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75442
  • 博文数量: 379
  • 博客积分: 1001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5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3-24 09:3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79)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1)

2007年(13)

2006年(364)

我的朋友

分类:

2006-04-01 00:28:31

考古也疯狂
作者:    出处:    时间:2004-12-3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  崔天星

    从本科进入郑州大学学习考古以来,已历时四载。在这四年中,每年的暑假都要随队实习,经历了无数个遗址的发掘,每次都能给我无限的反省,每一次工地的结束都有很多的遗憾,那种心情难以表述,那种怅惘无以言说。明天我就要再次离开工地,回北京接着读研,进一步补充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回想我接触考古学的点点滴滴,还是万千感慨。

    我初次接触“考古”,是在高中一次模拟考试从一篇我已经忘记作者姓名的对考古学进行批判的文章开始的。在那篇文章中鞭挞了考古学的种种弊端,以及他面临的改革之路。文章措词犀利,读了之后竟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不过不知什么原因又有点替考古学惋惜、遗憾。从此,我就开始对考古学进行观察。不可思议的是,我从一个对考古学批判的角度观察,竟然对她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我现在看来,仍保留了一丝感动,如经久未拂的琴弦在发出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绝响,顷刻间使我热泪盈眶。

    高考后,开始填报志愿,我很慎重其事地拉着一个会上网的朋友,在网上搜索考古学的信息。然而,当时我并没有搜索到任何一条关于高校的考古专业设置情况。但作为一名对考古喜欢的学生,对他默默地注视,不知怎地我竟然从考古的默不作声中获得了心灵的默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和我当时的心情极其相符,我产生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标准分“900分”的转换中,我考了“787分”的好成绩。我理想的学校中没有设置考古这个专业,只知道北京大学倒是有这个专业,但我不敢报考。在选报志愿的最后时候,我屈于舆论和以后生活的压力,就随意填了几个看起来较为热门的专业,如经济学等等。也许是天意让我和我喜欢的专业走在一起。报考的学校最低分收到730多分,但在录取的名单里并没有我的名字,随后就知道了我被郑州大学的考古专业录取了。几分幸福,几分苦涩,搀杂在一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理想的专业使我忘记了心中的痛苦,一心一意投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中去了。与考古学的初次零距离接触,并没有产生我在高中时的热情。相反他的沉默和实事求是,缺乏激情单纯的文字资料以及琐碎的知识点使我曾经一度失去了信心,不停地反思自己的选择。这种情绪不但只是我有,我的同班同学都有。院系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反复地做我们的思想工作,不断请来各院校的知名考古专业的教授作学术报告,让我们了解考古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讲述他们从事考古研究的心得。慢慢地,心渐渐地动了起来,潜伏在心中的那股激情逐渐迸发。原来他的沉默不是沉默,他的缺乏激情不是缺乏激情,而是里头包含了太多的用文字无法描述的历史,每一点遗存(在考古学上,遗存指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遗物和遗迹)都是人类自己用真正的生命书写的,这里面没有修饰,没有喧嚣;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太多的激情和那用文字不能说清的历史,于“无字处读天书”。不是考古没有激情,也不是考古没有想象,而是从事考古专业的人们缺乏激情,缺乏想象,那一片片无字的天书,书写着人类自身真正的历史。考古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诠释历史,证明历史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书写的历史可能太多的为尊者长者讳,而考古的历史痕迹,则是人类在无意间留下来的。我记得一个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想看一个人的修养,最好看他在无意间流露出来的神态、话语。考古学研究的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的书写方式,留下了人类前进中的点点滴滴。没有文字的干扰,没有自我吹嘘,也没有自我谦虚,犹如一个智者从容站在你的面前,任你百般地观看述说也不发一语,考古学所揭示的是一种“吹尽狂沙始见金”的历史。比任何文字更能说明历史的本身。

    站在无人的遗址里,听野风从耳旁飒飒地吹过,那一片无字的历史就开始向你诉说自己所经历的遭遇;那曾经活动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公用时而激扬时而消沉的话语向你讲述自己的平凡经历,那种感觉就像是他乡遇故知,余秋雨说只有遗址才是真正的历史,百年遭遇、千年际合、万年的兴衰,尽在其里。就这样迷恋上了考古学。不再嫌弃她的沉默、无语,从此就不再踟躇不前,不再怅惘,对她一心一意。

    考古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过程。室外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都要非常严谨。从曲高和寡的角度来说,考古学注定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他独特的发掘理论、独特的整理方法、独特的逻辑思维,使人们望而却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我们自身的历史,有文字的历史与我们的整个人类的进化历史相比来说真的太短了,无论你怎样的比较都是如此。考古注定要承担人类了解自己的任务。这是一个庄严而沉重的使命。在我国,随着老一辈考古学家如苏秉琪先生、俞伟超先生的逐渐离逝,夏商周断代工程已接近尾声,一个经典的考古学时代结束了。在这个时期,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地下发掘资料的整理,对我国的史前历史序列进行了梳理,初步确立了自己民族的演化史,使各种国外的殖民理论,歧视理论不攻自破。

    然而曲高和寡脱离大众的考古学是悲哀的,也是没有前途的,考古的冷僻也是事实。现在的各高校历史专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考古学的一些知识,利用考古学资料的一些方法,增加历史学科的力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很受学生的欢迎。而很多高校的博物馆专业原来从一开始就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现在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田野实习,不再单纯地培养博物馆专业的人才。

    考古学通过历次的阵痛之后又一次迎来自己的新生,不同的理论在激荡,不同的理论在争鸣。改革不可避免,阵痛会再次来临,考古学必将迎来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
阅读(591)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建筑,诗意的栖居

下一篇:像一棵树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