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253600
  • 博文数量: 292
  • 博客积分: 10016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338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11-06 11:2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92)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10年(4)

2009年(3)

2008年(6)

2007年(47)

2006年(63)

2005年(168)

分类:

2005-11-27 22:21:37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2005上半年最热闹的事件非在线游戏运营商“盛大”成为新浪最大股东莫属,而下半年最夺人眼球的应该算是Blogger们。“盛大”吸引着上百万的寂寞用户在虚拟空间里游戏人生,付出时间、精力和情感,而Blogger们则天各一方,以书写、粘贴和超链接的形式记录、梳理信息、“出版”个人观点,或者干脆直抒城市生活的孤寂情感。

在线游戏玩家消费人生,获取“虚拟财富”并将“盛大”送入纳斯达克;而Blogger们则畅享着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对公众发声的快感。与网络游戏世界中黑压压模糊成一团的在线用户群不同,Blogger们更个体化,令互联网走向“去中心化”,为互联网世界生成更具个性色彩的内容。他们神采飞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门户、订户、访问统计和Fans。通过链接,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Blogger崛起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Blogger?”我问Keso,这个ID后的人叫洪波,IT知名网站Donews的创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勤奋的Blogger——其专注于互联网业界观察与评论的Blog,保持每日更新,成为很多人每日必读的Blog之一。“写Blog的人。”他的回答几乎令我的问题陷到“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中去。

  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本身并未包含特殊的网络技术,更应该被定义为一种网络出版形式。有人认为Blog之父是Rss(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亦是Blog的标志性规范)发明人戴夫·温尔(DaveWiner),他也是Rss的大力发展和推广者。而Blog则被认为是彼得·莫霍尔兹(PeterMerholz)在1999年的时候创造的一个词,之后按英文单词的词法规则逐渐衍生Blogging(在线书写)、Blogger、Blogsphere(Blog世界)等。当时,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处于初级阶段,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收发电子邮件、阅读新闻或者娱乐方面,尚未生发出更多的互联网需求。《Blog先驱报》网站,将1998至2002年间的Blogger的群体称作Blogger第一代,其组成主要是网络技术Geek(在英文中原意主要指畸形人,后来在技术领域中渐渐用来称呼那些禀赋异常且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人)。

  1999年左右的互联网热潮催生了Blogger.com等一批Blog发布网站,令Blog发布技术简化到犹如在BBS上发帖一样简便。网络技术的发展令普通人及时发布信息有了可能,更重要的是网络开始成为一种日常的媒体环境,人们进行每日表达的欲求开始萌生。与BBS不同,每个Blogger都有一个自己的门户页面,这意味着你的书写不会淹没在BBS上一望无际的帖子中间,它只属于你的名下,像你的孩子一样,是你的“作品”和“私有财产”。第二代Blogger在2002至2004年间开始涌现,他们被描述为一群“性格外向、有极强政治背景和信仰的人”。他们写Blog是因为他们有表达自己声音的欲望。Keso是在2002年注册了在Blogger.com上的第一个Blog账户,正是典型的第二代Blogger。

  而第三代Blogger群体则涵盖了2005年之后在层出不穷的免费Blog服务提供商那里注册ID的庞大人群。Miumiu是一个年轻的办公室女职员,“看到MSN上的朋友在Space(MSN在今年开始提供的Blog)上写东西,我也就写啦”是她Blogging的原因。这一代Blogger的写作内容大多专注于对日常生活以及私人情感的描述。受一家中文Blog提供商的影响,他们称Blog为“博客”。

  Blog这种基于互联网基础的个人出版方式早已存在,其主要功能以及风格却随着其使用人群的结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由第一代Blogger基于互联网技术研究基础上的友谊与共享精神,转入针对各领域发言的自信与精英气质,最终化入抒发日常生活的感喟中去。

  当Blog的气质由理性过渡为感性,Blogger们渐渐由意见专家幻化成梦呓者。生活在比特流中

  Blgging是Blogger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那么,对于形形色色的Blogger们来说,这种在线书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久前美国数字市场服务公司(Digital MarketingServicesInc.)发布的其与美国在线(AOL)网站联合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Blogger们进行在线写作的理由选项中,“作为一种治疗”和“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分别以48.7%和40.8%居高。搜狐IT频道和艾瑞市场咨询最近的联合调查报告则表明,中国Blogger们写作动机以抒发感情、交流、交换资源为主,同意和基本同意的超过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75%。

  由是观之,Blogger们在线写作的最基本目的在于自我表达,对于大多数Blogger来说,这种表达往往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趣或平庸的重放之后的感喟,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更了解自己愿意公开的私生活,以令他们对自己增添亲近感或者削除已有的隔阂。而“写出来”这一行为本身,已具有了在宗教祷室向神甫说出愧事以获得心灵释放后的轻松感的性质。或者,写作者的目的亦在于以公开自己的抱怨来赢得朋友的同情和支持。

  与描写日常生活的普通Blogger相同,那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GeekBlogger们的写作动机亦是源自“自我表达”的欲望。“主要是有话要说,”Keso说,“Blog是最适合个人表达的一种工具。”

  而在说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显然有着不同的观点。新浪副总裁陈彤称,“Blog是阐述观点而不是描述事实的文本形式,比垃圾邮件强不了多少”。对此,坚持每日阅读自己订阅的数百个Blog的Keso则表示,垃圾肯定有,但至少我订阅的Blog当中没有太多垃圾。”有趣的是不久前新浪已经开始提供免费Blog服务,并且陆续邀请了包括余华、张海迪在内的各色名人开通Blog,很快他们又把Blogger们带到了田径场,举行了一场“博客大赛”。

  “在坚持写Blog之前,我已经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了,读其他人的Blog,”Keso说,“我每天坚持阅读大量的Blog,然后做网摘,并发布到我的Blog上,阅读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作为一种网络出版形式,Blog的优越性还在于它的可监测性,你可以直接看到你的Blog的被访问次数、每篇文章的访问量、被引用次数和读者的直接反馈。而另一名BloggerHorse则曾直接在自己的Blog上标注“网络恐惧寂寥,请留言”的提示,鼓励浏览者留言。

  无论是流于家长里短的普通Blogger,还是孜孜不倦地为互联网创造原创内容的GeekBlogger,在Blog背后的比特洪流中,他们都成为了一个以分秒为单位得到读者反馈信息的作家。传统媒质时代,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今天,《纽约时报》《作为新讲台的Podcast(包含音频、视频的Blog)》一文则说,每个人都可以在15个人中鼎鼎大名。

  Blogger们志同道合,享受在线写作这种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喜悦,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通过Blog以及其上的超链接,他们可以结识更多在现实生活中分散在各地各行业的朋友。前一段时间在互联网空间里已经彼此分享知识与观点的IT Blogger们开始在咖啡馆里相约见面。Keso称这只是Blogger们在线写作的“副产品”,但它意味着比特空间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不久前,IT Blogger们以捐款的方式拯救了另一名Blogger——王俊——一名罹患白血病的年轻程序员的生命。已经到来的冲突

  每周日晚7点半播出的“60分钟”,是美国“老三大”商业电视台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一档深度报道新闻节目,素以揭露内幕与丑闻著称。去年9月8日,该节目关于美国总统布什服役记录的报道播出后,次日即遭到Blogger们的有力质疑,继而引发了全美社会对这一报道真实性的关注。今年1月10日,该公司公布了对此一“问题报道”的独立调查报告,同时解雇了三名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一名制片人,方为此事件的处理画上句点。而主持此报道的著名记者丹·拉瑟(DanRather)则已在此前走下主播台。

  斯科特·约翰逊(JohnH.Hinderaker)是率先对布“什服役记录报道提出质疑的Blogger。在“拉瑟门”事件一周年的今年9月,与之共同创建群体Blog——Powerlbine的Blogger约翰·汉德瑞克(ScottW.Johnson)满怀成就感地总结道:现在,非主流媒体的存在开始促使那些记者和编辑放弃他们那些关于真实性的虚伪借口。

  此次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遭受的来自Blogger的直接挑战,并非传统媒体所遭受的第一次。2003年6月,知名学院派博客金·罗曼斯科(JimRomensesko)率先在其Blog上揭露《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尔系列造假案,令《纽约时报》陷入信任危机。另一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运气较布什要差许多,其绯闻事件便是由Blogger德加拉率先揭出的。而在“9·11”事件、印度洋海啸事件中,Blogger们通过他们的及时报道令传统媒体的电视、报纸在反映速度上汗颜。因为与传统媒体的记者不同,Blogger们隐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愿意,他们总能以最快速度将反映事件真相的图文资料甚至音频、视频文件传上互联网。他们不需要赶到现场,因为他们就在现场。

  Blog与传统媒体,Blogger与记者,看上去正在融为一体。民主党大会、总统竞选,越来越多的美国活动开始以Blog的形式对外发布消息。而Blogger亦似乎正在获得记者的身份,今年3月,23岁的美国Blogger 加勒特·嘉勒夫(GarrettM.Graff)获得白宫通行证,进入白宫媒体简报室,参加例行的记者会。然而,最早一批的中国Blogger之一Zheng认为:“当他们(Blogger)被邀去成为事件参与者的时候,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事件藉由Blog的呈现不再是自发,而是变成了被利用的策略性的形象工具,就如同好些被收买的主流媒体那样。”在自己的Blog上,他这样写道:“Blogger的价值应当在于他们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这一点。他们的Blog书写是事件的一部分,是事件对于自身的呈现。”

  “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新闻Blog,”Keso说,“因为Blog还不够普及,很多有新闻线索的人还没有写Blog。毕竟这种互联网工具最早的接触者和采用者,都主要来自IT圈。”

  Keso认为传统媒体仍然保持着它的权威性,但是Blog则胜在可以表达更多的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易或不能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此外,他表示自己很乐于从那些值得信任的Blogger那里获得内部消息。

  Blogger们的写作与记者的另一不同在于,他们的书写往往带着个人色彩,这会更吸引人。另一位Blogger同时亦是资深IT记者的刘韧表示:“我的Blog只是写给几个人看的或者是给喜欢看的人看的,我没有压力。”他将这种Blog比喻成情书,并认为情书肯定比新闻多。

  互联网进入2.0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功能和内容生成需要用户的深度卷入方可得以实现。诸如网络信息依赖症、网络游戏沉溺症状、寻找陌生人聊天的强迫症已经开始困扰人们似乎越来越脆弱的神经。而Blogger们则在这一深度卷入中畅享着自我表达的快感,通过“创作共享”协议与人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得,给予人们主流新闻媒体之外的更多选择权。所以,忘掉Blogger们给正在调整报道策略的传统媒体所带来的那些麻烦吧,这绝非Blogger们证明自己价值的惟一方式,接下来的好戏还要登场。

阅读(163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