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929375
  • 博文数量: 637
  • 博客积分: 10265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61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4-12-12 22:0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37)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1)

2009年(3)

2008年(12)

2007年(44)

2006年(156)

2005年(419)

2004年(1)

分类:

2005-10-20 11:17:50


.53
;
; FORMerly NIC.NORDU.NET
;
. 3600000 NS I.ROOT-SERVERS.NET.
I.ROOT-SERVERS.NET. 3600000 A 192.36.148.17
;
; temporarily housed at NSI (InterNIC)
;
. 3600000 NS J.ROOT-SERVERS.NET.
J.ROOT-SERVERS.NET. 3600000 A 198.41.0.10
;
; housed in LINX, operated by RIPE NCC
;
. 3600000 NS K.ROOT-SERVERS.NET.
K.ROOT-SERVERS.NET. 3600000 A 193.0.14.129
;
; temporarily housed at ISI (IANA)
;
. 3600000 NS L.ROOT-SERVERS.NET.
L.ROOT-SERVERS.NET. 3600000 A 198.32.64.12
;
; housed in Japan, operated by WIDE
;
. 3600000 NS M.ROOT-SERVERS.NET.
M.ROOT-SERVERS.NET. 3600000 A 202.12.27.33
; End of File

 

在 /var/named 中的 RR 記錄檔裡面的註解符號﹐和 /etc/named.conf 的註解符號不一樣哦﹕在 named.conf 中是用雙斜線“ // ”﹔而在這裡則使用 “ ﹔”符號。無論如何﹐您都不能用 “ # ”來做註解符號就是了。(好混亂哦~~~ 這就是電腦﹗^_^ )

在上面這個 named.ca 檔案裡面﹐您如果將所有的註解行拿掉﹐您會發現一共有 13 行是以‘ . ’開頭的﹐那就是所謂的 root zone 了﹗然後﹐第二欄都是‘ 3600000 ’﹐這是 TTL (Time To Live) 設定﹐也就是在 cache 中保留的時間﹐以秒為單位(所以這裡是 100 小時)。其後的‘ NS ’是“Name Server”的意思﹐是 DNS 記錄名稱之一﹐也就是負責這個記錄的 name server 是哪一台主機(這裡一共由 13 台主機共同負責 root zone 的 NS 服務)。

雖然我們這裡用 NS 指定了 name server 的主機名稱﹐但對電腦系統來說﹐這些名稱必須能解釋為 IP 位址才有用(呵~~ 這個正是 DNS 系統的功能)﹐所以﹐這裡分別用 13 個‘ A ’記錄﹐也就是 Address 的意思﹐解釋 [A-M].ROOT-SERVER.NET. 這些主機各自的 IP 位址所在。

如果您了解 DNS 的查詢模式﹐您會知道 DNS 伺服器在查詢非自己管轄的 zone 的時候﹐首先會向 root 查詢下一級的 zone 在哪裡﹐然後逐級查詢下去。但問題是﹕當 named 剛啟動的時候﹐在 cache 裡面一片空白﹐它怎麼知道 root zone 的 servers 在哪裡呢﹖這不是一個矛盾嗎﹖所以﹐就必須靠這個檔案告訴 named 關於 root zone 的 servers 有哪些﹖以及在哪裡﹖ --- 明白了嗎﹖

因為這個檔是以靜態的方式維護的﹐很難保證這個檔的內容永遠都正確﹐如果 root zone 的記錄發生改變了怎麼辦(雖然這機會不大)﹖或許﹐您已經在檔案的開頭註解那裡得知﹐您可以在任何時候透過 ftp 或 gopher 取得這個檔案的最新版本。如果您還沒讀過那些註解﹐那就請帶著字典讀一下吧。如果您真的有需要更新這個 named.ca 檔﹐那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

ftp
anonymous

cd domain
get named.root
bye
cp /var/named/named.ca /var/named/named.ca.bak
cat named.root > /var/named/named.ca


除了剛才的 named.ca 之外﹐第二個 zone 的記錄檔是 localhost.zone ﹐從 named.conf 中您應該知道它是 zone "localhost" 的記錄檔﹐它的內容如下﹕

$TTL 86400
$ORIGIN localhost.
@1D IN SOA @ root (
42 ; serial (d. adams)
3H ; refresh
15M ; retry
1W ; expiry
1D ) ; minimum

1D IN NS @
1D IN A 127.0.0.1

 

內容很簡單﹐但您是否真的了解每一行的設定意思呢﹖如果不清楚或不確定﹐那就讓我們一起探討探討吧。

首先﹐第一行是一個 TTL 設定﹐目前是定義出這個記錄檔裡面的各項記錄的預設 TTL 值為 86400 秒(剛好是一天)。您的記錄檔或許沒有這行﹐事實上沒什麼關係﹐您可以自己補上﹐否則﹐在啟動 named 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警告﹐無傷大雅的﹔但如果您的確在意那些警告﹐那就加上這行。您要知道﹐在記錄檔中宣告的所有資源記錄(RR - Resource Record)﹐都一定有一個 TTL 設定﹐如果沒有﹐則使用這裡預設的值。

第二行是一個 ORIGIN 設定﹐說明下面的記錄源出何處(這裡是源出 localhost. 的記錄)。請您加倍留意最後的一個小數點“ .”﹐少了它或多了它﹐記錄名稱完全不一樣﹗在 DNS 記錄中﹐我們稱這樣以小數點結尾的名稱為“ 全域名稱 ”即 FQDN ( 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 ) 。如果缺少了這個點會怎樣呢﹖就會將所屬的 ORIGIN ( @ ) 附加在記錄名稱後面﹔而這 ORIGIN 就是上一個 $ORIGIN 宣告之後的名稱﹐如果在前面找不到 $ORIGIN 宣告﹐那就以 /etc/named.conf 中定義的 zone 名稱為基準。以目前的例子來說﹐如果沒有這個小數點的話﹐“localhost”會變成“localhost.loc

阅读(216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