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279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1-26 04:10:01

1.一定要做老板(1)

  致富思维:

  穷人:我也想创业,但是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中会有许多风险,不如打工来得安稳些。

  温州人: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资本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秀文不如倚市门。”香港富豪庄永竞则说,即使当个小老板, 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可见,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显得更有发展。而温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他,22岁时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27岁时成为温州市人大代表;如今,30出头的他仍然意气风发……他就是佑利控股集团董事长胡旭苍。

  1994年,胡旭苍从温州大学毕业了。当时,在乐清柳市工商局上班的父亲胡万昌问这个二儿子:“你毕业分配有什么打算?”

  胡旭苍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去办公司,即使失败了也要在企业里打工,铁饭碗供应一辈子我不喜欢。”

  原来,想要自己创业的想法早就在胡旭苍的心中形成了。在胡旭苍的身边,大家都是老板,自己如果不当老板,那怎么行呢?

  胡旭苍周围人的情况是:

  二伯父是上海某房地产公司老板;

  五叔叔自己开公司;

  大舅舅郑元孟当时是温州知名电器企业新华集团的董事长;

  二舅舅郑元忠是温州服装企业庄吉集团的董事长;

  三舅舅郑元洁开办低压电器厂;

  其他几个舅舅也都有自己的公司;

  哥哥开办了进出口公司;

  其他的堂兄弟、表兄弟都是做生意的。

  1994年,胡旭苍开始在三舅舅郑元洁的公司上班。当时,三舅舅郑元洁正改行向热塑料管道行业摸索,这在当时的国内是一个空白。

  胡旭苍先是从基础做起,三个月后,开始负责带领企业工程师搞技术攻关。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却没有一点进展。当胡旭苍到各地考察后才发现,国 内的技术根本不行。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国际合作伙伴。结果,竟然真的让他找到一家世界最先进的CPVC塑料生产商——美国NOVEON(诺誉)公 司。幸运的是,美国NOVEON(诺誉)公司参加了那年在北京召开的塑料展览会。胡旭苍抓住机会应聘做美国NOVEON(诺誉)公司的解说员,从工作中了 解与自己企业相关的信息。

  1995年,胡旭苍提出和世界500强NOVEON(诺誉)合作,成立中美合资公司。因为自己的公司尽管技术攻关的费用不断上升,但是产品却一直不合格,销售额无法突破。

  但是,三舅舅郑元洁却认为:我们凭什么条件和人家合作呢?

  在公司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1997年,年仅22岁的胡旭苍被推选为董事长。胡旭苍不负重望,终于在1997年12月8日成立了中美合资中国•佑利控股集团。

  后来,佑利集团参与起草了CPVC管道制品的国家行业标准,发展越来越顺利。

  2002年,胡旭苍当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

  谈到自己的儿子,胡旭苍的父亲胡万昌自豪地说:“是个做大事的人,有魄力,有眼光,有气量,比较成熟。和美国公司谈判能把握方向,让我很欣慰。我对他说,赚钱可以少一点,但一定要有人品,自尊、自爱,有责任感,能为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

  一位温州网友说:“感觉温州人和别的地方的人最大的不同是,别人毕业想怎么找到工作,温州人毕业想怎么创业。这可能就是温州人和别人最大的不同了。”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了温州人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也许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1983年,在西北大学的校门口,一名大学生到修鞋摊上补鞋,补鞋的是个温州大姑娘。

  大学生怜香惜玉地说:“一个大姑娘给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吗?”

  姑娘反唇相讥:“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吗?”

  “你以后打算干什么?”

  “当老板。”

  “你没有钱怎么当老板?”

  “我这不正在挣钱吗?”

  修鞋姑娘的愿望是当老板,这种心态正是温州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一书的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松弟说过:“温州模式没有什么秘密,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人们将深藏在心底的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弄潮于市场经济罢了。”

  曾有机构对温州市260名政府部门的干部、职工进行调查,93%的人认为“致富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调查显示,54%的温州人“不要乌纱要铜板”。

  九九加一实业公司总经理林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调侃自己:“我只能做老板,像我这样没有什么学历、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一个人贫穷,主要是脑袋贫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缺乏创业欲望的人,是很难挣大钱的。想过富有的生活,要先有富有的思想。脑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拥有富有的思想,就能远离贫穷。

  天正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高天乐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在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来到高天乐的面前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这样介绍道:“这位是来自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天正集团的高天乐。”

  贾庆林一听,握住了高天乐的手,连忙说:“温州我知道,民营经济很活跃。温州人能吃苦,敢冒风险,善于抓机遇。温州这几年的发展为扩大内需、增加税收、解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实,温州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血液,他们认为:“鸡首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

  温州人的老板情结体现在许多谚语上:

  有钱做老板,无钱也要做老板;

  能做老板,能睡地板;

  赚钱是老板,不赚钱也是老板;

  与其帮别人做大生意,不如为自己做点小生意;

  不想做老板的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

  有人说:“十个温州人中九个是老板,还有一个准备当老板。”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如果按人口比例来计,可以说温州的老板绝对是全国最多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温州就有个体工商户20.8万户,平均注册资金1万余元;私营企业13077家,平均注册资金62万元;股份合作企业 24046家,平均注册资金49万元;以私人投资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0453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温州企业有39家入围。

  目前,在国内,有160多万温州人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创办的企业有3万多家,他们中有37万多个个体工商户,年销售总额达3 000多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在海外,有40多万温籍华侨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阅读(888) | 评论(1) | 转发(0) |
0

上一篇:前言(2)

下一篇:6.瞄准他人的需要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9-11-27 10:33:27

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秀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那个时代商业就那么受追捧了,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