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晔,生卒年待考。东汉学者。字长君。绍兴人。
早年为县吏,奉檄迎督邮,耻于斯役,弃官去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回乡后,闭门著述,写就《
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后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以为优于《论衡》,惜此书已佚。《吴越春秋》原书12卷,今存10卷。前5卷叙吴,起自太伯,
迄于夫差;后5卷记越,始于无余,终至句践。从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起,比《越绝书》更详细地记述了句践战败,向吴称臣,3年后回国,具体部署复国措施,终于灭吴称霸的
过程。该书糅合正史、稗史、民间传说等资料汇集而成,虽非正史,却可补遗缺,后人注释《史记》、《文选》、《水经》等书,引用了该书不少记载。
----------------------------------------------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
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享年85岁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
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
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
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
徐渭(公元1521──1593年),明代杰出的书画家、诗人、戏剧家和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青藤道士。别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人。他才识过人,然屡试不第。
徐渭曾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宾,参加抗倭斗争。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均系其谋。胡因事下狱,徐渭惧祸而一度神经失常,误杀其妻,故陷囹圄7年。出狱后,他穷困潦倒,最后
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徐渭才华横溢,无愧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和文学巨匠。他自言“吾书首,诗二,文三,画四”。但后人对的书画评价最高。徐谓的诗作奇异,常常借题发挥,嬉笑怒骂。他
创作的戏剧,打破了历史的陈规,创造了短小精悍的体裁,对于明代中叶以后的杂剧有很大的影响。徐渭的画,更是恣肆狂放,别树一帜,给后世画坛以深远的影响。他善于把书
法融化到绘画中去,后人评他的画是“笔中用墨,墨中用笔直,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诗、书画在他的作品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近代花草画中流行的阔笔写意的泼墨
画法,就是从他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书画注重写意,大胆创新,反对拟古,卓然自成一家,成为青藤画派的始祖。其著作有《四声猿》、《徐文长全集》、《南词叙录》、《
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等。
----------------------------------------------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
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
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
,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
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
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等。
----------------------------------------------
徐锡麟(1873-1907) 民主革命者
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生。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
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夏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
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
秋瑾--(鉴湖女侠)(公元1875──1907年),清末著名的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小名玉姑,字璇卿,又字瑜娘,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人。秋瑾
自幼敬佩花木兰、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巾国英雄,又爱读陆游、辛弃疾等先贤的爱国诗文,从中受到鼓舞和力量。她嫁与湖南湘潭王廷钧后,移居北京,目睹外国侵略者洗
劫百姓的惨象,进一步激起她对清政府及其洋主子的憎恨。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她孑身留学扶桑,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
和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瑾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她回绍兴接替徐锡
麟主持大通学堂校务,奔走于上海和江浙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筹募军饷,加紧实施与徐锡麟皖浙同举义旗的革命计划。同年7月,徐锡麟安庆仓促起事失败,累及秋瑾和
大通学堂。秋瑾临危不惧,坚持斗争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在残酷的刑审中,她始终保持革命节操,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这一悲愤的绝命词,7月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
口从容就义。
秋瑾善言辞,工诗词,笔调雄健,感情奔放。她生前除编印过《白话报》、《中国女报》等书报外,还有《秋瑾集》等流行于世。
----------------------------------------------
陶成章(公元1878──1912年),清末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字希直,号焕卿,别署陶耳山人,自称会稽山人,笔名汉思、巽言等
。浙江会稽人。他六岁入义塾,十五岁即辍学为塾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陶成章曾东渡日本留学,不久便回国。光绪三十年(1904年)冬,他与蔡元培、龚未生等在上海
创建了光复会,负责联络浙、苏、皖、闽、赣等五省会党。次年8月,陶成章与徐锡麟、龚未生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培训反清革命的武装干部。不久,他加入中国同盟会。陶成
章继而东渡日本,南下东南亚各国,联络海内外革命战争志士,筹募革命经费,并办报办学,著书立说,鼓吹革命。他在仰光任《光华日报》主笔期间,连载他撰的《浙案纪略》
,以浙江革命党人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教育和鼓励海外侨胞,宣统二年(1910年),陶成章与章炳麟在东京恢复光复会,陶任副会长。次年,他又在上海组织锐峻学社
,作为革命机关。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陶成章又发动光复军起义,为光复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地作出重大贡献。1912年1月台14日,养疴在上海广慈医院的陶成章,被政敌用卑劣
的手段暗杀。这位“革命的真正实业家”对史学也有较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浙案纪略》等。
----------------------------------------------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樟寿,号豫才。至三
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
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
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
周作人(1885-1967), 光绪十年(甲申)腊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寿,又
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改名为周作人,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 1911年
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
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
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
〉序》)。
1927年4月李大钊被杀害,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49年以后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
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
》、《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诗集《过去的生命》,小说集《孤儿记》,论文集《艺术与生活》、《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论著《欧洲文学史》,文学史
料集《鲁迅的故乡》、《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录《知堂回想录》,译有《日本狂言逊》、《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曾被红卫兵无耻粗暴对待,于1967年5月6日去世。
----------------------------------------------
朱自清(1898—1948),浙江绍兴人,散文家、学者。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长诗《毁灭》。学术论著《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
周恩来, (1989-1976)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
----------------------------------------------
柯灵(1909.2.15—2000.6.12) 散文家、剧作家。有散文集《望春草》、《市楼独唱》、《柯灵散文选》,短篇小说集《掠影集》,电影剧本《不夜城》等
原名高季琳,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发表叙事诗《织布的妇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
》(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
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
----------------------------------------------
阅读(155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