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土楼记
(4)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的名气很大,大到已经超过了承启楼成了福建土楼的头块招牌了,甚至连土楼的旅游标志都是以田螺坑的造型为蓝本设计的。田螺坑,就是大名鼎鼎的四菜一汤。不过实际上,我倒觉得田螺坑才是最古朴的土楼群,因为它建造在半山腰上,它的名气源于它的外形,所以很多人只为看一个远景,真正的村子反倒很少涉足,保留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
因为田螺坑在半山腰,所以有两天进村子的路,一条是盘山公路,一条是从上观景台下去的石阶路。这是个非常小的迷你村庄,所有的建筑都是围绕中间四圆一方的土楼建造的,从上观景台蜿蜒曲折下行,走过新的大理石台阶,就会走入村民们出入村庄世代行走的青石台阶。五个土楼沿着山势顺次而下,错落有致,周边都是绿油油的梯田,在春日雨后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把土楼修在这样的山地,估计是当时为了防土匪,而到了现在藏匿于山野之间,则反倒显出一种远离尘嚣清心寡欲的隐世姿态。鸡鸣狗吠,山野有人家。
这里的土楼基本没有什么参观的价值,外墙磨损内里破旧毫不掩饰的绽露出黄土的肌肤,有一种衰败的颓废气息,因为不是刻意打扮的漂漂亮亮去迎客的姑娘,没有精致的门面装点,所以它更像是一名手拿炊具生火做饭的山野农妇,风霜的脸上有自然的红晕,土楼更回复了生活本来的状态,那种异常真实样子的还原。
我住的文昌楼更像是一个大杂院,里面有好几家客栈,土楼内的居民除了耕种,也经营旅游副产品。因为这里鲜有人问津,所以卖东西的一般都是一些老妪,卖的东西也种类简单朴素和老旧,多半是当地的野菜山珍,我看到很多的明信片和VCD的封皮都磨旧破损了,泛黄的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拿来一看还是2、3年前的。所以这里的商业味道并不算重,与其说他们是在做生意倒不如说是尽其所能的做些事情聊以度日打发时光。一楼是各家各户的厨房,一到饭店各家就开始拾掇起来,杀鸡洗菜,动作麻利。晚上吃的大锅饭,都是当地的野菜,非常香。楼上的客栈都是最原始的小格间屋子,环境艰苦,走在楼板上吱嘎吱嘎做声,像是穿越了好几百年的光阴。房间只有昏暗的老式灯泡,还有一扇小小的窗户。在这种地方过夜,你应当平心静气的体验他们“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的生活方式。从习惯了大都市灯红酒绿夜生活没有网络不能活的“居里夫人”一下子变为返璞归真的“摩登原始人”,实事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忍受。在这静谧的夜里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夜雾浓密,但你依然可以走过村里夜晚的小路,走过一家家围桌吃饭的温馨屋舍,登上上观景台去鸟瞰夜景,虽然看不见星星月亮,但也也可以在夜露深重丝丝寒凉的晚上在围屋天井里与刚刚认识的驴友们天南海北的侃大山,或者在屋内静默的坐着,借一盏灯火给远方的朋友在明信片上书写你彼时的心情。
送我上来的师傅本以为我看到这个略显窄小和破败的村庄一定会吓的落荒而逃,盘算着我会立刻通知他来接我回塔下,但没想到我却特别喜欢这个世外村庄。在村子里漫无目的的游走,看见乡亲们收起白日里做生意的小摊,喧嚣就像山间的薄雾一样一点点的褪去。家家户户升起炉灶做起晚饭,袅袅炊烟升上天空,腊肉的香气四溢扑鼻。
傍晚,在土楼前看暮色四合山岚弥漫雾气飘渺,山脚下的云雾一点点的蒸腾而上,随波逐澜的被风吹的变幻着姿态和方向,逐渐将远山覆盖,恍若与世隔绝的仙境。山野的夜幕低垂,向一块大幕渐渐铺盖上了这个村庄,近处的梯田也一点点被夜色吞没,黯淡到再也看不清各种景致,这个时候,村庄上灯了,所有的土楼都在昏黄的路灯下镶上了一层金边,红色的灯笼温暖着夜归人的心。这时候的心灵是有一种归依感和宁静感的,用陶潜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来形容最合适不过,或者有种冲动做个海子笔下的饮马砍柴的幸福人也罢。“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
晨起的田螺坑也是非常迷人的,山雾袅袅,宛如美人的面纱。在那个有些阴郁的早晨,我背着行囊告别了这个村庄,继续行路。
我最爱的两句话:一个是海德格尔的“人,应当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旅行的意义,不是去过多少的地方,不是看到那些著名的风景,不是拍下美丽的照片,而是去寻找一种不曾有过或者被你失落的生活,关注你内心潜藏的点滴感悟,发现另一个不同于世俗里的自己,多一种找寻自我的经验和经历。我们平时都是活在当下,唯有在旅途中才能活的真我。
阅读(106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