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99632
  • 博文数量: 108
  • 博客积分: 3000
  • 博客等级: 中校
  • 技术积分: 173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10-04 16:04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24)

2008年(8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8-12-25 11:07:08

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生活中的黑色幽默,其实比春晚的小品好玩得多,而且好玩得相当有深度!据2月1日《扬子晚报》报道,因为元旦当日有超过半数的老人无子女探望,于是放言,牛年春节期间不接老人回家过年,将对子女收取一定金额的“罚款”。虽然这本是无奈之举,意在“吓唬”,但效果却好得出奇,大年初一至今,竟无一老人受到冷落。
    敬老院开出“不孝罚单”,以非常手段强制推行孝道,可以说从客观上制约了不尽孝心的行为,让有些人必须接老人回家过年,也可以说是促进养成孝心的一种方法。其现实的反映便是激起了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其客观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罚单之下出孝子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折射出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已大大上升,这使上海逐渐步入了一个老年人比例增高的社会。老年人多了,便出现了一个养老敬老的问题,过去中国传统道德是以孝为先,从法律和道德上规定并提倡孝道,以维系老长幼关系及为老人养老提供良好环境。但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条件、多子女造成互相推诿、居住条件不具备及观念转变(家庭结构小型化)等因素,事实上老人在自家养老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以上这些社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决,举个例说吧:提倡和建立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恐怕连一些鼓吹家庭小型化、养老社会化的社会学家们也会一时转不过观念来。
    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量被送进
的老人,并非家里没有住房条件,也不是不孝,而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才把老人送敬老院的。而这么一来,就事实上使敬老院自己办得变了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敬老院,而是成为了托老院、老人院了,这其实是敬老院事业的失败,是敬老院本身出了问题。大量有经济能力家庭的老人,被子女以工作忙为借口而送入了敬老院,虽然他们的衣食无忧,但实际上,这些老人是被当作“包袱”硬塞进敬老院的。子女工作忙是原因,但可以请钟点工或保姆照顾予以克服,也可以请亲友帮忙。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小辈们为了自己生活的舒适方便,过“现代人”生活。而在它的背后,实际上是严重的年龄歧视,是一种违反人权行为,其结果就是剝夺了老人的家庭亲情温暖享用权利,是非常残酷的行为。
    要知道,“不孝罚单”的变相成功,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充其量只能起到规劝和提醒的作用。“孝”决不是罚出来的。悦亲有道,那就是一个“诚”字。亲而不诚,那是虚情假意,做做样子。古人说得好:“人之孝行,根于笃诚。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氏世范•睦亲》)学会笃诚,岂止是尽“孝”之需,实乃是做人的必备品质和应有的素养啊!能不能对父母尽孝,取决于子女的自觉和良心,靠“罚”出来的孝心,不仅容易变味,也是不能持久的。 
    孝敬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修身立德的必然产物,也是做人最起码的行为准则,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以罚款制度“罚”出孝心,虽然从行为上实现了尽孝心行动,但心理上则是很违心的孝心思想。如果子女因为怕罚款而将老人接回家,则表明在一些子女心目中,“金钱”比“亲情”更重要,所以靠金钱的制约换来的孝心行为,不但不真诚,反而扭曲了孝心的本来含义。
  我们理解
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但罚款却是给孝心设立了“价格”,虽然暂时“找回”了孝心,但是毫无诚意。所以,作为民政部门的敬老院,作为一个福利公益部门,是不是也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社会定位,好好权衡权衡得失与利弊呢?
阅读(30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