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创办华为的任正非和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的马云可以说是两个年代创业者中的翘楚。如果把中国这两个教父级的创业领袖放在一起,对他们有关
企业的管理之道作比较,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为人风格迥异,所在行业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也不同,但是在管理上却有着若干处惊人的相似,这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他
们把空着的,就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的命门?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
9月份,阿里巴巴集团十周年庆祝会的欢庆味道余温未退,18位创始人就不幸遭当头棒喝,马云宣布,阿里巴巴的创业元老集体辞职,重新应聘,阿里巴巴集团从此进入合伙人时代。1到18原本是作为创始人标记的工号。通过重新竞聘后,这18个人的工号数字将排在2万位之后。
巧合的是在两年前,为废除永久工号,华为的CEO任正非也曾经带头辞职,华为 7000余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离职后重新竞岗。华为为此耗资10亿元。
阿里巴巴和华为为什么会不谋而合的搞集体辞职呢?工号文化为什么让任老板和马老板这么深恶痛绝?
其中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任正非在华为内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也许能解读出几分。这篇被称为华为“辞职门”前奏的文章这样写道: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企业,是难以长久生存的。而现在有些干部、员工,怕苦怕累计较待遇”。而阿里巴巴对辞职门的解释则是:这是创业元老自己提
出来的,希望抛开从前的荣誉,从新开始。
尽管阿里巴巴和华为在做法上有些不同,但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充分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华为和阿里巴巴都脱离了绷紧脑弦的创业阶段,企业
蒸蒸日上,员工容易被大好形势麻痹
,尤其让老员工知道危机感,不要以资历自居,同时让新员工看到机会。当然阿里巴巴的辞职门,始于管理层但不会止于管理层,因为尤其对于阿里巴巴这种新型公
司来说,这种惰性是激情和创新的大敌。
除了这次辞职门事件,马云和任正非还都在一个关于企业过冬论的话题上不谋而合。
2008年7月底,马云给阿里巴巴集团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公开信,呼喊“接下来的冬天会比大家想象的更长!更寒冷!更复杂!” 当时貌似有些杞人忧天。而他的预言却如期发生了。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阿里巴巴B2B的主要客户群遇到的是出口的急剧下滑,阿里巴巴的股票也从最高的41.8港元一度跌到3.46港元。
其实“冬天”这个说法并非马老板原创。早在2000年底,任正非就写出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当时尽管华为以152亿元的销售额、29亿元的利润位
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但任正非在文中痛陈危机、直言失败。而让任正非产生危机意识的,同样是企业领导人对宏观环境的敏感和超乎常人的危机感。当时互联网的
投资泡沫破灭,电信业的产业寒冬悄然降临。
当然领导人风格不同,应对冬天的招数也有一些差异。低调务实的任正非说得很实际,充满细节,存在什么问题,该怎么做,分析种种企业里的问题;深思熟
虑,苦口婆心。而善于忽悠的马云则仍是一贯的大口气和煽动力。所谓的“过冬”是解释股价波动,以及提出做最大电子商务公司的目标。跟阿里巴巴的理想相辅相
成。
当然,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果也有所不同,面对“过冬”,华为的员工应该会感到压力,而阿里巴巴的员工也许会被激情冲击,自信满满。
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他们管理思想和具体操作手法上的异同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相差10几年的两家企业的实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自上而下的危机感是企业文
化中的精华。但是,企业中往往是老板有危机感而员工没有。危机感如何有效传达给员工转换成生产力是企业文化问题,也是老板的问题。另一方面来说,辞职门和
过冬论的出炉并不是简单的巧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草创时期之后的野蛮生长之后开始转型,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
知识及创造力来创造财富和价值,这也对企业领导人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71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