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数据库开发技术
2011-01-16 21:37:30
以前我们的组会叫工作汇报,所有学生(包括我)向“老板”汇报自己一段时间内的进展,由“老板”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然后给出下一步工作的指示。那时组里学生多,汇报间隔又长,每个学生每次都积累很多内容,所以这种方式很费时间,往往一开就是少则一天,多则两三天。后来按照研究方向把学生分类汇报,这样每一组的间隔时间缩短了,但不同方向的学生不能交流了,有点类似于公司里的项目汇报。我自己组织组会时,刚开始还是沿用原来的做法,每次安排几个方向接近的学生讲,但是这样每个人都只能把结果罗列一番,形成不了深入讨论。后来我学习了国外课题组的做法,每周固定时间讨论,全体学生参加,每次只有一个人讲,时间可长可短,这样按照学生数量,每个人轮一次要将近7-8周,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内容,而且每次也能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缺点是不能进行分组比对。
我一再对学生们讲,我们进行的是学术讨论,不是课题汇报。学术讨论中大家是平等的,可以畅所欲言,而且鼓励听众遇到问题随时打断演讲者,因为等到讲完再问,可能会忘记一些问题。如果搞成汇报工作的形式,导师说,学生记,导师讲的不一定对,学生也不敢提出异议,学生做得不合适的地方导师也不一定能发现,这样起不到深入交流的作用。
前不久,我们开组会,一个研究生做纳米颗粒,使用的原料很容易吸水受潮结块,为了省事,敲下来一小块,称一下重量,有多少算多少,就配溶液,至于原料在溶液里的浓度究竟多大,也不去准确测量,所以我觉得他的结果重复性不好。这些问题如果我不问就发现不了,所以我要求每个结果都要有对应的实验配比和合成参数等尽量详细的信息,否则别人听不明白。有时候,学生对一些表征手段不熟悉,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可靠,此时需要别人帮他分析,这些也可以在组会里实现。
我发现现在的研究生不爱问问题,参与讨论也不踊跃,虽然我百般鼓励,也无济于事。有的学生从来未在组会上问过问题,只是带着耳朵听听,看得出来其对学术讨论没什么兴趣,真不知为什么要上研究生。有的学生只对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感兴趣,需知很多东西是想通的,组会是扩大知识面的好机会,可惜很多学生不愿也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只知每日里埋头于自己的实验和数据,遇到解释不了的结果一点办法都没有,却在组会里沉默不语。在我看来,沉默意味着不配合,主观的或者被动的不配合,但我不理解为什么,也可能有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活动没意义。不问问题的学生显得对别人漠不关心,对自己的研究也不上心,对学术如此冷漠,可以遇见其将来难有什么学术成绩。
课题组的风气在组会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反映。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职工,课题组的风气是以领导为核心形成的,一个新学生来到课题组,很容易被老学生影响,而老学生又是受课题组风气的影响,并成为维持这个风气的力量。如果老师认真负责、爱钻研,在他的要求下,学生也不敢马虎。所以,组会搞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科研创新好不好,要想搞好组会,需要课题组有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学生的进取心共同造就。我的学生在德国的感受是,教授利用每天午饭时间和研究生讨论,有则多说,无则少说,因此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所以别看欧洲人慢悠悠的,但研究进展速度远非我们能比。
组会是最重要的日常学术交流,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既然入了这行,就要做得像模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