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14229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08-30 22:47:25

    中国自秦始皇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共2100多年, 前一千年的国都是东西向移动, 包括咸阳, 西安, 洛阳, 后一千年的国都是南北移动, 包括南京, 北京, 大都, 盛京, 期間一共有300多位皇帝, 前一千年称得上千年大帝的是唐太宗, 后一个称得上千年大帝的就是康熙,

我们看看康熙盛事, 几位代表性的汉臣.

 

    周培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是荆门一个儒生,名叫周昌,字培公。此人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召为幕 僚。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 军帐下做幕僚,于是用蜡丸密报平凉城中守军情况,并表示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周培公得报大喜,在图海的支持下进入平凉城,最终没费一枪一弹劝降了王辅 臣。西北战场的胜利使清廷能够抽调精锐,专意荆襄主战场。

 

    索额图早于康熙十九年即被罢免了大学士一职,两年后又被革去议政大臣等一切职务。因此,他不可能参加平台之事的讨论。而姚启圣的升官图也是官越做越大,不 到五年即身兼封圻,成为福建总督。姚启圣家中十分富有,他确曾于康熙八年"以擅开海禁",被革职永不录用,此后在浙江沿海一带以经商为业。耿精忠在福建叛 清后,他变卖家产,召募壮兵,投赴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升任总督后设修来馆,招抚台湾郑氏集团兵将,颇有成效。由于郑经坚持"照朝鲜例",即幻想自外于中 国,因此清郑之间的多次和谈均无果而终,武力统一提上了日程。姚启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向清廷力荐施琅的。

 

    施琅比姚启圣年长三岁,史书上说他精习兵法,尤其擅长水战,熟悉海上气候变化。但他为人偏狭,意气治胜。顺治初年,清兵南下,他在福建降清,但不久降而复 叛,追随郑成功在东南抗清,后来与郑成功不和,再度降清。由于他左右摇摆,因此康熙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重用他,相反,让他以内大臣的名义在京师赋闲十余年 之久。经过姚启圣的多次力荐,并愿以家人百口担保,康熙于是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收复台湾可以说是不世之功,姚启圣、施琅都以此为己任,作为建立盖 世之功的绝好机会,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征台日期的日益临近,督、提两人的矛盾也越加明显。先是施琅以姚启圣不熟悉水性为由,屡次奏请由他一人率军"专 征",不需要总督同他并肩作战。这令姚启圣大感意外。此后,两人在攻台时间、风向上更是相持不下。为此,紫禁城里的康熙帝不得不频发谕旨,让两人和衷共 济,共赴王事。施琅在京师时,与大学士明珠友善,因此,施琅通过各种方法,采取明珠对他的支持。对平台的人事安排,康熙一向重视福建籍官员李光地的意见。 当康熙征询李光地的意见时,李光地也明确表示支持自己的同乡施琅"专征"台湾。康熙二十一年十月,经议政大臣会议,康熙正式下旨令施琅"专征"台湾。此时 的姚启圣虽为失去亲征台湾的机会而痛心不已,但他仍以大局为重,督运粮饷,甚至将妻妾首饰捐出,以激励将士。

 

    施琅以收复台湾,被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而姚启圣却受到不公正待遇。施琅几次密报姚启圣的"阴事",当康熙 的侍卫吴奇爵了解情况时,又得到姚的"一点阴私事",因此姚启圣不断受到康熙的指责。收复台湾四个月后,姚启圣在极度的愤闷中疽发而亡。卒时已无任何积 蓄,诸子只好卖田将他安葬。

 

     对台湾郑氏的妥善安置,体现了康熙的宽广胸怀。他不但认为郑成功、郑经并非"乱臣贼子",命将其父子灵柩归葬家乡南安,还亲撰一职,挽念郑成功收复中华故土的不朽功绩。联中说:"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姚启圣很明白康熙并不是那么信任汉臣,周培公就是他的 前车之鉴,当年康熙启用周培公,而周培公不负众望,与图海一起将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了虎狼之师。然而当他们将要直捣黄龙,攻打吴三桂的时候,康熙却担心周培 公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便把周培公召了回去,并把他安置在蒙古,周培公郁郁而终。

 

    姚启圣很清楚自己或许也会象周培公那样落得惨淡收场。虽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但姚启圣毕竟很清醒,他为自己留了路,他没有把自己 的命运完全交给康熙,当他与明珠索额图争执不下的时候,他选择以退为进,去丁忧;当他与施郎意见不合,难分高下的时候,他又选择了退出。总之,三里河马场 和丁忧就是他的最后一步棋。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他能够换来的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内心更多的是无奈。毕竟伴君如伴虎,稍有一些差池,或许自己都不知道 将来会身首何处。更何况是关系到收复台湾。他也很清楚,有些时候,康熙是会牺牲他的利益的,不是因为别的,明珠和索额图是朝廷忠臣,任何一个出了事情都是 容易造成朝廷上的混乱的,而施郎善于海战,有了海霹雳,攻台就指日可待。所以只有他,姚启圣,一没朝廷背景,而没作战经验,只能牺牲他了。所以,他的路不 好走,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
 
    姚启圣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正如他所说,当他的手下搜刮民脂民膏的时候,他很无奈,因为他既恨他们又离不开他们。这和王安石的变法有些相像,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用错了人。
 
    很可惜,除了他的平台方略,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但更可惜的是连他的平台方略都被明珠奉为皇帝的。也是,胜了是皇帝的,败了是自己的。真的是败不起的仗啊。
 
   可以说,姚启圣还是很幸运的,他提出的禁海虽然受到多方阻挠,但最终被康熙所支持,而当明珠索额图故技重施,向康熙说担心姚启圣成为第二个吴三桂的时候,康熙并没有象对待周培公那样对待姚启圣,可能也是康熙内心对周培公深深的懊悔所致。
  虽然最终未能位极人臣,却也是乐得消遥自在,被封为“江南候”,应该来说,他说康熙曾用的几位鸿儒中结局还算不错的一位了。
 
    姚启圣虽然也有无奈。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自己的坚持,虽然也有退步,但最终还是能够一展自己的抱负。
 
    看待历史,我觉得就象是在看我们自己,终归,我们也将成为历史。看的历史多了,走的弯路自然也就会少很多,或许会明白一些道理,却未必能做得到,但是看到历史上的人物,那些是活生生的例子,一步错,步步错。   
    

    所以总而一句话, 得明主而栖之, 不得明主而去之, 人生机会无穷, 情才是真的, 包括夫妻情, 父子情, 兄弟情, 朋友情, 当众叛亲离时, 也是你灭亡的时候.  

 

    沉潜还是强出头?

阅读(84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