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顶级精密仪器无法准确监测的地震前兆,果真能被动物所感知吗?不管你相不相信,这是可能的。我们知道,很多动物在暴风、雨雪来临之前,都会有奇特的行为表现。研究表明,某些动物确实具有特别的预知能力,它们可以感知和理解通过地表传递的振动信息,而人类的这种感知能力已经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消失了。
动物“上岗”预知地震
有关动物能预报地震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3 年,希腊赫利克城大地震发生前5 天。据当时希腊的军事学家记载,居民发现了动物的异常:“城里的老鼠、貂、蛇、蜈蚣和金龟子倾巢而出,它们一股脑儿逃出城,沿着大路一直向南。”
有关地震前的动物习性异常现象,我国至少在1000 多年前就有明确的记载。公元650 年,就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 开元占经.地境》)。公元787 年,陕西长安附近发生地震,史书上也曾记载:“震前,巢鸟惊散”。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中,有关地震生物反应的记载有126 条,涉及24种动物。
根据以往震前资料统计,专家发现7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动物行为异常出现的区域范围可达200 千米,甚至更远。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为此,2007 年5 月21 日,我国北京大兴区成立了全国首个野生动物地震宏观观测站,对野生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敏感反应进行24小时监测,包括黑猩猩、鹦鹉和老虎在内的55种动物被选定“上岗”来预知地震。
地震来临动物前兆
我国对这些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4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的验证,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作为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以为国内外生物学和地震学所公认和关注。据介绍,1966年我国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开始对生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进行专一性研究。通过多次强烈地震的考察和监测,及机理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调查资料表明,随着地震震级增大,阵前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异常的分布地区以及异常活动反应的强烈程度等,都有相应增加的趋势。可见动物的习性异常反应轻度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关系。
要明确的是:这项研究并不是用鸡窝里的鸡来预报地震,而是通过研究了解动物到底在地震前是哪一个感觉渠道接收到什么样的物理或化学信号,摸索出预报地震的科学线索。大量资料表明,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的前兆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内,短至几分钟,长至数天和数10天,呈明显的短临特征。
1976年7月中旬,唐山大地震前,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有一居民两只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出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的金鱼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7月25日,唐山柏各庄农场四分厂养鱼场鱼塘中一片哗哗水响,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打转。7月27日,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仓惶逃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距离唐山不远的蓟县河海工地库房院子里,有300多只老鼠钻出洞子,聚集在一起发愣。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叼着小的,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天黑时分,有十多只黄鼠狼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5只,其余的则不停的哀嚎,一片惊惧气氛。
1990年,克里米亚的苏达克市发生六级地震,之前科学家们在离震中40千米的地方就发现了蜥蜴的异常举动。当时地上爬满了蜥蜴,他们在山岩和石头上呈垂直排列,因为这种竖向姿势能帮助它们适应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它们就是靠这种姿势来减缓地震前夕先行到达的信号的影响。卡拉达格山地质站的工作人员说,在搜集全有关电磁、地球物理地质和生物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在所养动物的帮助下生物地震学家学会了预报地震的强度和震区,不过他们现在还得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现在他们知道,生物指示器不仅在地震前几个小时,而且在几天前就会有所表现。
地震前,动物到底会有怎样的“特别行动”?大量的震例资料和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动物的习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兴奋性行为活动,即大多数为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出现的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的习性活动,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行为活动,即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郁、不进食等反常活动。
鱼类:翻腾跳跃,飘浮打旋
鱼类是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较为多见的动物,其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迁移、翻腾、跳跃、飘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动等。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处的8.4级地震前,距震中100千米的伊豆半岛西海岸,发现许多鱼死在海边,这些鱼往往生在大海深处。
两栖类:行为呆滞,蛙蛇出洞
两栖类(蛙等)和爬行类(蛇等)动物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合时令的出现呆滞等反常活动。1975年海城地震前,冬眠动物(蛙、蛇等)发生出洞事件,尤其是冬眠蛇的出洞,使人们公认的震兆现象。该现象在1978年11月2日前苏联中亚6.8级地震前得到进一步证实。
鸟类:惊飞惊叫,迁飞拒食
家禽、鸽、雉、乌鸦、喜鹊等野生鸟类及虎皮鹦鹉、孔雀、金鸡等观赏鸟类,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惊飞惊叫、不进窝、不吃食、迁飞等。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鸣叫,| | | | 但在地震前却有乱叫现象。我国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如1857年2月4日浙江地震,史料曾记载震前“山雉皆鸣”。在日本有一种说法:“野鸡乱叫,地震要到”。
哺乳动物:嘶叫奔跑,惊恐不安
狗、猫、鼠、家畜及其他哺乳动物地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惊恐不安、嘶叫、奔跑、集群迁移,少数表现为忧郁和呆滞的行为反应。1972年尼加拉瓜的马那爪6.2级地震前几小时,市内某孤儿院饲养的猴子大肆骚乱。院长见此情景可疑,迅速将孤儿带到屋外。不久地震发生了,孤儿们幸免于难 | | | | | 。
研究人员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预报地震,是因为动物的身体实际上是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系统,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可以把有关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放大。从地震预测研究的角度来看,只要知道动物感觉到的或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是什么样的地球物理或化学因素及其变化特征,就可能设法检测它们。但是,遗憾的是动物的一些征兆和地震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出现动物表现异常(诸如老鼠、蟾蜍等大量动物出动)这样的情况,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洪水气温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地震之前,地壳在运动的过程中有可能地下变得更热,导致冬天蛇出洞;但地震不是导致蛇出洞的唯一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冬天蛇出洞就肯定要发生地震。所以,目前对这些临震前兆信号及其变化特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通过对地震前兆及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甚至创建某些新的观测方法,更有效的捕捉这些临兆前兆信息,对探究地震的短临预报将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阅读(25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