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9324923
  • 博文数量: 7460
  • 博客积分: 10434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78178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3-02 22:5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7460)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669)

2008年(6790)

分类: C/C++

2008-05-28 16:27:58

看到上面这些声明,是不是有些面熟?STL!对,这些成员函数的声明是与STLcontainer concept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这里提供了STL容器一致的访问界面,所谓与STL的兼容性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来了。而const_multi_array_ref更是类如其名const_multi_array_ref中所有访问元素、查询数组信息等成员函数都返回constreferenceiterator。而反观multi_array_ref的声明,其中只比const_multi_array_ref多了访问元素、查询数组信息的对应的non-const版本成员函数。

那么const_multi_array_ref的基类multi_array_impl_base的职责又是什么呢?multi_array_impl_base是属于实现细节的,它的作用只是根据数组信息(const_multi_array_ref中的成员变量)计算偏移量、步长等,也就是把多维的下标最终转化为一维偏移量。而multi_array_impl_base的基类——value_accessor_n或者value_accessor_one——的功能则是提供一个对原始数据的访问。这种访问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把多维索引转化为一维偏移量的方式——凡是写过用一维数组模拟多维数组的人都应该清楚。至于为什么要有value_accessor_nvalue_accessor_one两个版本,后文会详细阐释。

至此,multi_array的大致架构就已经浮现出来了:

    multi_array -> multi_array_ref -> const_multi_array_ref -> multi_array_impl_base -> value_accessor_n/value_accessor_one

其中每一层都担任各自的角色:

¨         multi_array : 为数组元素分配空间,将各种操作转发至基类

¨         multi_array_ref : 提供与STL容器一致的数据访问界面。也可以独立出来作为一个adapter使用。

¨         const_multi_array_ref : 提供constSTL数据访问界面。也可以作为一个const adapter使用。

¨         multi_array_impl_base及其基类 :最底层实现,提供一组对原始数据的基本操作。

这种架构看似复杂,却提供了很高的复用性,其中的(const_)multi_array_ref类都可以独立出来作为一个adapter使用——例如:

 

    int a[24]; //一维的10个元素数组,位于栈上

    //把一维数组a“看成”一个3*4*2的三维数组:

    multi_array_ref3> arr_ref(a,boost::extents[3][4][2]);

    arr_ref[i][j][k] = value; //multi_array一样的使用界面

 

很简单吧!从此你就不用辛辛苦苦的去模拟多维数组了。即使是位于栈上的一维数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多维数组。倘若你不想让multi_array来自动分配内存的话,你可以自行分配数组(可以位于栈上或堆上)然后用multi_array_ref把它包装成一个多维的数组。

 

multi_array的存储策略

接下来就来看看multi_array的存储策略,例如C风格的多维数组存储方式是按行存储fortran恰恰相反,是按列存储,甚至,用户可能有自己的存储策略要求。那么,如何支持多种风格的存储策略呢?秘密就在于代码3-3const_multi_array_ref的成员storage_——其类型为storage_order_type下面的声明指出了storage_order_type本来面目”——general_storage_order

   

// multi_array_ref.hpp

    ... ...

    typedef general_storage_order storage_order_type;

    ... ...

    // storage_order.hpp

    template

    class general_storage_order {

    general_storage_order(const c_storage_order&){ //4-1

        for (size_type i=0; i != NumDims; ++i)

        { ordering_[i] = NumDims - 1 - i; }

        ascending_.assign(true); //缺省为升序排列

    }

    ... ...

    boost::array ordering_; //各维的优先顺序

    boost::array<bool,NumDims> ascending_;//升序排列还是降序排列

    };

 

4-1处的构造函数中ordering_ascending_是两个数组,缺省情况下,当函数4-1执行完毕后ordering_中的元素应当是{NumDims-1, NumDims-2,...1,0},也就是说,NumDims-1维在先,然后是NumDims-2维,...如果将这些元素作为各维度存储顺序的标识——具有较小ordering_值的维度优先——那么就这和C语言中的存储方式就完全一致了,而ascending_勿庸置疑就是用来表明各维度是否升序存储。其实general_storage_order还有一个模板构造函数,它是为了支持更为一般化的存储策略(例如fortran的按列存储或用户自定义的存储策略)。这里不作详述。

除了存储策略const_multi_array_ref的构造还通过调用init_from_extent_gen函数extents中的内容取出来进行处理并以此设定其它若干表述多维数组的变量((3-3处其它一些变量),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现在关于一个多维数组的所有信息都已经准备齐备,可谓万事具备,只欠空间’”multi_array下面要做的就是调用前面提到的allocate_space来为数组中的元素分配空间了。

 

// multi_array.hpp

void allocate_space() {

    ... ...

    base_ = allocator_.allocate(this->num_elements(),no_hint);

    ... ...    std::uninitialized_fill_n(base_,allocated_elements_,T());

}

 

原来,在底层,存储仍然是退化为一维数组的存储 allocate_space使用allocator_分配一块连续的空间用以存储元素其中num_elements()返回的就是数组各维度的大小的乘积数组的总元素个数。分配完之后,就将首指针赋给表述数组基地址的成员base_,然后std::uninitialized_fill_n负责把该数组进行缺省初始化。至此multi_array的构造工作终于大功告成了。

 

一致性界面——GP的灵魂

multi_array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支持与内建多维数组相同的访问方式,也就是说,multi_array支持以连续的“[]”来访问数组元素。就以文章开头给出的示例代码1-3处的赋值语句为例,让我们看看multi_array是如何支持这种与内建数组兼容的访问方式的。

 

// multi_array_ref.hpp

// 使用operator[]来访问元素,返回类型reference是什么呢?不是T&!

reference operator[](index idx) {

    return super_type::access(boost::type(),

               idx,origin(),this->shape(),this->strides(),

               this->index_bases());

}

 

这个调用转入了value_accessor_n::access(...)之中

 

 

// base.hpp

// in class value_accessor_n

template <typename Reference, typename TPtr>

Reference access(boost::type,

               index idx,TPtr base,const size_type* extents,

               const index* strides,const index* index_base)

{

      TPtr newbase = base + idx * strides[0];

      return Reference(newbase,extents+1,

                   strides+1,index_base+1);

}

 

    这个连续调用operator[]的过程和extend_gen是很类似的——每调用一层就返回一个“proxy(替身)”,这个替身并非实际元素,因为这时候后面还跟有“[]”,所以对这个替身也应该能调用operator[],从而使这个过程能够连续下去直到后面没有“[]”为止”。

举个例子,如果以A[x1][x2][x3]方式访问A中的元素,就相当于

A.operator[x1].operator[x2].operator[x3] //连续调用“[]

这三次operator[]调用返回的类型依次为

sub_array2> -> sub_array1> -> T&

    注意sub_array的第二个模板参数(维度)递减的过程,当递减到0时,表明已经递归到了最后一个维度,真正的访问开始了,所以最后一次调用“[]”返回的恰好是对元素的引用(这就刚好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当且仅当“[]”的个数和数组的维数相同的时候,才能够取出元素,否则你得到的返回值要么还是sub_array<...>(而不是元素),要么会由于试图在T&上继续调用“[]”而编译失败)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从上面的递归过程,我们可以轻易看出:真正对元素进行访问并返回T&的任务交给了sub_array1>。那么这个sub_array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sub_array的秘密

sub_array的定义sub_array.hpp

 

// sub_array.hpp

template <typename T, std::size_t NumDims>

class sub_array : public const_sub_array;

 

template <typename T, std::size_t NumDims, typename TPtr>

class const_sub_array :

         public multi_array_impl_base;

//base.hpp

template

class multi_array_impl_base:public

 value_accessor_generator >::type ;

 

唔,原来sub_array最终继承自multi_array_impl_base,后者的基类型由value_accessor_generator来生成——它会根据NumDims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基类型:

 

// base.hpp

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NumDims>

struct value_accessor_generator {

    ... ...

    typedef typename  //如果NumDims1,则类型为value_accessor_one

    mpl::apply_if_c<(dimensionality == 1),

        choose_value_accessor_one<T>,

        choose_value_accessor_n<T,dimensionality>

    >::type type; //把这个类型作为multi_array_impl_base的基类!

};

 

很显然,如果dimensionality == 1,那么“::type”就是value_accessor_one<T>,而只有对value_accessor_one使用“[]”才能返回T&,否则,“::type”被推导为value_accessor_n,这只是个“proxy”而已,对它运用“[]”只会返回sub_arrayNumDims-1>,从而可以对它继续这个连续调用“[]”的过程,直到dimensionality 降为1sub_array的基类才变成了value_accessor_one,这时候再使用“[]”就会返回T&

 

取出元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取元素的任务最终交给value_accessor_one,其成员函数access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Reference, typename TPtr>

    Reference access(boost::type,index idx,TPtr base,

               const size_type*,const index* strides,

               const index*) const {

        return *(base + idx * strides[0]); //终于取出了数据!

    }

 

这里,access的返回类型Reference就是T&,即数组中元素类型的引用,从而可以将指定元素的引用返回,达到访问数组元素的目的。看到这里,multi_array以内建数组访问方式访问数组元素的过程基本已经弄清楚了,至于其中一些细节,尤其是计算地址的细节,譬如:偏移量的计算、步长的使用等,皆已略去了。

现在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惑:以内建多维数组的“[][][]...”访问方式来访问multi_array的元素的能力真的如此重要吗?费这么大力气、写这么多代码还不如以多参数的方式重载operator[]呢(“[i,j,...]”形式)!这么大代价真的值得吗?值得!这是勿庸置疑的。以内建数组访问方式访问multi_array元素的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可以把multi_array作为一个内建多维数组来对待,与内建类型的一致性是你的类能够和泛型算法合作的关键。举个例子:用户编写了一个函数模板,

 

template <typename ReturnType, typename _3DArray>

ReturnType someAlgo(_3Array& mda){//可以作用于内建多维数组

... ...

    mda[x][y][z] = mda[z][x][y]; //对内建多维数组的访问形式!

   ... ...

}

 

因为有了以内建数组访问方式访问multi_array元素的能力,这个someAlgo算法就可以同时应用在内建数组和multi_array(否则用户就得为multi_array提供一个单独的重载版本),如此一来,代码的可重用性、可扩展性都大大提高了。

 

效率

效率是C++永恒的主题,MultiArray库也不例外。执行时间效率上,纵观MultiArray库对数组元素的访问代码,虽然函数调用嵌套层数甚多,但多数调用都是简单的转发或者编译期的递归,在一个成熟的现代C++编译器下,这些转发的函数调用代码应该可以很轻易地被优化掉,所以在效率上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在空间方面,由于大量运用模板技术,基本能够在编译期决定的内容都已决定,没有为运行期带来不必要的空间上的负担。总的看来,Boost.MultiArray库的确是难得的高效又通用的多维数组的实现。

 

结语

本文只是将multi_array最基本的功能代码做了一个扼要的分析,正如文章开始所说,multi_array还有许多很有用的特性,如果读者想充分了解multi_array的运作机制与实现技巧,就请深入完整地分析multi_array的代码吧,相信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阅读(53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