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759986
  • 博文数量: 79
  • 博客积分: 30130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26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10-22 14:58
个人简介

博所搬至http://xiaogr.com

文章存档

2015年(2)

2009年(3)

2008年(56)

2007年(18)

分类: LINUX

2008-02-01 16:42:10

cache这个结构里,有两个很重要的结构:struct array_cache   *array[NR_CPUS]struct kmem_list3   lists;详细分析一下

struct array_cache {

     unsigned int avail;    //当前空闲对象的位置 

     unsigned int limit;    //允许的空闲对象的最大值

     unsigned int batchcount;    //一次要填充给数组的对象数,或者一次要释放的对象数

     unsigned int touched;       //如果从该组中分配了对象,则把此值置为1

}

struct kmem_list3 {

     struct list_head   slabs_partial;     /*末满的slab */

     struct list_head   slabs_full;   /*满的slab*/

     struct list_head   slabs_free;   /*完全空闲的slab*/

     unsigned long free_objects;      /*空链的对象数*/

     int      free_touched;

     unsigned long next_reap;

     struct array_cache *shared;      /*全局shar数组。当array[NR_CPUS]满了之后,会将对象释放至此,array[NR_CPUS]请求对象时,会先在这里取得对象 */

}

Slab的数据结构

struct slab {

     struct list_head   list;         /*用来构成链表*/

     unsigned long      colouroff;    /*着色机制,后面会详解*/

     void          *s_mem;       /* 首个对象的起始地址 */

     unsigned int       inuse;        /* slab中的使用对象个数 */

     kmem_bufctl_t      free;         /*slab中的第一个空闲对象的序号*/

};

四:slab中的着色机制

在我们分析详细的代码之前,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slab的着色机制。

Slab中引用着色机制是为了提高L1缓冲的效率。我们知道linux是一个兼容性很高的平台,但现在处理器的缓冲区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每个处理器有自己的独立缓存。有的很多处理器共享一个缓存。有的除了一级缓存(L1)外还是二级缓存(L2),因此,linux为了更好的兼容处理平台,只优化了一级缓存

为了下面的分析,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设处理器每根缓存线为32字节,L1大小为16K (可以算出共有512根缓存线),每根缓存线与主存交互的大小也被称为cache line ,在这个例子中cache line32字节

只有当处理器检测到缓存线冲突时(读或者写失效),才会与主存交互,例如当处理器检测到缓存读失效,会将相应地址所在的32字节读取到缓存。有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缓存与主存的交互是按照块大小来的,即一次读或者写32字节。而且每条缓存线所读取的地址不是任意的。例如:第0根缓存总线只能读取 0~32 16K ~ 16K+32  32K~32K+32的地址

Slab分配器要求对象按照cache line对齐,我们来看一下,如果没有对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假设对象为20个字节,一个对象的起始地址是0 位于第0条缓存线。第二个地址的0~9位于第0条缓存线,10~19位于第1条缓存线。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要读入第二个对象,就会刷新二个缓存,共64个字节的数据。若是按照cache line对齐,则只要刷新一次高速缓存,只要交互32字节的数据。

当然,如果对象大小太小,我们是以cache line折半来对齐的,这我们在后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到

讨论完cache line对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着色。

假设现在有这样的两个对象AB A位于0~64于,第0条缓存线。B位于16K之后的64个字节,也是第0条缓存线。我们在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常用的数据结构经常放在结构体的前面。此时就会有高32位的访问频率大大高于低32位的访问频率。假设此时,访问A之后再来访问B。高位访问50次,低位访问10次。

我们来看看这时的情况:

处理器在访问完A后,再访问B的地址,发现B需要缓冲线0,则把缓冲线0的数据写回主存,再读入B的值,访问完B后,发现又要访问A,此时,又把B的值写回主存,再读入A的值

按这样计算,共需要和主存交互50*2 + 10*2 = 120

我们不妨把B后移32字节,这样B的高32位就位于缓存线1 32位处于缓存线2。这时,访问完A后,访问B只需要把B的数据读科第1,第2缓存线,直接交互就行了。

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会产生极大的“颠簸”,极度影响系统效率

基于这样的情况。Slab 分器配把每一个slab都错开了,都往后移了一个或者是多个cache line

详细情况可以参考:

)

在此非常感谢linuxforumlucian_yao,你的文章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_^

阅读(4945) | 评论(12) | 转发(3)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_lovelinux2008-02-13 03:17:47

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对象的起始地址是0,位于第0条缓存线,第二个地址的0~11,位于第0条缓存线,12~19位于第1条缓存线? 小弟实在不明白,请高手们解释一下。

_lovelinux2008-02-13 03:17:47

为什么不是第一个对象的起始地址是0,位于第0条缓存线,第二个地址的0~11,位于第0条缓存线,12~19位于第1条缓存线? 小弟实在不明白,请高手们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