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7-09 17:38:09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的含义,在《》、《》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与太阳出没有关,而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之名传说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
一. 天干及阴阳之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天干,或谓十天干。其阴阳之分,以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二. 天干及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属栋梁之木;乙为阴木,属花草之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属于太阳之火;丁为阴火属灯烛之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属于斧钺之金;辛为阴金,属于首饰之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属于江 河之水;癸为阴水,属于雨露之水。
三. 天干与方位及季节配属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四. 天干与人体的关系
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五. 天干化合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于天体上的位置来决定的,以甲与己合化土为例,当五行土气在天体上经过心、尾、角、轸四宿时,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干就合化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属土的气象运行主事。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附:生肖和五行的关系
金:猴、鸡
木:虎、兔
水:鼠、猪
火:蛇、马
土:牛、龙、羊、狗
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特质,自然也有地支方位所属。中国自古以来以河南为中原之地,中原五行为土,土为五行之源,衍生万物,中华民族的祖先便发源于河南。现以河南为中心点,分析各地主要地支方位:
内蒙、山西、蒙古国一线,处河南之正北方,正北方五行为水,自古以来内蒙一地冬极极冷,水之极处为冷,旺水所属地支为子(鼠)方,因此内蒙山西一线地支方位为子(鼠)地;
东北三省处子方稍偏,属丑(牛)地,牛性野蛮,东北人也多符牛性,性多野蛮,崇尚武力;
山东自古多虎,大家看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便可知古代山东一地多产虎,而且山东人大多身材魁梧、虎气生生,因此山东正应寅(虎)地;
江苏、上海一地自古民风绵巧,草木茂盛,处极东之地,正应卯(兔)地,兔性绵巧;
浙江、安徽,河网密布,水乡连绵,周易中说龙乃大泽之地,大泽正是沼泽,正代表河网密布之处,而且浙江未开化之前是沼泽之地,因此浙江、安徽属辰(龙)地;
福建多产蛇,秦汉时闽越人多以蛇为图腾,福建人性多阴鹜,福建属巳(蛇)地;
广东、海南两地,自古民风豪放,尤其是广东人,不仅刚烈,而且善于南北流动经商,广东处国之正南方,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正因此正应午(马)地;
广西、云南,民风淳朴,至今尚有不开化,文化思想落后其他省份,属未(羊)地;
四川、湖南气候湿润,尤其是四川多产猴(峨眉山猴子成灾),且这两省民风多淫,正应猴性轻佻,属申(猴)地;
陕西、甘肃,乃秦发源之地,秦德为水,金生水,而且自古陕甘人多刚烈重义,因此陕甘是五行金旺之地,正应酉(鸡)地;
西藏自治区位于高原,环境险恶,气候殊劣,生存困难,周易中说辰(龙)为天罡、戌(狗)为地煞,皆是五行阴险暗昧极凶之地,有趣的是西藏高原产藏獒,是狗中恐龙,正应戌(狗)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物产丰富、自给自足,新疆人民自古友善好客、能歌善舞,天性乐观,属亥(地)
上述所论的地支方位,除了五行喜用,更重要的应用是天乙贵人,天乙是命中解救之神,比如某人命中天乙是丑、未,那么他遇到困难去找生肖为牛、羊的人,多半能得到化解;相应的,若某人命中天乙贵,则可到全国各地地支所属方位,则可得到良好发展(当然前提是方位是喜用五行)。
十二生肖在古代作为记年之用途,而用干支来计时,也是汉朝以后才有的。古人以这十二种动物的习性来为分配各个地支。
十二时及其在古文中常见的出现方式简介如下:
夜半:子时,23点--01点。这时候,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鸡鸣:丑时,01点--03点。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故丑时同牛搭配。
平旦:寅时,03点--05点。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日出:卯时,05点--07点。这时,太阳还没露出脸面,月亮的光辉还未隐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称,是月宫神话中惟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食时:辰时,07点--09点。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隅中:巳时,09点--11点。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日中:午时,11点--13点。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日昳:未时,13点--15点。据说羊在这时候洒尿最勤,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晡时:申时,15点--17点。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日入:酉时,17点--19点。这时候,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黄昏:戌时,19点--21点。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人定:亥时,21点--23点。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名释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的计算
0 小寒 腊月 6 清明 三月 12 小暑 六月 18 寒露 九月
1 大寒 腊月 7 谷雨 三月 13 大暑 六月 19 霜降 九月
2 立春 正月 8 立夏 四月 14 立秋 七月 20 立冬 十月
3 雨水 正月 9 小满 四月 15 处暑 七月 21 小雪 十月
4 惊蛰 二月 10 芒种 五月 16 白露 八月 22 大雪 冬月
5 春分 二月 11 夏至 五月 17 秋分 八月 23 冬至 冬月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
、——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
——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
——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
——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
——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
——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
、——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