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余秋雨的风格,恐怕是以“1894年7月25日,历史上的那一天,阳光毒辣”来开场,今天,我不会。
比起人文景观,我更喜欢自然景观;而在人文景观里,我又更偏向于那种有着风雅韵事之处,最不喜欢的就是和战争相关的景观。因为我是一个从烙着战争痕迹和带着屈辱记忆的城市走出来的孩子,从小不啻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听见防空警报的凄切悲鸣,从小每个清明或团员日几乎不是在大屠杀纪念馆就是在雨花台或者再梅园新村度过。南京是座废都,看多了朝代的变迁,那些废弃的断壁残垣、毁于战火的的宫城、淫没于市井的古战场和锈迹斑斑的炮台,对于我来说都只是历史这个故纸堆中的灰烬罢了。但就算我再抵触再反感或者再刻意回避,还是会和这种历史遗迹不期而遇,只因为我大好河山实在是侵染了太多的热血忠魂。我在重庆参观过红岩,也曾在北京的圆明园凭古追思,在旅顺口复习过旅顺屠杀的惨烈,也曾在绍兴街头对着鉴湖女侠的墓碑暗自缅怀,在衡山拜祭过忠义祠,去虎门看过炮台,甚至在广州的越秀公园里也有阵亡纪念碑。只是今天,我碰上了刘公岛。
烟台的蓬莱阁有戚继光,威海的刘公岛有邓世昌。同样的民族英雄,一个荣光,一个悲壮。邓世昌雕像,是刘公岛的新标志。
刘公岛,是威海不可绕过的一个景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块伤疤。如果没有甲午海战,这个岛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而已,如果没有邓世昌,这个岛同样也不会这么出名。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总是在偶然之间把你推上舞台,一个触发点就足以改变了一草一木一人,甚至是一个岛屿的命运。
岛上抛开那些历史的沉积,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有一座海拔很矮的小山,20分钟登顶。真不明白这么个小土坡怎么还有索道的,单程20大洋,真是圈钱无极限。我很讨厌岛上这种圈钱的氛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是都该免费参观的吗,一个破旧的潜艇也拉出来赚钱,登艇费多少多少,真是要榨干人家最后一滴剩余价值。估计要是致远号还在的话也被拿来赚钱了,这种铜臭的氛围实在不符合这个岛该有的氛围。我一直都纠结于刘公岛存在的价值和定位,游客走马灯的换,大把门票入账,但到底有几个是为了祭奠英灵了解历史来了?这种浮躁的时代还容得下英雄主义吗?天气倒是好的不得了,瓦蓝瓦蓝的,让人心情舒畅。岛上现在也有驻岛的海军,有营房,不时还能看见几个身着海军服的帅气弟弟环岛巡查。环岛也挺累的,半天也就能看个大概,所以都是走马观花了。因为烈士碑是电瓶车不能到的地方,所以比起那些博物馆里的喧闹,那里却清净的多。其实这样更好,但凡安葬英灵的地方,是不希望门庭若市车马喧的吧,逝者已矣,就让他们在苍松翠拍之中好好安息吧,不要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后人去叨扰先辈的清眠。
孤零零的忠魂碑
刘公岛码头附近,是一排中规中矩的房子,据说是当年英兵的兵营。岸边还有两根铁轨的遗迹一直通到码头上,当年应该是用来运输炮弹的吧,讽刺的是不知道岁月把这铁轨包裹了多少层,只是我们看到的距离最近的一层装扮是码头的大门上刷的两条大标语:提高警惕,保家卫国。很讽刺,这种标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历史就像我脚下的路基,一层层的覆盖叠加,把之前的车辙足迹一点点不着痕迹全部踩平抹去,再在上面浇灌出新的路基,如果有一个切面可以看的话,应该就像千层糕一样。就算有博物馆里播放的全息影像的认知,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说可以辨识出直至接受脚下踏着的这条不起眼的沙土路,在百余年前曾是这个岛上最繁华的街市干道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一刻,抬头看天,阳光刺眼,一如百年之前。
甲午海战的舰群模型
京都风格的望海楼
旗顶山炮台眺望,谁能想象这一汪湛蓝的波平如镜的海面上在百年前卷起了怎样的血雨腥风?
岛上的舰艇
破旧的码头
旧时的军用铁轨现在还能用
英军军营的屋顶
以前海边的眺望楼,现在变成没有了屋顶的破败房子
阅读(134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