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0-02-06 00:22:15
《一家之说》前言
——转型时期的企业领导责任
周济谱博文:blog.sina.com.cn/zhoujipu
在 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中,记得王东京教授曾将人类经济行为划分为四大原始类型:一是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既讲节约也讲效果,二是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办事,只 讲节约不讲效果;三是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不讲节约只讲效果;四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我认为,对于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 企业来讲,最终大都可以归纳到“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一类,西方企业领导相对企业而言,是掌握着“无限的权力”,也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但对目前中国 绝大多数企业来讲,却又要另当别论。中国的企业残留着旧体制下的深深烙印,到今天仍然还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途中艰难跋涉。这一转轨过程可能还需 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完成。所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领导(主要是国企领导),一方面是在“花国家(而不是自己)的钱为国家(而不是自己)办事”,行使的 只是“有限的权力”;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烈诉求又要求企业领导必须承担起“无限的责任”——要在经营管理中取得类似“用自己的钱为自己办 事”的经济效果。这是经济学上的一种矛盾现象,它同时也是中国现行体制下的一种高度统一。这就是中国国情!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的书店里、企业领导的案头都不乏管理学或领导学的专著。但十本中有八本是舶来品,是西方人在西方市场经济背景下写出来的,与中国国情出入较大,还有两本虽然是中国人写的
市 场是管理学或领导学成长的土壤。由于市场发育期的短暂,中国现阶段的企业领导大多是企业的创业者。他们出生于四、五、六十年代,在他们成长的最重要时期, 也就是在他们最需要接受充分教育的年龄段,甚至到了他们创业的过程中,作为一门学科的管理学或领导学,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奢侈品”。他们在邓小平“摸 论”和“猫论”的激励下,完全靠自身的摸爬滚打,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拼出一份“家业”。但无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只是 掌握着“有限的权力”,仍然要承担起“无限的责任”。他们成长于计划经济的红旗下,成熟于向市场转轨的新长征途中,对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运作和由计划向市场 转轨条件下的企业运作都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是深谙中国国情。正是由于他们身上管理学或领导学系统知识的欠缺,以及他们对现行体制下企业 经营管理经验的独到之处,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有的是创业家,却很少涌现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正如王权社会中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造就出一代贵族的逻辑一 样,在中国,要想造就一大批货真价实的企业家,也必须付出一代至几代创业家努力的代价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今天谈到中国特色下的管理学或领导学课题时,作为 “一家之说”,谈得是否深入到位,可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我们汇入到了探讨“如何造就中国特色的企业家”这样一个庞大的主旨之中。
现行体制下的中国企业经营管理要远比西方企业复杂和困难得多。大家知道,西方企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管理者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相对都较高,他们的机制好,不养懒人。西方企业的CEO面对的主要有两种人
照 搬西方市场背景下的理论来管理中国的企业,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此路不通”。然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由计划向市场跨越过程中的中国企业到底该怎么去 管理?“大转型”时代对中国的企业领导又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使得他们既要掌握好手中“有限的权力”,同时也要双肩扛起“无限的责任”?还有,如何正确看 待和处理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作为我个人,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已有30余年了, 具体操作过国企、民企和股份制上市公司,跨越过房地产业、工业、商业、金融、证券等多个行业,经历过从全民所有制向股份制改造的过渡、以及从计划体制向市 场体制转型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或许还有不少牢骚,这些都在这本《一家之说》里部分的体现出来。如果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对回答上 述这些问题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则不胜欣慰。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