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6-08-14 15:04:20
杨健
盘点获奖成果,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讲述了两个故事。 山东一家民营企业要上7000吨级的铝材挤压装备,国外公司开价1.7亿元人民币。"外国人能做的咱为什么不能做?"这家企业自主研制出世界上最大的万吨级铝材挤压装备,运行质量国际领先,一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反观国产DVD,占有国际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一台售价33美元的DVD,扣除成本14美元、专利费18美元,企业的最终利润只有1美元。 谈起这些,程津培院士感慨万千:"市场换技术",关键的技术换不来、买不到,最终还得靠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国外对我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国内科研基础很差。但我们还是做出了"两弹一星"、人工牛胰岛素、万吨水压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20多年,条件改善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投入增加了,为什么有些领域创新的信心反而不足了呢?归根结底,是因为"跟踪"还有空间,"模仿"还有市场。 一般而言,引进一条生产线,把产品做出来,很快就能形成GDP,但这种"引进的GDP"内在质量究竟如何,值得我们深思。有一些行业尽管产值越来越高,出口额日益增长,但实际利润率不仅未能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平心而论,"市场换技术"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在某些行业和领域还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就整体而言,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跟踪"的空间、"模仿"的市场正越来越小。近几年来,遭遇的技术性壁垒越来越厚,受到的技术封锁越来越严,跨国公司在形成了市场垄断之后,逐渐收紧了技术转让的口子,有一句话很形象:"GDP归你,但利润得归我。"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在进一步提高。从这次获奖项目看,有的在现代科学领域做出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引用率非常高,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有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形成了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良性驱动;有的申请专利数很多,实现了产业化。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在技术的高端、产业的高端、市场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29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