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分类: 系统运维
2009-06-06 17:21:08
Google Wave人觉得是包含了新功能的 IM,开发者看中它的开放特性及API,然而 Wave 到底是什么,CNET的编辑对此有一番说辞。
Google实验性交流平台 Google Wave已经揭开面纱,一些人甚至亲手体验并作了评测,然而关于Wave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东西,Wave 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印象,有人觉得是一种更好的E-mail工具,有人觉得是包含了新功能的IM,开发者看中它的开放特性及API,然而 Wave到底是什么,CNET的编辑对此有一番说辞。
Wave比e-mail 好吗?
CNET编辑 Rafe Needleman:
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这样,你不必开一个新消息,相反,直接在当前消息上回复即可,当很多人在同一个消息上交流的时候,这省去了很多混乱,在一个对话中只有一个Wave,而不必像传统 Email 那样重复抄来抄去。
CNET高级写手 Stephen Shankland:
Gmail用户对对话视图比较熟悉,将对话前后堆叠到同一个视图,这些用户会更容易适应Wave的模式。
Gmail 在同一封邮件上处理的时候最好用,同样,Wave在只处理一个Wave的时候最方便,如果同时开很多Wave,比如打开多个浏览器标签,会有些麻烦。
Needleman:
现在试试玩很有趣,但到时候我们有很多inbox要同时处理的时候,不知道会怎么样。
Shankland:
对。任何网络沟通工具都有一个蜜月期,一开始,只有你和你最亲近的朋友使用,接着,整个世界发现了这个工具,于是一大堆垃圾信息蜂拥而至,Wave怕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Needleman:
当人们在Wave中认真写消息的时候,很可能受到打扰,你可以强行插入一个消息,并希望立即获得关注,别人只好打断自己的工作回来回复你,虽然Wave中可能有选项关闭其实时模式,但默认是实时的,这会很烦人,有人会很不喜欢这种模式。
Shankland:
我年轻的时候,使用Unix terminal command,那是IM的先祖,我很快对它将每一次击键都显示给对方的方式感到厌恶,我们在写IM或 Email的时候,是经常字斟句酌的。
Needleaman:
我麻烦了,我在打字之前是不思考的,而是一边打一边写,我妈妈告诉我,写东西要字斟句酌,我希望Wave不会证明她是错的。
Wave 是更好的 IM 工具吗?
Needleman:
这很不同。Wave是一个象IM的Email,或者是一个多人聊天室。如果有多个人在同时聊 天,Wave会很清晰地显示什么人在回复什么内容。最大的不同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回答任何人说的任何话,这样,最终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乱糟糟的消息树, 希望开发者能加上让这些消息全部展开的方法。
Shankland:
在我看来,Wave更像即时消息聊天室。即时在现在这个忙碌的世界,Email也允许你暂停和思考,Wave却带着一种不容拖延的意味,当你在Wave上和别人谈问题的时候,你延迟回答会显得很失礼。
当我们俩在Wave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想用传统的IM问问你是否看到了我的消息,这也许只是个习惯问题,但似乎也因为 Wave 太随意了,我有时候不到那个回复到底是刚回复的,还是前面回复的。
Needleman:
我确实用回了传统IM,Wave的开放结构实在太开放了,很容易错过一些回复。
Shankland:
就像我有个问题问了你两遍,你两小时后才回答。
Needleman:
我没看到,看来Wave需要更好的消息通知机制。
Shankland:
Web程序是由局限性的,HTML 5的通知机制仍在制定中,也许后期会有所改进。
作为一个协同编辑器呢?
Needleman:
Wave很像Google Docs,几个人可以在同一个文档上同时编辑。Wave比Google Docs反应速度更快,所以我们更容易知道什么人改了什么地方。
Shankland:
Google Docs 还有不少弱点,但我发现它的协同功能和Microsoft Office 最近几次升级相比,更强大。 Wave可以显示其它人正在修改的任何位置,当我们系统工作的时候,这很重要,即使我们是面对面工作。
然而我们有限的屏幕空间是个问题,当人们在其它位置工作的时候,先前的位置可能显示到屏幕之 外了。在Wave 中,因为到处都有动作,我们反而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了。比如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上面的讨论中问了个问题,你没看到,有可能你已经离开那个位置,当 某个位置发生了改变,没有一个通知机制,不过 inbox 箱旁边的绿色数字提供了一点信息。
Needleman:
这应该很容易解决,当人们在屏幕外的位置输入内容的时候,可以显示一个小小的上下箭头提示一下。
Wave 让人迷惑?
Needleman:
一开始是这样,但很快我就适应了这个概念,你创建一个像Email那样的消息,接着它变成了聊天或IM,再接着,它又变成了一个协同编辑文档,这听起来很恐怖,但我发现人们很快会接受这个概念。
Shankland:
我也很快就明白了,但这种多点编辑会很让人抓狂,如果你是一个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发短信,一边上网的人,这没问题,但多数人没有一心多用的能力。
用户界面也很粗糙,你只能通过拖曳找到那些消失的编辑按钮。
Needleman:
这只不过是个预览啊。
Shankland:
是啊,那我就不提搜索语法和联系人管理这些地方的问题了。但Wave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服务 器必须知道那个Wave处于编辑模式,以及什么时候处于这种模式,Google很容易在用户保持长时间不活动时关闭这个用户的编辑权限,以便服务器释放资 源,但对用户来说,不断重新获得授权是很痛苦的事,我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不断这样。我的想法是将编辑/回复按钮悬浮到右上角,即时窗口滚动的时候也能 看到。
Wave 作为商务平台
Needleman:
我觉得 Wave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仍潜伏着危险。但一些商业管理工具可以从Wave获得即时通知的好处,向用户显示其它人目前的工作点,像Bugzilla,如果能知道一个BUG由哪个工程师在处理,就不必用邮件讨论来讨论去,一切可以实时进行。
另外,由于Google 将开放Wave代码和API, 那些希望自己部署Google Wave应用的公司可以在自己的私网部署,也可以加入一些审计和规范功能。
Shankland:
希望商业用户能度过对Wave的适应期,曾经,Email是新生事物,IM也是,但现在他们都成了很普通的工具,Twitter和其他社会网络工具也将这样,面临成长的烦恼。象所有电子沟通工具一样,有人欢喜有人忧。
Wave之后是什么?
Needleman:
Wave有现代Email的味道,它靠的是现代网络,现代网络的特点是用户基本是稳定在线的,不像Email刚刚发明那时,人们只是偶尔在线。Wave也将不同的通讯工具,Email,IM,聊天,协同编辑集合到一起,我想这很伟大,但不知道被更多用户采用后会怎样。
Shankland:
我觉得Wave是Docs, Gmail, IM 的混合体,总体上,它带来更多是清新而不是麻烦。有趣的是,Google并不是简单地扩展程序接口,而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交流协议。Google试图借开放取胜,这是一种战术上的魅力。
总体上讲,Wave是Google这样一个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公司的强力之作,尽管 Google并非社会网络的动力源。Google必须不仅说服他们的用户使用 Wave,还要说服他们的用户的联系人们也参与进来,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Google在社会网络领域更多的是另辟蹊径,象Wave, 象Gmail,而不是和Twitter或Facebook这样的服务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