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网络协议》【PDF】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单快式通讯系统已不能满足需要,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使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将模块化网络协议设计为可构建、可重用和可扩展的。利用已定义和测试过的基本协议对象来满足应用的需求,及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20章:第一部分为网络和应用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介绍模块化通信系统的参与构架,第三部分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各案分析以及附录和参考
文献。本书论点新颖,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和通信专业学生的教材,或网络应用、管理和设计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 础 篇
第1章 引言
1.1 计算机网络模型
1.2 单块式和模块化通信系统
1.2.1 可组装性
1.2.2 可扩展性
1.2.3 可复用性
1.3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
1.3.1 OSI模型
1.3.2 因特网协议组
1.4 计算机网络的抽象视图
第2章 计算机网络
2.1 传输媒体
2.1.1 双绞线
2.1.2 同轴电缆
2.1.3 光纤
2.1.4 无线传输
2.2 传输技术
2.2.1 基带传输
2.2.2 宽带传输
2.3 媒体访问方法
2.3.1 点到点链路
2.3.2 多点链路
2.3.3 广播链路
2.4 局域网
2.4.1 IEEE 802.3(CSMA/CD)
2.4.2 IEEE 802.4(令牌总线)
2.4.3 IEEE 802.5(令牌环)
2.4.4 IEEE 802.11(无线LAN)
2.4.5 IEEE 802.12(100Mbps请求优先级
访问)
2.5 城域网
2.5.1 IEEE 802.6(DQDB)
2.5.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2.6 广域网
2.6.1 异步传输模式
2.6.2 功能体系结构
2.6.3 AMT 通信量合约
2.6.4 传输媒体
2.7 编址
2.7.1 IEEE 地址格式
2.7.2 ITU-T地址格式
2.7.3 OSI地址格式
2.8 本章小结
2.8.1 降低出错率
2.8.2 增加带宽
2.8.3 增加带宽延迟乘积
2.8.4 增加带宽差异
2.8.5 增加网络服务多样性
第3章 应用
3.1 传统应用
3.1.1 文件传送
3.1.2 虚拟终端
3.1.3 X. 400 电子邮件
3.1.4 因特网电子邮件:SMTP、POP、
IMAP 和MIME
3.1.5 远程作业输入
3.1.6 电话
3.1.7 远程传真机
3.1.8 电传和用户电报
3.2 分布式应用
3.2.1 分布式共享内存
3.2.2 远程过程调用
3.3 多媒体应用
3.3.1 音频流
3.3.2 视频流
3.3.3 多媒体对象
3.3.4 分布式MM对象
3.3.5 MM应用
3.3.6 H.323:会话式MM应用
3.3.7 WWW:可检索的MM应用
3.4 实时应用
3.5 本章小结
3.5.1 高吞吐率服务
3.5.2 低延迟服务
3.5.3 多点会话服务
3.5.4 保证性能的服务
第4章 OSI构架
4.1 系统模型
4.1.1 层
4.1.2 面
4.2 服务和协议模型
4.3 通信模型
4.3.1 性能
4.3.2 可靠性
4.3.3 安全性
4.3.4 优先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因特网协议组
5.1 概述
5.1.1 因特网组织
5.1.2 因特网编址
5.1.3 因特网路由选择
5.2 系统体系结构和协议
5.2.1 链路层协议
5.2.2 网络层协议
5.2.3 传输层协议
5.2.4 应用层协议
5.3 网际协议
5.3.1 IP版本4
5.3.2 IP版本6
5.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参 考 构 架
第6章 对象模型
6.1 概述
6.1.1 可组装性
6.1.2 可扩展性
6.1.3 可复用性
6.2 组装构架
6.3 对象
6.4 类
6.5 继承
6.6 操作
6.7 对象的创建与终止
6.8 对象分解
6.9 网络中的对象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模型
7.1 层
7.2 面
7.3 参考体系结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服务模型
8.1 服务原语
8.2 时序图和状态转换图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通信模型
9.1 连接类型
9.1.1 灵活的Qos连接
9.1.2 多点连接
9.1.3 快速建立连接
9.1.4 短暂连接
9.2 多点连接模型
9.3 通信阶段
9.3.1 服务组装
9.3.2 连接建立
9.3.3 数据传输
9.3.4 连接释放
9.3.5 服务删除
9.3.6 短暂连接
9.4 增强型设施
9.4.1 连接转发
9.4.2 连接迁移
9.4.3 连接搜寻
9.4.4 连接合并
9.4.5 连接分离
9.4.6 连接再协商
9.4.7 加入数据流汇
9.4.8 删除数据流汇
9.4.9 流转发
9.4.10 划分子流
9.4.11 代理建立
9.4.12 第三方建立
9.5 服务质量
9.5.1 可靠性
9.5.2 安全性
9.5.3 性能
9.6 寻址
9.6.1 地址
9.6.2 模式
9.6.3 域
9.7 基本服务对象类
9.7.1 组装器类
9.7.2 服务访问点类
9.7.3 连接端点类
9.7.4 数据流源类,数据流汇类
9.8 基本连接类型
9.9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协议模型
10.1 协议行为
10.2 协议数据
10.3 协议功能
10.3.1 对齐
10.3.2 分块
10.3.3 字节排序
10.3.4 加校验和
10.3.5 拼接
10.3.6 连接控制
10.3.7 封装
10.3.8 加密
10.3.9 差错控制
10.3.10 前向纠错(FEC)
10.3.11 无活动控制
10.3.12 抖动补偿
10.3.13 多路复用
10.3.14 速率流控
10.3.15 中继
10.3.16 路由选择
10.3.17 分段
10.3.18 签名
10.3.19 分流
10.3.20 通信量控制
10.3.21 通信量填充
10.3.22 通信量整形
10.3.23 窗口流控
10.4 本章小结
第11章 组装模型
11.1 服务能力
11.1.1 服务设施
11.1.2 服务质量
11.1.3 服务模式
11.1.4 本地配置参数
11.2 节点资源
11.3 协议功能
11.4 服务对象、协议功能和服务能力的关系
11.5 服务对象的组装
11.5.1 组装类型
11.5.2 组装时刻
11.5.3 组装方法
11.5.4 组装控制协议
11.6 与现存的管理概念结合
11.6.1 服务管理
11.6.2 系统管理
11.7 本章小结
第12章 与OSI构架的差异
12.1 层
12.2 面
12.3 服务和协议模型
12.4 通信模型
12.5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第13章 实现考虑
13.1 网络节点的组成
13.1.1 应用程序
13.1.2 应用编程接口
13.1.3 通信子系统
13.1.4 网络存取部分
13.1.5 操作系统
13.2 设计目标
13.2.1 协议实现问题
13.2.2 应用实现问题
13.2.3 对平台和协议的独立性
13.3 构建模块化通信系统
13.3.1 定义阶段
13.3.2 优化阶段
13.3.3 实现阶段
13.3.4 修改已存在的模块化通信系统
13.4 一体化层处理与应用级分帧
13.4.1 一体化层处理
13.4.2 应用级分帧
13.4.3 ILP 实现考虑
13.5 协议对象的设计原则
13.5.1 单个状态机
13.5.2 通用性
13.5.3 自治性
13.5.4 弱耦合
13.5.5 统一接口
13.5.6 高效
13.5.7 简单
13.6 本章小结
第14章 TCP模块化
14.1 TCP服务模型
14.2 协议功能
14.2.1 分块
14.2.2 字节排序
14.2.3 加校验和
14.2.4 连接控制
14.2.5 差错控制和窗口流控
14.3 扩展
14.3.1 窗口比例选项
14.3.2 时间戳选项
14.3.3 请求/ 响应选项
14.3.4 局部有序和局部可靠传递选项
14.3.5 保护循环使用的序号
14.3.6 选性性确认选项
14.4 模块化TCP
14.4.1 服务组装
14.4.2 性能优化
14.4,3 简单性
14.4.4 易扩展性
14.4.5 系结结构
14.4.6 复用单块式TCP的功能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系统体系结构
15.1 层和面
15.2 服务和协议对象
15.2.1 Sockets++
15.2.2 Tempo
15.2.3 Netglue
15.3 通信模型和服务能力
15.4 服务组装
15.4.1 自动服务组装
15.5 其它体系结构
15.5.1 Adaptive
15.5.2 Da Capo
15.5.3 DyCAT
15.5.4 F-CSS
15.5.5 灵活的协议集
15.5.6 HOPS
15.5.7 微协议
15.6 本章小结
第16章 协议操作系统
16.1 模型
16.1.1 模块
16.1.2 模块类
16.1.3 模块排序
16.1.4 模块间通信
16.1.5 通道
16.2 其他系统
16.3 本章小结
第17章 应用编程接口
17.1 通信API的概貌
17.1.1 高级通信 API
17.1.2 基本通信 API
17.1.3 低级通信API
17.2 BSD Sockets
17.3 Sockets++
17.3.1 面向对象的设计
17.3.2 基本消息的服务数据传递
17.3.3 支持多点服务
17.3.4 数据流转发
17.3.5 通用通信模型
17.3.6 平###立设计
17.3.7 基于类继承性的扩展
17.3.8 地称套接字行为
17.3.9 显式地接受连接
17.3.10 新的套接字参数
17.3.11 合并的套接字建立操作
17.4 模型
17.5 通信阶段
17.5.1 服务组装
17.5.2 连接建立
17.5.3 数据传输
17.5.4 连接释放
17.5.5 服务注销
17.6 异步模式中的服务对象
17.6.1 建立阶段
17.6.2 数据传输阶段
17.6.3 释放阶段
17.7 新服务和操作的引入
17.8 编程示例
17.9 寻址
17.9.1 向知名组多点播送
17.9.2 转发请求
17.9.3 流水线服务器
17.10 事件处理
17.11 差错处理
17.12 消息处理
17.13 本章小结
第18章 性能测定
18.1 测试环境
18.2 测试程序
18.3 影响性能的因素
18.4 Tempo的性能
18.5 Tempo与TCP的比较
18.6 通用和专用协议模块的比较
18.7 模块化的影响
18.8 Sockets++的性能
18.9 本章小结
第19章 从软件工程观点评价
19.1 软件度量
19.1.1 大小度量
19.1.2 数据结构度量
19.1.3 逻辑结构度量
19.1.4 工作量和代价度量
19.1.5 缺陷和可靠性度量
19.1.6 设计度量
19.2 Tempo软件测量
19.2.1 大小
19.2.2 耦合度
19.2.3 复杂性
19.2.4 模块性
19.2.5 工作量
19.3 本章小结
第20章 总结
附录A 因特网术语及其MCS等价术语
附录B 网络详述
附录C TCP详述
%C3%E6%CF%F2%B6%D4%CF%F3%B5%C4%CD%F8%C2%E7%D0%AD%D2%E9.rar?2191316129971x1163079746x2191321116047-9c9355e0f935d29f963062ebc9907d76
阅读(58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