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64921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10-09-02 16:45:34

在国内一家著名的SNS网站里,曾经很流行一个叫做“二十八天爱情轮回”的游戏,发起人写的活动介绍很动人:

“爱情是否有如女人的生理周期一样,短暂且轮回

我们不断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新的感情中,却绝口不提,爱

是因为不相信爱情,还是不敢轻易触碰爱情

让我们谈一场,二十八天的恋爱吧

姑且相信,那爱情,是存在的

四周,是否也能像四季一样,展现希望、繁茂、收获与衰败

不论结果如何,都只有二十八天,短暂且轮回。”

 这一代人的心理通病  

渴 望爱情但又对爱情充满怀疑,似乎已然成为这一代人的心理通病。同样在这家网站里,还有诸如“我们来谈一个星期的恋爱吧”、“假装情侣”等同城游戏和交友小 组。爱情游戏的流行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这既不是正儿八经的相亲,也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夜情,参与者必须付出足够的真诚,又不能投入真正的感情。只玩暧 昧,不谈爱情,仿佛印证了昆德拉的现代隐喻: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助理,Karl助理,Baptiste Giabiconi
看似逃逸实则苍凉

  

是否真的有那么多人能够拿爱情当作游戏,暂时无从考证,但当“你一认真就输了”这样的调侃成为大多数人的口头禅时,很难轻易表态驳斥或是表示认同。有一次和一个朋友的妹妹聊天,1989年出生的小姑娘,已经换了好几任男朋友,朋友担心自己的妹妹遇人不淑,苦口婆心地劝诫,没想到小姑娘一本正经地说:哥你放心,我现在就是玩玩,哄自己开心,等我满了24岁,就找一个有钱或者有权的,不会委屈自己。

如 果仅仅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而迁就爱情,并不令人惊讶。是选择一个自己爱的人,还是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本来就是很多女人都做过的选择题。其潜台词无非是:爱 自己的人会对自己更好。但无论选择自己爱的人还是爱自己的人,至少都有相守的责任和承诺,而一旦将爱情彻底消解为暧昧,则意味着参与者的关系被彻底定位为 纯粹的心理或者生理安慰。这种看似逃逸实则苍凉的态度,比暧昧显得更加暧昧

 婚前放纵不够,婚后蠢蠢欲动

   

曾 经有论者分析二奶戏的流行,将其归咎于“老三届”一代的青春苦旅和包办婚姻,其言下之意,借用一句略显粗俗的口白,无非是“婚前放纵不够,婚后蠢蠢欲 动”,找找补偿而已。然而如今这正当年的一代人自小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长大,又在极度喧嚣的媒体语境里成长,很早就受过“性开放”观念的熏陶,居然也 过早落入婚姻功利、情感随意的畸形价值观,值得舆论警惕


助理,Karl助理,Baptiste Giabiconi
萍水相逢的默契,点到为止的暧昧

  

从 最善意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年轻一代的爱情游戏,看作对生活空间的变相遁避。简单来说:正是因为还坚守着对爱情的信仰,所以不敢轻易承担承诺之后的责任,但 又无法容忍独身生活的抑郁,于是寻求暂时的、谨慎的、自我保护式的暧昧游戏。毕竟,在“有不要房子的女友,但没有不要房子的岳母”的现实压力下,“以结婚 为目的的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另 一方面,独生子女的性格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由于从小习惯了父辈和祖辈的宠爱,与上一代人相比,在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心态上,难免过于以自我为中 心。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也算是这代人最精确的自我调侃。既然难以磨合,还不如退而求其次,萍水相逢的默契,点到为止的暧昧,其实也无非是一场回床频 繁的多夜情

 爱情缺席和婚姻恐惧,源于信仰崩塌和价值迷惘

助理,Karl助理,Baptiste Giabiconi
也许连真正的自我都无从把握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性格原因和社会环境,暧昧泛滥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的消解和责任的逃逸。所以真正需要追问的是,年轻一代普遍的价值消解和责任逃逸的后果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80后”一代的成长轨迹,恰恰经历了社会共同价值的分崩离析;而更晚一点的“90后”,则正好遇上网络空间及民粹主义的兴起。每一代人的群体心理的形成,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

如 果说上一代人的青春苦旅和包办婚姻,导致了现在婚外情的泛滥,体现的仅仅是家庭伦理关系的冲突,那么这一代人的青春迷惘和情欲泛滥,导致了普遍的爱情恐慌 和责任逃逸,恐怕折射的就是个人价值体系的崩塌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女大学生堂而皇之地“求包养”的极端案例,并且很多“求包养”者的逻辑都异常严密: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没有人会真正为你付出,既然婚姻都是等价交换,为什么不借用自己的身体寻求资源最大化?

纯 粹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说,充分张扬个体权利并没有错,甚至也有论者借此来鼓吹价值多元化。但从社会心理来看,普遍性的爱情缺席和婚姻恐惧,恐怕更多是源于 信仰崩塌和价值迷惘。如果一个人缺乏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也许连真正的自我都无从把握,又如何奢求他学会去爱另一个人呢?而爱情与婚姻的背离,则更加是赤 裸裸的利益交换和功利主义了。

助理,Karl助理,Baptiste Giabiconi
我们可以保守的基础在哪呢

  

需 要提醒的是:在我们这个信仰匮乏的国度里,家庭一直扮演着宗教的角色,而爱情几乎是个体生命唯一的心灵慰藉,家庭伦理的失范和爱情信仰的消解,必然导致这 一代人的肆无忌惮和无所敬畏。无所敬畏的同时,伴生着无所皈依,无所依恋,已经无所依恋的人,往往容易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戕害他人,抑或自憎、自残。

在这个意义上,也许真的需要重提family value(家庭价值)上的保守主义了。但最后一个问题却是:我们可以保守的基础在哪呢?

阅读(77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