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39271
  • 博文数量: 91
  • 博客积分: 2010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9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8-12 09:3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91)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1年(1)

2008年(15)

2007年(74)

我的朋友

分类: LINUX

2007-09-01 14:59:29

升级内核2.4到2.6的过程,及错误的解决方法.
升级版本 redhat 9.0
  第一步,备份重要的数据
   这是个好习惯,就不用多说了(比如:/usr/src, /boot /etc)

  第二步,下载内核
   下载网址
   http://www.linux.org/dist/kernel.html
   www.kernel.org
  第三步,将下载的内核包放到/usr/src目录下.
   cp kernel-name.tar.gz (or bz2) /usr/src
  第四步, 解压
  tar vjxf kernel-name.tar.bz2 or
  tar vxzf kernel-name.tgz

第三步和第四步也可以合并为一步来做:如下

 tar vjxf kernel-name.tar.bz2 -C /usr/src

  第五步,查看/usr/src/linux-2.6.20/Documentation/Changes (假设新的内核版本2.6.20)
   升级里面所给出的软件包,有些不需要升级,但有些需要,因为给出的是2.6内核所要求的软件包的最低版本.在文件后面给出了下载网址,以下是我的系统上需要升级的软件包,need 表示需要升级,none表示没有装(至少是没有找到的), no need 表示可升可不升
我的内核是2.4.20-8
 
  提示: 在安装以下软件包时,也许有些你不知如何安装,或者是安装时出错,在configure之前,你最好先读一下README或INSTALL, 里面讲了如何安装, 这是一个好习惯,有时会为你减少许多的麻烦.
 以下是/usr/src/linux-2.6.20/Documentation/Changes文件的一部分,我加了下载网址
o Gnu C 2.95.3 # gcc --version (no need)

o Gnu make 3.79.1 # make --version (no need)

o binutils 2.12 # ld -v (no need)

o util-linux 2.10o # fdformat --version (no need)

o module-init-tools 0.9.10 # /sbin/depmod -V (need)
http://www.linuxeden.com/download/DownSoft/?softid=1377(版本3.2.2)
http://rpm.pbone.net/index.php3/stat/3/srodzaj/1/search/module-init-tools

o e2fsprogs 1.29 # /sbin/tune2fs (no need)
http://e2fsprogs.sourceforge.net/

o jfsutils 1.1.3 # /sbin/fsck.jfs -V (need)
http://jfs.sourceforge.net/得先装以下软件
e2fsprogs-devel
http://hany.sk/~hany/RPM/e2fsprogs-devel.html

o reiserfsprogs 3.6.3 # /sbin/reiserfsck -V 2>&1|grep reiserfsprogs (no need)


o xfsprogs 2.6.0 # /usr/local/bin/xfs_db -V (none)
http://www.linuxeden.com/download/DownSoft/?softid=1134

o pcmcia-cs 3.1.21 # /sbin/cardmgr -V (none)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utils/kernel/pcmcia/pcmcia.html

o quota-tools 3.09 # quota -V (need)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howfiles.php?group_id=18136

o PPP 2.4.0 # /usr/sbin/pppd --version (no need)

o isdn4k-utils 3.1pre1 # isdnctrl 2>&1|grep version (no need)

o nfs-utils 1.0.5 # /usr/sbin/showmount --version (need)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howfiles.php?group_id=14
需要先安装这两个包
libgssapi-0.11
librpcsecgss

o procps 3.2.0 # ps --version        (need)
http://procps.sourceforge.net/download.html

o oprofile 0.5.3 # oprofiled --version (none)
http://oprofile.sourceforge.net/download/

o udev 081 # udevinfo -V (none)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utils/kernel/hotplug/

安装module-init-tools-3.0.tar.gz工具包

linux-2.6.x内核的module处理过程有所改变(很多原先在用户态下由modutils处理的工作都放到内核里去完成了), 因此2.4.x下的modutils工具包已经不在适合新的2.6.x内核, 必需将其升级到module-init-tools工具包.
接下来, 按照下列步骤安装module-init-tools工具包:

# ./configure --prefix=/
# make moveold
# make all install
# ./generate-modprobe.conf /etc/modprobe.conf
你也可以通过该软件包里的README了解安装方法,里面说了三种安装方法

更新mkinitrd程序

可以到站点http://www.tuxfinder.com/packages/?defaultname=mkinitrd. 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软件包搜索引擎
 由于mkinitrd程序包依赖于device-mapper包, 而device-mapper包又倚赖于lvm2包, 因此你还要同时下载device-mapper-1.00.07-1.i386.rpm包和lvm2-2.00.08-2.i386.rpm包.

  
第五.2步  #cd linux-2.6.x
   第五.3步 # make mrproper -----删除不必要的文件和目录. (这步对刚下的新核不需要,但如果你编译过一次,这步就需要,它可以删除.config文件)
  第六步:make menuconfig(如果一个./config文件已存在,它将使用该文件设置那些默认的值)
  以下命令供参考,作用相同
  make gconfig (需要Gtk开发库的支持)
   或make config
   或make xconfig(需要Qt开发库的支持)
  第七步,make or make dep(具体是哪一种,根据具体的提示,我编译2.4时,提示是make dep, 而2.6时,提示是make), 你就按照提示做吧,如不照做,你也不会得到结果. 这一步,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第八步, make clean
   (删除不必要的模块和文件,不会删除./config文件)
  第九步, make bzImage(bzImage是big zImage的缩写)
     开始编译系统内核. 这一步,需要十几分钟
  第十步, make modules(编译在配置时选择为模块的,即选项前为[M]的)
     开始编译外挂模块 这一步,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第十一步, make modules_install
     安装编译完成的模块.
  第十二步, make install
    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因为他可以自动生成vmlinuz-2.6.20-1, System.map-2.6.20-1, initrd-2.6.20-1.img (以上的文件都在/boot目录下可以看到),同时会添加一个启动项在lilo.conf或 grub.conf中(以上的文件在/etc目录下可以看到), 你可以通过查看这些文件是否存在来验证编译是否成功,如果这些文件都存在的话,你就可以进入内核2.6了,你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只要重启,你就会看到多了一个启动项.后面的就不用说了吧.
    (我没用lilo测试,如果你的是lilo, 你又愿意与我分享结果的话,请给我留言)
对于GRUB而言, 将在/boot/grub/grub.conf配置文件增加如下类似的配置行:

title Red Hat Linux (2.***)
root(hd0, 1)
kernel /boot/vmlinuz-2.***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initrd-2.***.img

  现在来看看编译时,我遇到过的问题
  我在make bzImage 时,出现下面的错误
   AS .tmp_kallsyms1.o
  LD .tmp_vmlinux2
  KSYM .tmp_kallsyms2.S
  AS .tmp_kallsyms2.o
  LD vmlinux
  SYSMAP System.map
  SYSMAP .tmp_System.map
  MODPOST vmlinux
  AS arch/i386/boot/bootsect.o
  LD arch/i386/boot/bootsect
  AS arch/i386/boot/setup.o
  LD arch/i386/boot/setup
  AS arch/i386/boot/compressed/head.o
  CC arch/i386/boot/compressed/misc.o
  OBJCOPY arch/i3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
BFD: Warning: Writing section `.bss' to huge (ie negative) file offset 0xc0249000.
objcopy: arch/i3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 File truncated
make[2]: *** [arch/i3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 Error 1
make[1]: *** [arch/i386/boot/compressed/vmlinux] Error 2
make: *** [bzImage] Error 2

解决办法:

在/usr/src/linux-2.6.20/arch/i386/Makefile里面做一些修改:

将OBJCOPYFLAGS改成如下的:
OBJCOPYFLAGS := -O binary --change-section-lma .bss-0xc0000000 -R .note -R .comment -S

然后你重新调用make.
这一步的运行时间是一个小时左右,建议每半小时看一次。
再运行:
#make bzImage
输出结果如下:
Root device is (22, 11)
Boot sector 512 bytes.
Setup is 7392 bytes.
System is 1155 kB
Kernel: arch/i386/boot/bzImage is ready  (#2)
最后一句表示运行成功


安装librpcsecgss出错

提示如下信息
Perhaps you should add the directory containing `libgssapi.pc'
to the PKG_CONFIG_PATH environment variable
No package 'libgssapi' found
configure: error: Unable to locate information required to use libgssapi.
  If you have pkgconfig installed, you might try setting environment
  variable PKG_CONFIG_PATH to /usr/local/lib/pkgconfig
解决办法:
#export PKG_CONFIG_PATH=/usr/local/lib/pkgconfig


除此之外,就没有遇到其它的问题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System.map、vmlinuz、initrd-2.4.7-10.img的产生和它们的作用
   一、vmlinuz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它位于/boot/vmlinuz,它一般是一个软链接,比如图中是vmlinuz-2.4.7-10的软链接。

  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 /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zImage/boot/vmlinuz”产生。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
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然后通过:“cp/usr/src/linux-2.4/arch/i386/linux/boot/bzImage /boot/vmlinuz”产生。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 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 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 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二、initrd-x.x.x.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图中的initrd-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
  比如,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 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du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 scsi引导问题。initrd-2.6.20-1.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实现加载一些模块和安装文件系统等功能。
  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下面的命令创建initrd映象文件。

三、System.map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它是你当前运行的内核的System.map的链接。
  内核符号表是怎么创建的呢? System.map是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是System.map文件的一部分:
c0100000 A _text
c0100000 t startup_32
c01000a5 t checkCPUtype
c0100133 t is486
c0100142 t is386
c010018c t L6
c010018e t ready
c010018f t check_x87
c01001b6 t setup_idt
c01001d3 t rp_sidt
c01001e0 T stack_start
c01001e8 t int_msg
c01001fc t ignore_int
c010021e T idt_descr
c0100224 T cpu_gdt_descr
c0101000 T swapper_pg_dir
c0102000 T pg0
c0103000 T pg1
c0104000 T empty_zero_page
c0105000 T _stext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当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上图就是一个内核符号表,由上图可知变量名checkCPUtype在内核地址c01000a5。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
  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现在我们来看看运行先的内核时,有些什么新的问题
   1.你的网络连不上
   2.挂载的fat格式的盘符读不出来
   3.你的音频设备不能用,当你播放mplayer时,他会提示, 没有可用的音频
   4.有可能你的系统时间也有可能不正确(这个是被防火墙挡了)

第二问题和第四个的解决方法
    在内核2.4里用的是/proc/ksyms,而在内核2.6里,用的不再是/proc/ksyms, 而是/proc/kallsyms, 如果你不信的话,你可以在进入内核2.6后查看文件ksyms是否存在.所以必需修改启动脚本/etc/rc.sysinit. 为了兼容原有的linux-2.4.x系统, 可以加上下面几行:

#
# ----- KERNEL 2.6.x support ------
# This is for compatibility between kernel-2.4.x and kernel-2.6.x
#
UNAME=`uname -r`
KERNELVER=${UNAME:0:3}
if [ "$KERNELVER" = "2.6" ]; then
#
# This is kernel-2.6.x
#
KSYMS=/proc/kallsyms
else
#
# This is kernel-2.4.x
#
KSYMS=/proc/ksyms
fi

同时,你也别忘了将/proc/ksyms替换成$KSYMS, 修改的方法如下:
:1,$ s/\/proc\/ksyms/\$KSYMS/g
这一步做了后,再重启,你的系统时间就正确了,你先前挂载的vfat格式的磁盘分区也可以挂载了,在这之前,你是看不到,也就是没有被挂载.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解决上网和声卡的问题了.

   现在时间不够了,下次再说吧,无论怎样,你现在至少可以进新的内核了

阅读(146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