正式签字。目前在协议上签字的有49个成员国和两个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欧洲标准物质与放射化学协会)。该互认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的计量体系,是计量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
在计量技术法规方面,积极采用OIMI.的"国际建议",是憀?国法制计量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目前,对新起草的国家计量技术法规要求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建议,不能采用的,要说明理由。
对进口计量器具的管理方面,目前我国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要求外商对出口到中国境内的18类计量器具向中国的计量行政部门申请型式批准。经指定的技术部门检定合格后,发给型式批准证书,方准予进口。
为了减少计量器具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重复进行的型式批准,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通过决议,要求在成员国中推行计量器具的"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制度"。我国作为OIML的成员,按国际法制计量公约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1年9月10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制度"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凡已获得我国的型式批准证书的计量器具,属于OIMI公布的目录中的计量器具,按OIML 有关规定补充试验后,可同时获得OIML证书。
在计量单位方面,我国于1959年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世界上通用的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1984年又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将国际上先进的"国际单位制(SI)"作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础。
通过参加国际和地区的有关计量组织和活动,签署互认协议,推行国际通用的型式批准制度、OIML证书制度,采用OIML"国际建议"、贯彻"国际单位制",我国计量已迈向国际。四、迈向国际的质量认证与认可按照国际标准和程序开展质量认证与认可,已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自1978年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后,就开始引进国外的质量认证与认可制度。
迄今,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质量认证与认可的国际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有5个,即"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审核员与培训认证协会(IATCA)"、"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此外,中国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Q(YJECc)于1983年成为IEC电子元器件质量认证体系(IECO)管理委员会(CMC)成员,1985年成为IECQ的全权成员。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1985年成为IEC电工产品检测与认证组织(IECEE)管理委员会(MC)成员,1989年6月,成为IECEE认证机构委员会(CCB)成员。目前我国有9个电工方面的实验室已成为IECEE承认的CB实验室。
80年代以来,ISO/IEC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质量认证和认可活动的国际标准和导则。我国根据这些国际标准和导则、WTO/TBT的要求及我国有关法律、条例的规定,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质量认证实施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开始,相继组建了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中国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P)、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CL)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CRBA)等4个认可和注册机构。这些机构完全按照国际准则的要求和程序运作中国的认可和注册制度,规范有关从业人员的行为。
为了使认证结果相互承认,以利于消除贸易技术壁垒| | | | | | | |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参加了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多边互认协议,如1998年1月我国CNACR签署了国际
认可论坛多边互认协议(IAF/MIrA)和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PAC/MLA),同年8月我国CRBA首批签署了国际审核员培训与注册协会多边互认协议(IATCA/MIrA),1999年我国CNACI。又签署了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多边互认协议(APLAC/MLA)。1997年我国CNACR率先通过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的国际同行评审。我国也已加入IAF/MLA和PAC/MLA,产品认证机构多边互认计划也将要实施。
CNACP届时将申请同行评审,争取签署多边互认协议。上述互认协议的签署为我国质量认证与认可工作迈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我国对国际质量认证与认可工作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除了积极参加了国际和亚太地区有关质量认证与认可国际组织的活动和会议外,我国是APLAC的创始国之一。我国有两个实验室(长度和力学)是APLAC的验证实验室。我国代表还担任有关组织中的一些重要职务。我国还承办过一些认证方面的国际会议,如1998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IAF第1l届全体会议、PAC的特别全体会议、IATCA的执委会会议等。
总之,我国的质量认证与认可是来自国际,又正在迈向国际,正与国际同行并肩前进,共同为国际质量认证与认可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