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331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09-02 01:14:58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秦汉之后,官僚一直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到今天也依然如此。这种制度的弊病很多,最令人头痛的是官本位,整个社会从具体层面的运作, 到价值层面的认同,一个官字可以统概一切。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断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通过选官制度吸纳到统治层来,从而维持这个阶层的效 率,保障社会精英对政治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中国传统特色的官僚制,最核心的成分就是选官制度(古人称之为选举),甚至中国社会也可以被称为选举 社会。
    正因为如此,当汉朝以推荐为主的选官制度,最后蜕变为凭借门第做官的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政府的效能就一塌糊涂了,而王朝多数时候只能偏安于一隅。大一统的 王朝重兴,势必重建选官制度,保证其吸纳精英的管道畅通,使官僚制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私家园子,这就有了以考试取士的科举制。
    科举制延续一千多年,虽然遭到不间断地批评,但至少在选拔精英方面一直都有很正面的作用,尽管不能说考上的都是人才,但的确很多民间人士通过这个渠道进入 了仕途,白衣致卿相,并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梦想。据吴晗统计,明清之际,中进士的人一半以上都出身“中小地主阶层”。即便历朝历代都会照顾高官,允许他们 的子弟可以因门荫做官,但有出息的官宦子弟往往不屑此道,非自己考出来不可。不是因为这些人特别有志气,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大家往往看不起门荫出身之 人,一个人若想在仕途上混得开,非走正途(考试)不可。
    中国的官僚本身含金量就很高,属于一种最能获利的职业,居于这个职业高端之人,如果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谁不希望子孙有出息呢?依照传统 时代各种职业的行业陋规,自家子弟入门总归要容易些,因此,官宦的子弟做官,仕途之顺自是没有问题,所到之处,都有人高看一眼。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这个行 业就会成为排斥新鲜血液的“窝子买卖”。显然,对于操控政事的官僚阶层,这种状况往往是致命的,因为一方面不便吸纳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一方面也就难以得到 各个阶层的支持。
    历史总是喜欢重复,中国的现代化变革之路已经走了一百多年,官员的称谓不知换了几换,但到今天为止,恐怕也不能说传统官僚制的本质属性就彻底改变了吧?有 出息的官宦子弟,考出去,经商出去,没出息的,或者在当地混个滥学校毕业,或者送到国外,在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混个文凭回来,甚至很可能就是“克莱登大学” 的高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没出息的官宦子弟,现在已经开始回国抢滩仕途,据说很是官运亨通。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连起码的回避都不讲究,不说甲地的高官, 把子弟送到乙地做官,而乙地的则送到甲地来,至少做个掩人耳目的交换,也算是对上级和民意有个交代,一个个就在自家地盘上为官做宦,而且乳臭未干,就火箭 式上升。
    昨天的《南方都市报》就报道了这样一桩事情:近日,辽宁省本溪市一则选拔干部公告引起了网民的注意。网上有帖子称公告中提到的4名拟任本溪团市委书记、副 书记的人选中,有3人的父母是本溪市里的领导。官方新闻网有消息称此次选拔团干部结果无效,但该新闻也被删除,目前尚无法核实其报道真实性。
    没人敢说,官宦子弟就一定没本事,更没有人敢说,官宦子弟就必定是纨袴的代名词,从古至今,有出息、有作为的官宦子弟有的是。儿子比老子在仕途上混得更 好,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为官者,尤其是为高官者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平民上升的路都给堵了,全留给了自家人。也就是说,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官位子做 得长久一点,机会多的人要给机会少的人留条路。那种把自己变成老母鸡,让自家没出息的孩子在自己羽翼下茁壮成长的高官,是最糟糕也最危险的。这些人的历史 知识有限,有必要做一个提醒,请记住,封建诸侯的世袭时代,在中国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复辟不仅没有出路,而且大祸临头。
    (来源:中新网  作者:张鸣 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阅读(45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