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件自己的事:在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开玩笑似地给我说“反话”,比如:吃冰棒(雪糕)的时候,给我说“烫死了”,遇到圆圆的月亮,会说“方方的月亮”......乍一看,可能会觉得是在骗人,但是,时间长了,就培养了一个“多疑”的性格,决不盲从。做事情之前,都要或多或少地考虑一下,不致于被别人误导。
这在董泽平老师课件的分类中,应该属于信息评价的素养,属于深层次的素养。这些素养不是靠一节课,一个学期就能形成的素养,而是一个长期的,学生整个生活环境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结果中,我们所教的几节课的知识,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我们说话的方式,打字的风格,甚至鼠标行走的轨迹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有时候比所教的知识更重要。
有很多学生经常问:“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们上网?”,我给他们的回答是:“为什么要给你们上网?”
这其实是暗示他们,一件事情,要从几个方面考虑后再得出结论。另一方面,还是暗示他们,你做的足够好了吗?
他们接着问:“老师,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可以给我们上网了吧!”,我的回答是:“你们组里的同学都完成了吗”。
这又告诉他们,干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集体。
写东西的时候,有些同学会不经意地按下capslock键,结果打不出汉字,只能打英文大写。我最常用的回答是:“你知道键盘上有几个灯吗?”三分钟后如果还不知道,那就接着去问一下每个灯的意义。我认为,这比直接告诉他:“你误接大写字母锁定键了!”要好的多。起码,学生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本段最后三句话不应该写,因为那样读者就少了一个探索过程 ^_^)
阅读(205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