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71980
  • 博文数量: 46
  • 博客积分: 1458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4-03 01:0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6)

文章存档

2018年(39)

2012年(2)

2011年(1)

2009年(4)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职场

2018-03-29 09:16:02


  本簡史旨在概述
1974年以前,也就是「許冠傑時代」以前,香港粵語歌詞的簡要發展歷史,所以,基本上不會提許冠傑的歌詞。又由於1974年以前的粵語歌常是「傳俗不傳雅」,又被認為全無原創。所以本簡史會有所偏重,偏向多介紹「雅詞」及原創作品。

 

 

不須粵語流行曲的三四十年代 詞多文言

  人們一般認為,粵語流行曲的振興,始於1974年三月面世的電視歌曲《啼笑因緣》及同年九月以細碟形式推出的《鬼馬雙星》電影主題曲及其插曲《雙星情歌》(按:比電影早面世)。並視這幾首歌曲為「里程碑」。

 

  香港的首批「粵語時代曲」唱片,始見於1952826日。在此之前,香港人雖未有粵語流行曲的概念,但也有不少唱片歌曲及電影歌曲,具備流行曲的要素,比如早至1930年,香港的新月唱片公司推出的一類「新體曲」(或簡稱「新曲」)唱片,可視為粵語流行曲的遠祖。

 

  19301940年代,香港的大眾音樂文化的主流,是粵劇、粵曲和粵樂。其時更有無數的音樂社,可稱為「音樂社熱潮」,跟六十年代的「夾band」熱潮,遙遙相應,然而結社者的目的都是玩唱及創作粵曲和粵樂,這方面跟「夾band」熱潮全玩歐西流行歌曲,是天淵之別!所以,在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人完全沒有需要發展粵語流行曲,而這個時候大部份的粵語電影中的創作歌曲,都是採取先詞後曲的形式寫的,而且並不迴避粵曲味,事實上那時也根本不須要迴避,因為音樂主流就是粵曲粵樂,寫的、唱的、奏的都是粵曲人。

 

  這兩個年代之中,成績非常突出的原創粵語電影歌曲有這一批:《兒安眠》(《生命線》插曲,1935)、《凱旋歌》(《廣州三日屠城記》插曲,1937)、《胡不歸》(同名電影插曲,1940)、《紅豆曲》(同名電影插曲,1941)、《燕歸來》(《蝴蝶夫人》插曲,1948)、《載歌載舞》(《蝴蝶夫人》插曲,1948)。除了《兒安眠》,其他五首都是以先詞後曲方式寫成的。

 

  這兒選錄其中三首,讀者可以從中感受這些詞作的風格特點。

 

待君凱旋還,請聽凱旋篇。

君不見中原王氣沉,笳聲飛渡山海關。

烽火輕易大地色,鐵騎踏破舊江山,

多少人家室無壁?多少人家屋無椽?

戰戰戰,寧為疆場珠玉碎,不作簷下瓦石全。

 

待君凱旋還,請聽凱旋篇。

君不見長行十萬眾,人逐胡騎遍野翻,

舞槊刀光劍影裏,躍馬青山白水間,

前前前,片言贈君君記取,不搗黃龍莫生還。

戰戰戰,前前前,不搗黃龍莫生還。

                        《凱旋歌》 詞:胡麗天 曲:梁以忠

 

鶯聲驚殘夢,晨起懶畫眉,

相呼姊妹至,共唱紅豆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摘,此物最相思。

 

相思何時了,觸景最神馳,

悔將紅豆採,致惹恨無期。

                        《紅豆曲》 詞:邵鐵鴻、王維 曲:邵鐵鴻

 

春酒綠,夜燈紅,笙歌起自玉樓中,

 

莫道風流如夢,花月良宵意萬重,

無關鎖,廣寒宮。

 

任君陶醉入花叢,天花舞,若游龍,

魂銷未,問東風,只將愁懷付與一夢中。

 

今宵雙飛燕,明日又西東,

人如山與水,何處不相逢?

                        《載歌載舞》 詞:吳一嘯 曲:胡文森

 

  補充說說。《凱旋歌》亦即後來的著名廣東音樂樂曲《春風得意》的前身,在影片《廣州三日屠城記》內,《凱旋歌》由陳倩如唱出,唱片版本的灌唱者則是歌調作者梁以忠的太太張玉京。《紅豆曲》的中段是把王維的一首詩嵌了進去,但改了一個字,據知嵌王維詩是導演的意思。《載歌載舞》後來有一個「惡搞版」,往後更發展成鄭君綿的名曲,所說的「惡搞版」即《賭仔自嘆》:「伶淋六,長衫六……」。可以說,約面世於1954年的《賭仔自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粵語流行曲「傳俗不傳雅」風氣的帶起者之一。

 

  上引三首歌詞,全屬文言,正代表了三四十年代粵語歌曲的詞風。其中《凱旋歌》詞意甚激昂,但譜曲者梁以忠所譜的曲調,卻屬柔中帶剛,這可以見到當時的音樂審美取向,跟「後世」也頗不同,這  點也值得讀者注意。

 

五十年代 原創實不少

  1951年,粵語電影《紅菱血》的插曲《銀塘吐艷》(後又名《荷花香》),以及特為粵劇《搖紅燭化佛前燈》而寫的小曲《紅燭淚》,後來都獲視為粵語流行曲,很多歌手都灌唱過。而這兩首歌曲,俱由唐滌生先寫出歌詞,繼而由王粵生譜上曲調。

 

  至1952826日,香港首批粵語時代曲(78轉)唱片面世,是由和聲唱片公司推出的,共八首歌曲,有三首原創,更有一首由馬國源作曲,周聰填詞的《銷魂曲》,採用西方流行曲常用的AABA曲式來創作曲調。也就是說,《銷魂曲》是香港樂壇第一首採用AABA曲式創作出來的粵語流行曲。

 

  《銷魂曲》是跳舞歌曲,用的是Samba節拍。所以,周聰填了這樣的歌詞:

啊哈哈哈Samba,啊哈哈哈Samba

共跳跳跳跳Samba,啊哈哈哈我愛它。

聽鼓聲響亮,啊哈哈哈瘋狂樣,

噢媽媽媽不用罵,聽歌聲多幽雅,

彈鋼琴學學喇叭,輕快日夕說笑話。

啊哈哈哈Samba,啊哈哈哈Samba

噢媽媽媽不用罵,聽歌聲多幽雅。

 

似星一般晶亮,柳絲銷魂樣,

像月一般光亮,與君永結雙。

聽歌聲響亮,啊哈哈哈銷魂樣,

人醉了心蕩漾,看鴛鴦心歡暢。

談愛情日夕永結雙,歡暢共要漂亮,

似星一般晶亮,柳絲銷魂樣,

人醉了心蕩漾,看鴛鴦春心漲。

                        《銷魂曲》 曲:馬國源 詞:周聰

 

  對比起前面那些文言歌詞,這《銷魂曲》無疑是多了點白話(國語)。

 

  在1950年代,以AABA曲式寫成的粵語流行曲,數量是頗有一批。比較著名的如面世於1953年夏天的《快樂伴侶》,也是一首一聽便想起舞的跳舞歌曲,只是今次採用的是Fox-Trot節拍。歌詞如下:

(女)尋伴侶大眾歡樂趣,(男)求淑女愛她痴心醉,

(合)日日快樂唱隨,做一對好佳侶。唏!

(女)情味趣令我心亦醉,(男)尋樂趣兩家歡心對,

(女)漫步兩岸柳垂,春光照我心裏。唏!

(女)與君愛戀沒顧慮,(男)每日與嬌卿暢聚。

(女)同是良伴有樂趣,(男)卿是我終身伴侶。

(合)情味趣大眾心亦醉,尋樂趣兩家歡心對。

日日快樂唱隨,春光照我心裏。唏!

 

(男)求淑女為了真樂趣,(女)尋伴侶兩家一雙對,

(合)日日快樂唱隨,做一對好佳侶。唏!

(男)情味趣令我心亦醉,(女)情味趣愛他歡心對,

(男)漫步兩岸柳垂,春光照我心裏。唏!

(男)與卿愛戀沒顧慮,(女)每日與哥哥暢聚。

(男)同是良伴有樂趣,(女)哥是我終身伴侶。

(合)求伴侶為了真樂趣,情味趣兩家歡心對。

日日快樂唱隨,春光照我心裏。唏!

                        《快樂伴侶》 曲:呂文成 詞:周聰

 

  說到《快樂伴侶》,在五十年代非常流行。填詞人鄭國江在他的著作《詞畫人生》中有一篇「我是從大戲中走過來的」的童年回憶文字,文末說:「到了周聰的年代,有一首《快樂伴侶》……把我從粵曲的醉夢中提醒過來」,鄭國江在另一場合亦曾對筆者說:「《快樂伴侶》是第一首脫離粵曲小調風格的作品,印象很深。《快樂伴侶》面世的時候,鄭國江才十二三歲呢!

 

  上文一連提到兩首周聰的詞作,都是跳舞歌曲。周聰後來獲他的晚輩黃霑尊為「粵語流行曲之父」,只緣他真是從首批粵語時代曲唱片面世開始便寫歌詞,而且他是有意識地在遣詞用字上,少一點文言方言,多一點白話國語,試着讓粵語歌詞現代一點、城市一點及優雅一點。比如下面兩首原創作品,可以見到周聰詞作的另一種風味:

 

茫茫雲天,高空處處晚陽艷,

朦朧幻境,心飄天外天。

茫茫重天,歡欣處處樂如願,

漫遊幻境,心飄飄輕若燕。

在這個天,看不見冷眼人面,

雲外天,沒有黑暗自在流連。

茫茫重天,歡欣處處樂如願,

願長在此,身飄飄輕若燕

                        《九重天》(1954) 曲:梅翁(即姚敏) 詞:周聰

 

明月掛在柳梢上,湖畔晚風涼,

為願永在你身旁,投入你懷裏輕唱。

明月掛在天空上,人在湖畔思量,

何日再在你身旁,難免我悲愴。

還記以往湖畔我倆

同坐輕舟你彈着結他伴我唱。

明月照在我心上,湖畔晚風涼,

為願永在你身旁,忘記了惆悵。

                        《一往情深》(1955) 曲:林兆鎏 詞:周聰

 

  這兩首原創粵語流行曲,也全是採用AABA曲式來撰寫的曲調的。也許是姚敏寫的那個曲調,有多個變化半音,升re、升fa以至升so都有,意境比較飄渺,所以周聰填的是人在九霄天外的感覺,取材甚是獨特。另一首《一往情深》,作曲人林兆鎏是第一位把色士風帶進粵曲拍和之中的粵樂音樂家,周聰從中感受到歌調西化的一面,所以詞中竟提到「還記以往湖畔我倆,同坐輕舟你彈着結他伴我唱。」在五十年代,香港會彈結他的年輕人應該還不太多吧!

 

  除了周聰,也介紹一下另一位五十年代頗重要的音樂創作人──胡文森。胡文森也是來自粵曲界的,但一直喜歡吸收西方電影及音樂方面的文化。估計他是受到《快樂伴侶》等粵語流行曲的啟發,也曾嘗試採用AABA曲式來創作曲詞,他作曲作詞,芳艷芬主唱的《秋月》(1954)比較馳名,後來有鄭少秋及鄭錦昌灌唱的版本。另一首同是他包辦曲詞,鄭幗寶主唱的《櫻花處處開》(1955),不但採用了AABA曲式,歌調中還採用了不少三連音,在五十年代之中,顯得甚是前衛。其歌詞如下:

富士山,富士山。

山嶺高處千仞,山徑錯落縱

望遠景多高山無盡處多山彎,山彎過復有山。

山裏峰壑幽邃,山內不辨東南,

瑞雪花積山中雲共雨遮山峰,風吹過雲未散。

櫻花,花開璀璨。櫻花,花開燦爛。

櫻花,吐盡芳華,無限無限。

花放巧襯春日,花落鳥未知還,

並蒂花一枝枝情伴侶相偎依

花陰處人倦懶。

 

處處,櫻花璀璨,處處,櫻花燦爛,

處處,吐盡鮮紅,無限無限。

都市車馬喧鬧,馬路曲直縱橫,

並蒂花一枝枝情伴侶相偎依

貪歡愛忘夕旦。

 

當中須唱三連音節拍的字句,都以下加底線的方式作標示,以便讀者識別。胡文森這首歌詞,純是寫景,用字則頗優雅。

 

傳俗不傳雅 記得《飛哥跌落坑渠》多過記得《秋月》

  可惜,五十年代的粵語歌,往往是「傳俗不傳雅」,每當人們提及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歌曲,首先想到的一般會是《飛哥跌落坑渠》等詼諧鬼馬的曲詞,而像胡文森上述的兩首原創作品《秋月》或《櫻花處處開》,是絕少會想得起的。

 

  碰巧的是,《飛哥跌落坑渠》這首來自電影《兩傻遊地獄》(1958,電影原聲唱片則是1959)的插曲,也是胡文森的作品,是他據西曲《Three Coins in a Fountain》填的詞。歌詞是這樣的:

飛哥跌落坑渠,飛女睇見流淚,

似醤鴨臭腥攻鼻,飛女夾硬扶住佢。

飛哥跌落坑渠,飛女心痛流淚,

臭夾壓嗰啲腥味,飛女索着唔順氣。

索嘢索着阿摩尼,跳舞好似隻蟛蜞,

應該跌落坑渠,百厭終歸會跌跛,

你嘅錯阿飛之累,一跤慣直唔順氣。

蠄渠氣,難下氣,難下氣。

 

這首諧謔之詞,也許是唱出了草根階層憎厭阿飛的心聲,不久便膾炙人口!

 

  五十年代後期,粵語文化有兩大要事。一是邵氏電影公司設粵語片部,一是香港商業電台開台。

 

  邵氏的粵語片組,捧出青春玉女林鳳,並為她拍了不少青春歌舞電影,影片中的歌曲之創作,出現罕有的跨界合作,作曲的是來自國語時代曲界的知名作曲家梁樂音、李厚襄,寫歌詞的則是原本來自粵曲界的吳一嘯。這個跨界組合,寫的電影歌曲超過半百,而且不少是以先詞後曲的形式來寫的。不過,林鳳這批青春歌舞電影,最流行的電影歌曲卻是舊曲新詞《榴槤飄香》,而這首歌常被視為俚俗,當然這也可以作為「傳俗不傳雅」的證據之一。

 

  香港商業電台於1959826日開台,恰是第一批粵語時代曲唱片面世的七年之後。該台啟播後,一方面開啟了粵語廣告歌曲的風氣,一方面又掀起了廣播劇歌曲的熱潮。其中已獲考證出是面世於1962年六月的《勁草嬌花》是代表之作:

我願似花嬌美,願明月皎潔常圓,

看芳草青青,那堪嬌花快謝,明月不常圓。

        

我亦愛花嬌美,莫提落花最淒酸,

那春風輕吹,青青芳草滿地,為何又偷自怨?

 

落花令人魂欲斷,桃李爭春競誰艷。

自覺是苦也是甜,捱盡相思腸斷。

 

你莫說花嬌美,奈何落花最淒酸,

看嬌花生嬌,那比芳草翠綠,同來度春日暖。

                        《勁草嬌花》 曲:方植 詞:周聰

 

  這首《勁草嬌花》可說是周聰寫詞十年詞藝成熟後的佳作。

 

  其實1960年代,粵語流行曲受到的排擠力量更大,地位更見低微。這是因為香港的經濟有所發展,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步伐都急速了,更關鍵的是西方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在那一段殖民時代的日子也變得非常大,讀「番書」長大的年青人都趨之若鶩,卻鄙夷較傳統的音樂文化。

 

歌賽不設「粵語流行曲組」的六十年代

  人們也許難以想像得到,由星島報業於1960年開始舉辦的「業餘歌唱大賽」,一直沒有設立「粵語流行曲組」,卻有「歐西流行歌曲組」、「國語流行歌曲組」以及後來陸續增設的「古典歌曲組」、「歌唱合奏組」(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樂隊」、「組合」)及「歐西民歌合奏組」等等。

 

  原創風氣方面,1960年代是比1950年代弱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在1952年一馬當先推出首批粵語時代曲唱片的和聲唱片公司,在六十年代初的三十三轉唱片時代,也曾推出過一批含不少原創歌曲的粵語流行曲唱片。這裏且選一首《良宵真可愛》作為代表。這首歌曲,據知曾用作商業二台某節目的背景主題音樂。而在王家衛的電影作品中,亦出現過多次,如《阿飛正傳》(1990)、《墮落天使》(1995)以及《一代宗師》(2013)的香港影碟版。這首歌估計面世於1963年,歌詞如下:

良宵真可愛景色,步園中心歡欣看,

看那新月上晶晶光輝罩綠楊。

婆娑絲絲柳添嬌,望籬中花爭開放,

縷縷飄幽香芬芳馥郁遠溢揚。

 

良宵真可愛景色,步園中心歡欣看,

看那新月上晶晶光輝罩銀塘。

池中鴛鴦戲波光,畫圖般今宵景況,

更聽風吹送惜青春輕快調唱。

 

倍惹情動,芳心若醉,

暗裏想和唱輕鬆歌一闋《會郎》。

良宵真可愛景色,令儂春心花般放,

更愛好歌音休教一刻輕溜往。

 

意暢神蕩,歌音靜聽,

那禁得技癢低聲歌一闋《會郎》。

良宵真可愛景色,月兒多嬌花爭放,

最愛好春宵不教一刻輕溜往。

                        《良宵真可愛》 曲:新丁 詞:盧迅

 

  《良宵真可愛》也算是一首雅詞,結果自然又是「傳俗不傳雅」,知者寥寥。要多得後來有王家衛大導演的青睞,用到他的電影作品中,這才多了人留意到它。

 

  六十年代極知名的原創粵語電影歌曲要數《一水隔天涯》和《女殺手》,俱面世於1966年,不過人們一般不認為《女殺手》有甚麼可稱道之處。至於《一水隔天涯》,是以先詞後曲再改詞的形式寫成的。

 

  六十年代後期,已在流行音樂圈子中闖蕩有年的黃霑,有機會為若干粵語片創作歌曲,這裏選錄一首他為電影《青春玫瑰》(首映於196823日,陳寶珠、胡楓主演)寫的歌曲,其曲調是採用AABA曲式來創作的:

不褪色的玫瑰,不似桃花妖媚,

永遠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放光輝。

 

不褪色的玫瑰,不怕暴風猛雷,

永遠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最明媚。

 

清幽發芬芳,純潔綻蓓蕾,

蘊藏着熱愛,等待愛人歸。

 

不褪色的玫瑰,經過雨打風吹,

更覺高貴美麗,玉潔冰清最明媚。

                        《不褪色的玫瑰》 曲詞:黃霑

 

  大家可會懷疑:這是黃霑的詞作?

 

  其實,1960年代的粵語片歌曲,其創作權力主要還是由粵曲界的音樂人把持。但這些粵曲人不時會做一些試圖摩登的實驗。比如上述的《女殺手》。又如19668月面世的電影《彩色青春》,其中的原創歌曲,亦屬這種實驗。兩年後的19688月,由蕭芳芳主演的《花樣的年華》,更出現女子流行樂隊唱粵語歌的場面,但現實中流行樂隊唱粵語歌,卻是七年後的1975年的事了。再說,《花樣的年華》之中女子流行樂隊唱粵語歌的場面,也屬粵曲人的另一回試圖摩登的實驗,採用的創作方式依然是先詞後曲呢!

 

七十年代初 「的了呢嗎」仍不敵「之乎者也」                                                                                                    

  1969年,是香港流行音樂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姚蘇蓉憑《今天不回家》揭開台灣的國語時代曲大舉襲港的序幕。鄭錦昌為首的星馬粵語歌風潮也是在這一年登陸香港。香港本土,則有風行唱片公司開始有計劃地推出本地歌手的粵語流行曲大碟,不過,灌碟的歌手大多是伶人,如崔妙芝、冼劍麗、尹飛燕等,歌曲則全是舊曲新詞,沒有原創,也許因此,受歡迎程度頗見有限。更可惱的是,比如翌年(1970)風行為尹飛燕推出的大碟,內裏的《禪院鐘聲》後來成為鄭錦昌的首本名曲,而大碟的標題歌《賣花女》,後來則成了麗莎的代表作之一。為星馬歌手「作嫁衣裳」,說來也很無奈。

 

  鄭少秋的第一張個人粵語流行曲唱片,亦是由風行唱片公司推出的,面世年份是1971年。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碟的標題歌《愛人結婚了》:

痛心的典禮,愛人結婚了!

輕的羽紗,煙蓋霧繞,花放一樣俏。

今天以後,情如逝水,月偏他方照。

啊!啊!一切難料,雖有舊情未忘,

人是嫁了,情若煙消,我祝福她一世歡笑。

 

痛心的典禮,愛人結婚了!

她的眼睛,幾次望我,隱約珠淚繞。

不應有淚,毋用自苦,今天應該笑。

啊!啊!不要有淚,應要盡忘舊情,

忘掉了我,忘掉當初,痛心往事不要想了。

                        《愛人結婚了》 曲:佐佐木俊一 詞:蘇翁

 

  在1971年的時候,出現了這首舊曲新詞,是非常前衛的。詞基本上是用「的了呢嗎」的國語白話來寫的,取材亦是超時代的。筆者常認為,這詞是1980年代《陪你一起不是我》、《婚紗背後》等名曲的先聲。可是,也因為走得太前,《愛人結婚了》只是在聽眾間泛起過一點漣漪,遠不如《禪院鐘聲》、《分飛燕》等文言歌詞之受歡迎,而後兩首的作詞人也正是蘇翁呢!

 

  那個時期,粵語流行曲確是文言歌詞比白話歌詞更受歡迎得多。1973年,《分飛燕》極受歡迎,是最佳的例證。填詞的蘇翁更曾認為,《分飛燕》「石破天驚地震撼整個樂壇,大家都不再用低級兩個字去形容粵語曲了。跟着無綫電視劇《啼笑因緣》……」這跟一般人的認識頗有差異,因為一般認為「大家都不再用低級兩個字去形容粵語曲了」是始於《啼笑因緣》。其實這樣的歷史視差還不少,比如,一般人都以為無綫第一首用粵語唱的電視劇主題曲是《啼笑因緣》,實際上卻是比它面世幾乎早了一年的《煙雨濛濛》(顧嘉輝曲,蘇翁詞,鄭少秋唱),而這首《煙雨濛濛》,不管是詞和曲,都比《啼笑因緣》新派的。至少,《煙雨濛濛》的歌詞是用到「的」:「……應記難常的美夢,珍惜難常的春景……」帶些國語白話味兒,而《啼笑因緣》的歌詞,不知為何首句竟是廣東口語,隨後則全用文言。結果是幾乎全是文言的《啼笑因緣》唱贏了帶些白話意味的《煙雨濛濛》,成為人們心目中振興粵語流行曲里程碑。

 

  說當時文言歌詞比白話更受歡迎,人們心目中的另一振興粵語流行曲里程碑:《雙星情歌》亦是好例子!其歌詞不正是整首都是文言的嗎?而這是因為許冠傑深受他的父母影響,事緣父母俱是資深粵曲迷。

 

  1974年之前粵語歌詞的發展歷程,到此可告終。

 

 

 

 

 

 

 

 

 

 

 

 

 

 

 

 

 

 

 

 

 

阅读(80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