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8-03 21:41:48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孔孟之圣人言亦如此,其中厉害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家都知道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其作者太史公司马迁“犯罪”而受腐刑。这一事件的经过见于他给朋友的《报任安书》。在信中太史公表白了为了完成自己有意义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这篇文章文词厚重,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
太史公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史记》中也不乏此种之作,但《报任安书》中更强烈亦云:“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
太史公下面对这句话做了明白的阐述,其大意是说,士大夫得了罪,如果送进监牢,就会遭受捆绑手脚、带木枷、脱光衣服挨打等等痛楚,即便苟活下来也必定终身带着曾受刑罚的标记,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侮辱。因此,与其受刑,不如早早自杀。你不自杀么?就得进“圜墙”去!士的气节不可辱,有节之士在未受刑遭辱之前就“引决自裁”,因此,刑罚很难施到他们身上去。
太史公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多么沉重啊,这样子还要延续残生,是不是太难为自己了?但史书未成,太史公持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由于自身的遭遇,司马迁更富有批判精神,特别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纵观中国历史,面对专制君权的淫威,有那么多勇批逆鳞、不恤身家性命的忠鲠之士,他们不知道买主求荣、卖身得利的客观道理吗?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再看直到清末光绪新政,朝廷才好像突然懂得了“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罔变之治法”,于是废除了种种历史悠久的酷刑迫害,参酌各国法律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法,遥想无数仁人志士求仁而不求荣、知耻而不避辱的“荣辱观”,怎能不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