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霸主美国仍在次贷危机中艰难复苏,曾经的“日不落”英国亦要靠着金融服务业苟延残喘,欧元区遭遇债务危机的扩大更让欧洲各国陷入信任危机,日本则在
持续20年的经济萧条中一蹶不振。纵览全球,当下唯独能够独善其身、一枝独秀的大国似乎只有中国。然而,在中国应对房地产危机与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过程
中,如何实现出口经济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增加民间消费与投资,德国的经验或值得借鉴。
德
国制造为什么好?
今年以来德国出口明显增长。尤其是今年3月,出口环比增10.7%,达856亿欧元,是1992年7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德国出口型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走
强,关键在于,德国作为依靠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是欧元贬值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在全球经济的产业链上,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定位不同,他们占据了市场
的高端地位。除了畅销全球的宝马、奔驰、奥迪是Made
in
Germany品牌,其他诸多高端领域也不乏巴斯夫、拜耳、西门子、蒂森-克虏伯、SAP等德国公司身影。整体而言,汽车及其配套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
业、电子电气工业及化工业是德四大支柱产业,也是德国出口的优势所在。
要证明德国之出口优势明显,有人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中国制造的柴油机,噪音在数公里外都听得见,柴油机周围数十平方米都是油迹;而德国人生产的柴油机则可
以放在办公室的地毯上工作,根本不会影响隔壁房间的人办公。德国制造的产品之所以在全球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与产品的高质量不无关系。如此对比,并非想贬低
本国产品,只不过值得扪心自问的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成本优势、产品质量还是技术创新。
德
国与泡沫经济无缘
除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核心优势,德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国民教育的方面的发展,因此为德国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储蓄率亦高
达12%。更为重要的是,相比美、日而言,德国在金融产与房地产业等资产市场发展上保持相当理性。德国传统上以银行融资为主,证券融资发展缓慢,因此虽然
经济高度发达,1995年末的证券化率却只有22.73%,而同期日本达到83.5%,直到2009年德国证券化率仍不过37%,而经历20年调整的日本
证券化率仍高达65%。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证券化率仍高达75%,金融资产泡沫化程度较高。与此同时,我国住宅总市值约90万亿元,是GDP的2.7倍,这与上世纪90年代日
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的数据很接近。而美国的住宅总市值与GDP之比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也不过是1.78:1。
与中国、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历史相比,德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理性状态:十年来,在全球房地产价格突飞猛涨的映衬下,德国房地产市场格外另类,扣除物
价上涨因素,房价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对比表明,过重依赖金融与房地产业的扩张,不仅会损害一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也为金融危机之后
的经济复苏埋下长期隐患。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和技术创新,而不是虚拟经济,这或许是德国能在本轮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主要原因。放眼望去,自1990年代以
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创新和货币主义的鼓吹下放大了虚拟经济的非理性繁荣,但资产泡沫的繁荣难以摆脱最终回归经济基本面的宿命。美国历史经验证
明,即使格林斯潘“力挽狂澜”维护美国房贷市场十年的非理性繁荣,但金融创新和地产泡沫并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中枢而凭空创造生产力。
传
统行业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好面临一个历史性拐点,这需要我们做出慎重的抉择。尽管,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及欧美经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十几年来赖以生存的出口导向
型经济转型已经开启,而借助金融业和房地产的繁荣也仅仅是维持了华丽的数字游戏,建立在缺乏竞争力的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繁荣毕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可持续。
因此,借鉴德国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是否需要反省:如果彻底放弃培育已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制造”的优势,转而依靠所谓消费及投资模式拉动,那么,我们在未
来三十年的全球博弈中就难以获取竞争力;如果只注重新能源、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培育,而忽略对生活必需品和传统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那也可能脱离
了中国的客观实际;如果我们继续推动虚拟经济的非理性繁荣,那就要小心纸上富贵的“化整为零”,搞不好我们要重温美国的大萧条时期。
如今之际,应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轨道上,通过建立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型;通过藏富于民,来构筑中国长期的消费能
力;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体制,才能激发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的动力;若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全局性的思维,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举步
维艰。
阅读(159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