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179841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12-01-27 16:56:02

关中及秦地四大关塞的由来

萧关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这座雄关一经设立, 关塞内外就风烟弥漫,战火不断。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犯,迫使秦国为保障关中地区安全,在此屯兵把守。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 14万骑兵入侵朝那(今固原东南),由萧关南下,一把大火毁了回中宫。骑兵直进到陇县、凤翔一带,这次进犯,关中受损甚大,于是汉文帝派卢卿等三位将军分 别驻守上郡、北地和陇西。委任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为将军,率领大军阻击匈奴,迫使老上单于终于退兵。从此,汉日夜重兵把守,进一步加强萧关和关中 内地的防守。此时的萧关已成为关中西北部的屏障和门户。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率大队人马北出萧关,开通了萧关道。匈奴单于也曾派使者来长 安商谈亲和。魏晋以后,关中多事,萧关皆为人车马往来孔道。


  唐武则天称帝后,也未放松萧关的防守,派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进犯。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废弃他楼县又置萧关县。唐至德(公元756 年)年后,被吐蕃吞没,关中再一次受到威胁。大中年间(公元859年),经过一翻拼杀,唐又收复了萧关县。明代为防御鞑靼进犯,又大大强化了萧关道的防 守。由此可见,萧关确为控扼要地,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向关中进犯的一条主要通道,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并在此修筑边塞重镇。



武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 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 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一条西北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道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武关道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次兵出武关进行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东方,其中两次通过武关道。秦末汉初,刘邦领兵破武关,战蓝田,入关中灭秦。



大散关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取信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 统大军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散关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宋时,金兵南下,进犯陕川,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散关固 守,打败金兵多次进攻。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吴氏弟兄与金兵在此又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屡立战功,名垂千古。今散关岭上,一座五间二层敌楼,横锁 关上。敌楼上有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大散关”三个行草大字,古朴凝重,浑厚遒劲。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吴氏兄弟雕塑巍然而立。关下竖有 “古大散关”碑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 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 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也是我国古代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著书《道德经》的地方。
阅读(211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