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9912392
  • 博文数量: 679
  • 博客积分: 1049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930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7-18 10:5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79)

文章存档

2012年(5)

2011年(38)

2010年(86)

2009年(145)

2008年(170)

2007年(165)

2006年(89)

分类:

2006-12-26 08:22:32

胡舒立:盛世危言
2006年12月24日 13:47 《财经》杂志
【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聊天】 【沙龙】

  【《财经》声明:金融界网站刊载本刊文章已经过授权。其他媒体和网站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金融界网站上刊载的本刊文章。网站及其他媒体如有合作意向请与《财经》总编室联系】

  胡舒立/文

  应从危机中领悟改革的迫切性,在盛世时抓住改革最佳机遇

  
新年将至,中国经济愈发显出繁盛景象。“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在东西方节庆接踵烘托下,我们可以看到业界人士普遍的欢欣和信心。这种乐观情绪大可理解。但只要冷静地加以思考,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经济繁盛之下,深层次问题依然严峻,对于各领域的业界人士很可能构成未来的不同挑战。欣逢盛世极易忘乎所以,所以我们以为,逢盛世而发危言,正是最理性、最有价值的辞旧迎新之辞。

  “盛世危言”可以有很多,其中又不乏大量仁智互见之处。总结日前《财经》年会“2007:预测与战略”与会嘉宾的讨论,可知具有共认的结论可称为“近喜远忧”。绝大多数与会专家对近期的经济形势是看好的,但中国经济隐藏的诸多问题却让人深感不安。其中,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泛滥”,以及在根本上酿就这种泛滥的中国经济内外发展失衡,正是最让人忧心、已有共识的焦点性问题。

  以股市为例。中国股市在2006年12月创造了历史新高,上证指数最高达到2387点。这种情形可以让市场中人极为兴奋。相当一部分看多者强调其合理性,认为这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基本规律。但清醒的人都心中有数:股指创下新高且很可能继续走强固为现实,但支持这种超常强势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经济基本面。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超常的流动性泛滥,或称流动性过剩。

  专家测算表明,近两年来仅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加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就使银行增加了4万亿元可贷资金,远远超过2005年全年信贷增加额和2006年年度信贷计划25000亿元的水平。这成为今年来信贷形势的最大挑战。巨额贸易顺差更使得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直接导致大量的外汇占款。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推动投机性资本流入,使央行不得不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应对,成为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中期原因。在长期内,中国持续走高的储蓄率的情况很难改变,正直接支持了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

  资金如此之充裕,流动性如此强大,信贷投放和资产价格出现高峰则无可避免。资产主要包括了房地产、股市和汇率。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结汇高峰,使银行非存款性流动性资金大幅上升;房地产可因宏观调控因素受到部分抑制;股市必然地吸纳了更多资金。这种以显著供求关系支撑的市场纵使短期走强,也极易集聚泡沫并积累风险,一旦预期改变即可能形成超调并引发震荡,将风险传导至金融体系的其他环节。此类“乐极生悲”的情形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流动性过剩虽有诸种直接原因,其折射的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本质,而过剩出现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失衡。上述流动性过剩使信贷投放过高,资金价格下跌,加剧了投资率攀升的局面。中国近年来投资率不断攀升,已经占到GDP近半,远超多数国家20%的水平,甚至超过了战后日本高增长时 34%的水平。投资率过高意味着消费率过低,也意味着资金密集型企业更多取代劳动力密集性企业,其直接结果就是劳动者收入增长放缓、消费疲软、收入差距加大和通货紧缩。这正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至于经济发展的外部失衡更为人熟知:长期以来依靠沿海地区出口产品已经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剧了贸易摩擦。由此形成的高额顺差和外汇收入盈余,也是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无论流动性泛滥的现实,还是经济发展失衡的本质,都源于中国经济的体制性疾患。为防止其负面影响过大,以“保守疗法”治理亦可收一时之功。但惟有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寻求制度演进之路,才能收到治本之效。前些年我们常说,中国改革已经走到了新阶段,比较容易进行的改革已经完成,今后需要打“攻坚战”。现在应当看到,遇到好的攻坚时机,恰可降低作战成本。

  无论从哪一层次看,当前经济形势较好,正是深化改革的良机。例如解决经济发展失衡要求转换增长方式,加速政府改革,政府必须放弃不该做的事情,着手做该做的事情,而当前资金充沛正成政府改革助力;又如应对流动性过剩需要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流动性过剩本身又有利于放开存贷款基准利率管理,等等。我们在盛世发危言不求耸动视听,而是主张从危机中感受改革的迫切性,在盛世中抓住改革最佳机遇。有此危言,我们可以更具信心地走进 2007年。

  (本文刊于06年12月25日出版的《财经》2006年第26期) 
阅读(237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