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235618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0 00:27:13

4.走在政策的前面

  致富思维:

  穷人:走在政策的前面,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万一政策有所变化怎么办?

  温州人:如果你经常关注了解政策的动向,就能够及时抓住政策的变化,走在政策的前面。



  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个人创业多了一条新途径。当天,温州市民王先生率先注册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成立全国首家“一人公司”。截至2006年8月底,温州“一人公司”达到239家。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政治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果你经常关注政治,了解政策的动向,就能够及时抓住政策的变化,走在政策的前面。

  有人说,温州人只会做生意,事实上,温州人更具有经营的头脑,哪怕是办学,温州人也是用经营的头脑在思考。

  1999年下半年,温州商人周星增与几个朋友及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投资3亿元人民币,要在浦东康桥开发区兴办上海建桥学院。

  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大学。学院占地438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0万平方米,招生总规模为8000人。1999年10月25日奠基, 不到一年,第一期4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主体工程和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等辅助配套工程就竣工了,并成功地进行了首届招生,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简直是一个奇 迹。

  周星增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工学院工作,后又调回老家温州大学任教。1992年,他辞职下海经商。1999年7月,他又决定弃商办学,到上海办一所大学。

  当时,周星增并未获得政府的批准,只是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意向书,便开始兴建教学大楼。这么大胆的举动让许多人都很费解,但是,周星增却有自己的想法。

  周星增说,自己在工厂里干过,搞的是低压电器。国家对低压电器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没有许可证就不能生产,可是要取得许可证,又必须有生产做基础,没有生产永远也拿不到许可证。

  于是,精明的周星增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办大学上去,先不问好办不好办,而是先买地、先基建、先盖楼,把需要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都搞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审批。

  “若是不先搞办学的必备条件,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周星增说。

  办学必备条件有哪些?

  一是一定的规模。周星增一下子就征用了200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二是足够的资金。周星增和南汇康桥开发区签订了投资2.5亿元办学的协议书,并马上把500万元打到上海市教委的指定账户,其他几千万元则投入到征地基建。

  三是优秀的校长。周星增聘请了刚退休的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育管理专家黄清云。

  当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听说有个温州人在上海办大学时,感到有些吃惊,专门和市政府的几个领导一起到现场考察。

  龚学平问:“你没等批准就动工,万一市里不批,这上亿的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周星增答:“市里不批,一定是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坚决改正还不行吗?相信上海的领导是通情达理的。”

  龚学平问:“第一年准备招多少学生?”

  周星增答:“1000人。”

  龚学平笑道:“民办大学第一年招生,中国没有超过1000人的,上海没有超过300人的。”

  周星增答:“等我超过1000人,请您再来恭喜。”

  龚学平对这次考察甚为满意。

  结果,周星增不到一年就造出了一所上规模的高校,有4万平方米的高标准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和综合服务楼,以及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等等。2000年9月首次招考,建桥学院报考人数5300人,录取了1352人。

  2001年4月份,经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桥学院又被破格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序列,成为上海市第4所列入计划内招生,并有独立颁发大学文凭资格的民办大学。

  2003年7月,学院首批毕业生1000多人,就业率达到91%。

  目前,学校的在校生已经达到7000多人。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不止一次地称赞周星增:“建桥是一条鲶鱼,把上海的民办大学给带动起来了。”

  亚龙企业董事长张文荣说:“温州人就是肯冒风险,敢走在政策的前面。”他说这句话时充满了作为温州人的自豪。

  事实上,商场上总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如果总是害怕失败,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去做。只有看准时机,领先一步,才能抢占先机。

  张文荣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从小,他就受到温州人的“男孩从小要有经济自立的意识”思想的熏陶。14岁的时候,张文荣就在他人的指点下,在街边开始卖冰棍,正是这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17岁的时候,张文荣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商人。他凭着自己在商场上的实践经验和初生牛犊的闯劲,在市场中寻找着商机。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资匮乏、信息不对称,精明的张文荣马上就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有一次,张文荣偶然得知福建沿海有个地方卖的梦特娇牌T恤特别便宜,而当时的梦特娇服饰非常流行。于是,他赶紧带着钱跑到了福建,做起了服装生意。

  3个月后,张文荣净赚10多万元,而当时的中国万元户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面对商机时,精明的张文荣往往是不惜代价的。

  有一次,由于日本生产厂家停止了供货,本田摩托车在温州一下子涨了一万块钱一辆。当时的张文荣正在黑龙江做生意,他发现黑龙江还有本田摩托车在卖,但 是数量也不多了,只有五六辆。于是,他把这五六辆摩托车全部买进。然后,张文荣拿着大量的现金在黑龙江马路上逛,只要碰到本田摩托车他就拦,并原价买进。

  3个月后,张文荣在马路上购进的本田摩托车就有600多辆。然后,张文荣把这些旧车修整一新后卖到了温州,结果平均每辆车赢利一万元。

  21岁的张文荣眼光已经放得更远了,他决定到上海去发展。1986年,他来到了上海。

  一到上海,张文荣就发现马路上的废铜满街乱放没人要,而在温州,铜却是极其缺少的。张文荣一下子就找到了商机,于是做起了废铜生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经济环境的好转,张文荣的事业越做越大。

  1988年,张文荣看准了城市发展对电缆需求的提高,选择了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从而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电缆大王”。

  1997年,他出资1000万兼并了国有企业  ----浦东电缆厂,拥有了自己的实业公司。现在张文荣的亚龙集团经营范围包括铜材、电缆、教育、医疗、绿化工程、房地产等,总资产超过6个亿。

  还有一个最经典的故事:

  1991年10月,上海浦东开发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很有耐心地等待着政策的不断出台。

  就在这时,比田间机耕道强不了多少的杨高路上,两位操着上海人谁也听不懂的温州方言的中年汉子,像勘察队员一样在张张望望、画画写写,整整5天,从最南端的杨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桥。随后,他们悄悄登上海轮回到了温州。

  过了两天,他们提着装有65万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上海,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门。

  令上海人诧异的是,两位温州人所看中的不是沿马路的门面,而是在浦东严桥乡,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精明的上海人窃笑这两个大傻瓜。

  可是,温州人自己心里有底。根据掌握的信息,他们认为杨高路要么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车道、8车道无疑。到那个时候,这就是一笔大财富。

  经过努力,温州方与上海方达成如下协议:上海方以地皮为投入,温州方出资,将仓库改造成活动房或店面,由温州方经营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变。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两位温州客所料:1992年春节,邓小平南巡,在杨高路留下足迹,紧接着,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道工程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

  这两位温州人就是陈氏兄弟,他们在这次投资中至少可以挣到两三百万。

  温州人的政治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只要政策一变,温州人马上就作出反映。

  1979年,温州金乡的一位做小五金生意的叶老板看到“国内高考恢复”的消息,立即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发了一封封业务信到全国各大高校,希望为各大高校制作校徽,不久,叶老板真的收到了高校的订单。如今,温州金乡已经成为“纪念章之乡”。

  1985年的一天,国家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文件下达了。郑秀康上午知道这个消息后,下午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于是,鸿盛皮鞋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如今的温州,市委机关报《温州日报》的销量是当地最好的主流媒体之一,大部分订户是个人,主要是民营企业主。

  温州人在抢占商机方面非常迅速,他们总是能从一条看似平常的信息中闻到商机。

  比如,教育部要颁发教师证了,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邮电部要印特快专递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香港回归要给警察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抢了;美国海陆空三军要在军服上做军徽,订单还是被温州人抢了……

  正是这种灵敏的政治嗅觉和领先一步的胆识,使温州人在生意场上获得极大的财富。



  温州人语录:

  温州人就是肯冒风险,敢走在政策的前面。

  ----亚龙企业董事长 张文荣
阅读(87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