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1307
  • 博文数量: 95
  • 博客积分: 7010
  • 博客等级: 少将
  • 技术积分: 25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1-16 17:23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95)

文章存档

2010年(4)

2009年(43)

2008年(48)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06-26 14:34:06

  秃发匹孤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至宁夏北部游牧。256—263年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又迁秃发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州(今陕西省中部)、凉州之间,最后秃发鲜卑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但鲜卑等往往被西晋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

    秃发匹孤数传至寿阗。寿阗卒后,孙子秃发树机能统其部众,279年攻破凉州(武威),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遣马隆攻之,杀树机能,秃发部复降于西晋。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数传至秃发乌孤,势力渐盛。

    396年,吕光在凉州建后凉国。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经营河湟地区,族人分镇各地,又用汉、夷各族贤士。399年,乌孤弟利鹿孤即位。402年,利鹿孤弟傉檀即位,称臣于后秦。414年西秦灭南凉。

    南凉亡后,秃发鲜卑部落为西秦统治,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陇西、河湟后又为北魏所占有。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至今在西宁市还留存着秃发氏的后代。秃发鲜卑的另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投归了河西的北凉,傉檀子保周、破羌(源贺)等都投奔北凉。后北凉亡于北魏,河西秃发氏皆归北魏统治,北魏封保周为张掖王,破羌为西平公等。源氏一族在北魏地位显赫,后裔贺乾曜曾相唐玄宗。

    乞伏部原为鲜卑人,乞伏鲜卑是原居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高车)南下与鲜卑融合而成。265年,乞伏国仁五世祖祐邻率5000户,由阴山迁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势力渐盛。祐邻曾孙述延在位时,前赵雄据中原、张轨初有河西,述延又迁至甘肃省兰州市东榆中县,乞伏联盟增至10万余落、50余万人。330年述延死,傉大寒立。傉大寒卒,子司繁立。司繁归降于前秦苻坚,司繁卒,子国仁立。

    383年苻坚遣吕光征西域。385年乞伏国仁脱离前秦统治,388年,国仁卒,国仁弟乾归继位,定都兰州市西北,建立西秦国。400年后秦姚兴与姚硕德灭西秦。409年乾归自收众3万迁往甘肃靖远县,旋乘后秦衰弱之机,复国。412年乾归及其子为国仁子乞伏公府所杀。炽磐击败公府,夺位,承父遗策,笼络陇右汉、羌等,重用汉族人士。414年炽磐出兵灭南凉,又逐北凉沮渠氏势力出湟水流域,势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428年炽磐卒,太子慕末即位。431年夏主赫连定杀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乞伏轲弹、乞伏千年投归北凉,跋跋、延祚投归夏国,而昙达为羌人执送于夏。赫连定在渡黄河夺北凉河西之地时,为吐谷浑慕璝所灭,所率乞伏鲜卑等西秦降户及赫连部人皆为吐谷浑虏去。因而,乞伏鲜卑有一部分与吐谷浑融合。后北魏灭北凉,并逐吐谷浑出陇右,散处于河陇地区的乞伏鲜卑为北魏所统治。乞伏氏及出连氏、叱卢氏等,均成为北魏的内入诸姓四方诸姓。不论是在北朝作官为吏的上层,还是一般乞伏鲜卑人,后来大多被同化于汉族。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今辽宁省义县东北。285年,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慕容廆不和,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阴山。313年又从阴山南下,至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317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329年,吐延为四川省阿坝境的羌酋姜聪所刺,长子叶延建吐谷浑汗国。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

    吐谷浑碎奚臣服于苻坚,碎奚子视连在位时称臣于西秦。视连子视署、视署弟乌纥提先后继位,405年视署子树洛干继位,被乞伏炽磐打败。树洛干弟阿豺继位,于421年降于西秦。426年阿豺弟慕璝立,与北凉卢水胡沮渠蒙逊、夏国铁弗匈奴赫连定及刘宋联合,共同以抗西秦。吐谷浑统治的地区,氏、羌为主要部众,吐谷浑统治者联合羌族上层稳定境内统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等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431年,赫连定灭西秦,旋为慕璝击溃被擒。乞伏氏、赫连氏后成为吐谷浑统治集团的组成部分。中经慕利延、拾寅、度易侯,至伏连筹时(490—529),成为吐谷浑鼎盛时期。吐谷浑自伏连筹卒后,汗位更迭频繁。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596年,娶隋宗室女光化公主。次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可汗,仍尚光化公主。隋炀帝继位后,曾两次征讨吐谷浑,伏允逃往党项,吐谷浑政权暂亡。后伏允乘隋内乱尽复故土,并对突厥表示名义上的臣属关系。635年伏允被唐将李靖击败,西奔至且末县,为左右所杀。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两部:西部以鄯善为中心,由伏允次子达延芒波结率领,后降附吐蕃;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继位,旋为部下所杀,子诺曷钵继位,成为唐属国,640年唐大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诺曷钵。 63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但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属国。666年,唐徙其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唐肃宗(756—762)时,吐蕃占据安乐等州,吐谷浑再迁往朔方(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和河东(山西省蒲县),部众分散,被称作吐浑、退浑。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五代时,吐谷浑族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河西、黄河河套南北、山西等地。契丹得燕云十六州后,吐谷浑人附属于契丹。12世纪后,部分河东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会聚。后多融合于汉族或土族之中。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2.匈奴的汉化

    北匈奴亡,地为鲜卑所据,余众10余万落皆自号为鲜卑。南匈奴由于接纳了北匈奴部分降众。 93年,南匈奴单于屯屠何死,安国立。安国被杀,师子立。 北匈奴降众1520余万人谋渡漠北,为汉朝击败,部众分解为左、右两部。左部降汉;右部饥饿困迫,多为鲜卑所并,只有少部分归附于东汉。

    98年,师子死后,檀、拔、休利先后嗣位。因东汉政局动荡,140年南匈奴左部句龙王吾斯、车纽攻汉,被马续打败。因休利不能制部众,被汉朝促令自杀。吾斯立车纽为单于,引乌桓、羌胡等数万侵掠并、凉、幽、冀四州。张耽将兵败之,车纽降,吾斯继续斗争。东汉虑战火日炽,扶立久居于洛阳的南匈奴贵族兜楼储为单于,将其护送南单于庭,又令马寔继续围攻吾斯,杀之,乌桓70余万人相继降。147年,兜楼储死,居车儿继位。居车儿死后,其子孙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呼徵单于、羌渠单于相继立。187年,羌渠被部众所杀,子於扶罗、呼厨泉相继即位。於扶罗子刘豹被封为左贤王,刘豹即刘渊之父。

    呼厨泉多次受到鲜卑的袭击,216年投靠曹操。曹操为了削弱势力,分其众为五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令左部居今汾阳、右部居祁县、南部居隰县、北部居忻县、中部居文水县。南匈奴国家政权亡。

    迁居塞内的匈奴人发生很大变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后分解出屠各胡、临松卢水胡、铁弗匈奴三个重要分支集团。屠各胡与南匈奴散居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和内蒙古一带,其中以居住于山西省的部分为最多、最强;临松卢水胡居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与青海省之间;铁弗匈奴是鲜卑人与匈奴人融合后产生的一个分支群体,原居于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304年司马颖遣匈奴贵族刘渊回并州去召集匈奴五部骑兵入援。但刘渊回并州后,未出兵赴援,而是建立匈奴汉国308年,刘渊迁都平阳(今临汾),称帝。310年刘渊病死,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命呼延宴进攻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令刘曜围攻长安,司马邺出降,西晋亡。 刘聪死,子刘粲继位,靳准杀害刘粲,称藩于东晋。

    刘曜即帝位,以石勒为司马、进爵赵公。石勒围靳准于平阳,收降巴氏、羌、羯10余万落。准欲谋降,为弟弟靳康所杀,靳明继位,奉传国玺降刘曜。曜以靳准灭刘氏宗族,将靳氏男女老少尽行处死。319年刘曜返长安,立羊氏为皇后,改国号为,史称前赵 不久,石勒建立赵国,史称后赵328年刘曜在洛阳兵败被杀,子刘熙弃长安奔天水,为刘虎所杀,前赵亡。部众或死或徙,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带的,大都散居于北魏时兴起的稽胡中。

    在前赵灭亡半个世纪以后,临松卢水胡又崛起于张掖一带。北凉的创建者沮渠蒙逊的先世为匈奴左沮渠。祖父祁复延曾为伏地王,父法弘为前秦中田护军。父死,沮渠蒙逊代领部曲。吕光建立后凉时,蒙逊伯父罗仇、麹粥分别为尚书和三河太守;从兄男成为将军。397年,吕光杀罗仇及麹粥,蒙逊聚众起兵,进屯甘肃省山丹县。男成闻讯,也聚屯于甘肃省高台县,说服太守段业背吕光。399年,段业建立北凉国,授蒙逊为尚书左丞。401年,蒙逊杀段业,夺取北凉政权。410年,南凉王秃发候檀出兵攻蒙逊,蒙逊败其众,乘胜克武威。412年,蒙逊自张掖迁都武威。414年,西秦河南王乞伏炽磐灭南凉。421年,蒙逊灭西凉。由于与西域诸国交通,在境内大兴佛教。433年蒙逊子沮渠牧健继位。439年,拓跋焘攻破武威,牧健出降,牧健弟沮渠无讳、沮渠宜得奔敦煌。422年无讳以乏食率众万余户西走,命弟沮渠安周击鄯善,又出兵夺高昌,并遣使向南朝宋献方物。444年,无讳卒,弟安周立。460年,高昌为柔然所破,安周被杀,北凉亡。

     铁弗,意为匈奴父、鲜卑母之裔。赫连勃勃先世,与刘渊为近支。汉主刘聪在位时,赫连勃勃曾祖铁弗刘虎曾受册封为楼烦公。后刘虎死,祖务桓继立,务桓相继依附于代王什翼健、后赵石虎。356年务桓死,叔祖阏陋头代立,部落多叛归悉勿祁。359年,悉勿祁死,父卫辰嗣立。365年卫辰联合陕西省黄陵县匈奴右贤王曹毅,进攻符坚,失败,曹毅降,卫辰被擒。什翼犍不满卫辰投奔苻坚,集兵往击。卫辰请援于苻坚,坚发幽、冀、并三州分道击代。什翼键令匈奴部帅刘库仁领兵迎战。库仁败,翼犍率众逃奔阴山以北。苻坚以其地分为东、西二部分,黄河以东一带归隶刘库仁,黄河以西一带归隶卫辰。卫辰因列于库仁下,不久便杀秦五原太守叛,被库仁击败。383年,苻坚政权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卫辰为大将军,后秦姚苌也拜之为大将军。391年,卫辰因在与北魏战斗中失败为部下所杀,子勃勃奔后秦姚兴,统辖榆林县五部鲜卑等部众。406年勃勃自视匈奴为夏后氏苗裔,建立大夏国。413年,勃勃发岭北夷夏10万人建统万城(榆林县西南白城子),因耻祖先从母氏姓刘,乃改刘为赫连氏,以妻梁氏为王后。417年东晋刘裕灭后秦后,急返健康谋篡晋。勃勃乘虚破长安,积人头以为京观,号称髑髅台

    425年次子赫连昌继立。427年,拓跋焘进攻统万,赫连昌逃往天水,被击杀。赫连昌弟赫连定收其余众逃往天水,后闻西秦困顿难以自存,遂于431年杀西秦王乞伏暮末。赫连定复欲击北凉沮渠蒙逊,不意中道为吐谷浑王慕容璝所截击,夏亡。

     匈奴这一民族共同体从此便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北周宇文氏、北魏独孤氏因鲜卑化过深不再被视为匈奴人),余众有的继续沦为汉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于各地的割据政权,有的则流徙于边国与汉、鲜卑、氏、羌、高车等各族共同生活、并逐步融合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个别上层人物则直至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3.胡汉人口比例

    据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汉朝时期,全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以公元2年为例,当时诸州总户数为1235.6470万户,总人数有5767.1401万口。这些都是赋税户口数字,基本上是汉人,极少数是编入户籍的边郡少数民族。 其中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六州合计占总户数的52.82%,占总人数的62.5%。长江中下游荆、扬二州及上游益州,合计占总户数的19.45%,总人数的20.1%。其它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南部)、并州(今山西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青海东部)、朔方郡(河套及陕北)北部沿边四州郡合计占总户数的15.9%,总人数的14.86%。而今两广地区三郡合计有5.6408万户,人数31.1596万口,大致相当黄河中游的一个大郡。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人口有所增加,然而基本格局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的汉人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增长至总数的30%以上。

    ,公元157年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公元265年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 以农为生的汉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只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西晋的北方汉族人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北方故土。

    魏晋时期,汉族为了加强对胡族的控制,利用他们充当兵丁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如曹操安置并州匈奴五部于太行山西至汾水流域。晋武帝时,迁杂胡二十余万口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鲜卑族中的一部分迁到雍、凉二州及陇西一带;氐、羌族则被迁到关中的泾渭流域。这些入迁的民族多以其游牧经济代替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十六国时期,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汉武帝在甘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移入28万汉族人,永嘉乱后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难来此,而来到这里的匈奴、鲜卑则显得微不足道; 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宁。

    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在长安战败,驱男女8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祇家属及2万余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43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20万落()。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邽氐羌20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大姓杨姜等族0.2万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罗部落)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县)。计石勒前后掳获民户在3万户以上,氐羌约20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4万人。石虎都邺,前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杀邺附近国人20余万人。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鲜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廆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廆迁都龙城(今朝阳市),攻高句丽,掳掠男女5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5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3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0.3万余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中原。 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经过17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40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在河北并入汉族。

    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族属于藏缅族群,与华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杀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的叛乱;杀死匈奴,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杀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杀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永嘉乱后,中原汉族士族采取自保措施。 第一,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世族豪门的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其时还有很多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世族豪门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统治的汉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于世族豪强。       第二,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2)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苻坚。 (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胡人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中央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

    永嘉之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这次南迁对中国人口版图的划分是具有重大意义。当时侨人的数目,据说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么以侨人数目90万计算东晋的人口为540万。实际数目则应该大于此,因为部分侨姓士族对户口的隐瞒掩盖由于士族权力的进一步上升而变本加厉。

    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之前,繁华的中原地区山头林立,立国时短的军阀们根本无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户籍。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的。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以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

    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说为刘宋,有说为萧梁。刘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内拥有南朝最大的版图,经济也达到小康水平。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一涨一消,我估计梁朝人口当和刘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阅读(102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