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8-12-14 23:41:56
心理咨询师 霍体清
一位11岁的初一男孩。父亲做生意,日常生活由母亲负责。他曾对母亲说:“我11岁就全国各地都去过了,现在对什么都无所谓,都不感兴趣,生活没有目标,感觉不出快乐,还不如死了。”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也是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
出怪声,捣乱,作业是磨磨蹭蹭,成绩也是全班倒数。
另一位15岁的高一学生,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环境比较好。然而母亲偶然中看到了他的日记后震惊不已:“2008年10月21日。半夜12点从温暖的被 窝里爬出来写日记……估计最近脑子被驴踢了,呵呵。大家都很幸福呢,他们的生活对我而言永远是童话里的,太遥远了。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自 的不幸,我是属于后者的。总是把他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不幸,永远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13岁的那年,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 着。那时,我崩溃了,很想自杀。我的精神从那时就扭曲了。后来我怕我死了父母会伤心,所以才活了下来。”
只看看孩子日记的内容,就足以让人痛心疾首。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孩子不愁吃穿,家里的一切都以他为中心,只要用心学习什么都不用管。而回想自己的童年, 吃穿玩都无法与现在的孩子比较。可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案例:孩子并不快乐,幸福感非常低,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了厌世轻生的念头。这一奇怪现象的 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认为是父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有钱了,吃好、穿好、住好就是享受,尤其把这一观念加在孩子身上。家庭的优越,过多的物质满足,使孩子沉溺于 其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的家长逼迫孩子学习,不是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只是功利性地为获得物质回报。一些家长喜好虚荣,乐于攀比,对孩子 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有些孩子感到不幸福,是家长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想要的。家长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其他就无所谓了,以至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有些父母则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封杀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权利。
最后,亲子之间沟通少或沟通方式不合适,使孩子对家长不信任,甚至有敌意,使孩子不能及时把真实想法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不能掌握孩子的真实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吃穿住是最基本的需求,孩子们还有情感需求,需要朋 友;有被尊重的需要,希望能得到父母和家长的肯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人 感到最大的快乐。
因此,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后,体现自我价值才是最大的快乐。一个能自食其力、充满自信、渴望成功孩子的将来,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家长无原则的爱和无节制的物质给予,使天真的孩子失去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