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系统的分区方案(分区推荐选择GParted的LiveCD,可以从DistroWatch大本营下载回来刻成小光盘作为常备工具盘,当然其他分区工具也可以):
1.要搞双系统先装winxp,然后再装Linux;发行版本的安装程序会自动装上哥伦布(grub),并且建好双启动的菜单选项的;
2.各种分区方案比较多,我推荐一个考虑得比较全面的供兄弟们参考下:
一个主分区,6G,给win的C盘,可以命名为;用Gparted的话,设备名是sda1;此分区用于安装Win系统,尽可能不要装应用程序,以减少镜像文件大小;
一个扩展分区,所有剩下的硬盘空间;设备名是sda2,但这只是个标识,实际是没用的;
说明:
有兄弟提出为什么不建三个主分区,再建一个扩展分区,这样第一扇区的512B中分区表空间利用的更充分。原因是这样的——
只要建扩展分区,建多个和建一个就是差不多的,反正要做分区表链接。分区一次性搞好后,以后就不用动了,用到硬盘挂掉为止。
而且如果分三个主分区的话,很有可能出现盘符错乱,我以前也这样做过,结果易出问题,还是一主分区一个扩展分区最可靠,不会出盘符错乱问题。
根据高手朋友的看法,Win系统也是可以不装在C盘上;但为了盘符或设备号的有序,以及照顾有些特殊应用软件,还是把Win装在C盘(sda1)为佳。
3.在扩展分区上建7个逻辑盘,分别是:
sda5----7G,fat32;,留给win的D盘,装应用程序用;
sda6----8G,fat32;留给win的E盘,装数据文件用;
sda7----9G,fat32;留给win的F盘,作备份分区用,如输入法,火狐,中文办公软件,硬件驱动,各种应用软件,C盘的GHOST备份等;
然后还要再建4个逻辑盘,是专给linux用的:
sda8----10G以上,ext4,挂载至/目录;如果硬盘较少,可以只分7G,若硬盘较大,还是多加几个G好,方便以后装大应用软件;
sda9----512MBv1024MBv2048MB,swap格式;Linux交换分区,可以视作一条慢速内存条,无挂载点;
sda10----5G以上(如果不刻录DVD,1G也可以了,当然硬盘大,8G也行),ext4,挂载至/tmp,若硬盘较大,可多分几个G,这样备份时方便点;
sda11----所有剩下的磁盘空间,ext4,挂载至/home;
4.特别提醒注意,fat32文件系统对单个分区最大只支持32G(也有办法使分区大于32G,但效率低,不推荐分出超过32G的单个Fat32分区)!;
此外,从2010年起,linux分区格式的ext3可以全换成ext4;或是两三年后,某些分区可以考虑使用新生代的btrfs文件系统。
5.装完双系统后,可以用dd命令把双启动的MBR备份下来,这样万一要重装win,可以迅速恢复原来的双启动菜单;
6.系统配置好后,win的C盘(sda1),lnx的/分区,lnx的/home分区都可以用备份工具备份下来。这样万一重装系统可以迅速还原;
说明:
各分区的大小,肯定要根据自己的硬盘容量来定,80G,120G,160G当然会在决定各分区大小时有些差异。这不过是稍许调整分区大小的细节问题。
至于数据保存问题,用linux的人,当然把数据放在ext分区上比fat32要可靠得多,fat32用它不过是为了兼容性,实则fat文件系统不理想,连微软自己也不想用它. 但和linux共存时,用它方便数据共享而已,毕竟微软没有公开NTFS的细节,开源社区通过反汇编手段开发的NTFS-3G确实还不够完美。要不然我也推荐所有win分区用ntfs了。处理ntfs文件系统的分区数据,得靠ntfs-3g软件包。
这也是大多数发行版本默认编译的内核不完美支持ntfs读写的原因,当然如果自己编译内核,当然可以把ntfs-3G编入内核。这样碰到ntfs也还是可以处理的。
二、单linux系统的分区方案(分区推荐选择GParted的LiveCD,可以从DistroWatch下载回来刻成小光盘作为常备工具盘,当然其他分区工具也可以):
这种情况下无需建立扩展分区,一块硬盘可以全部分成四个主分区,MBR和所有分区信息全部保存在第一个512B的扇区里;查找分区信息最快。
具体方案如下:
sda1---10G-20G,ext4,挂载至/目录;如果所用硬盘较小,/分区可以小到7G,如果硬盘够大,就没必要省这几个G了,大点以后装大软件有余地;
sda2---256MB-512MB-1024MB-2048MB(请根据内存大小选择,为物理内存大小的1-2倍,但一般不要超过2048MB),swap格式,无需挂载点;
sda3---1G-5G-8G(如果硬盘不够大,又不需刻录DVD,选1G,否则用5G为佳),ext4,挂载至/tmp目录,硬盘大的可多分几个G,备份时方便点;
sda4---所有剩余磁盘空间,ext4,挂载至/home目录;
请注意分区的顺序、设备符和各目录挂载的次序,依次是/,swap,/tmp,/home;平均磁头移臂次数较少,读写综合性能较优。
如果有特殊需要,可以用VBOX虚拟安装一个XP;推荐使用深度XP3的6.2以后版本,稳定性好,适合虚拟机安装。
VBOX中虚拟XP3的分区方案可以参考双系统中的Win分区方案,不过每个分区可以小点,各分2G就行了,如果按照VBOX推荐的10G的VDI划出虚拟硬盘,多出的2G可以留给F备份分区。
从2010年,linux分区格式的ext3可以全换成ext4;两三年后,还可考虑采用btrfs文件系统。
系统配置好后lnx的/分区(sda1),lnx的/home分区(sda4)都可以用备份工具备份下来。这样万一重装系统可以迅速还原;当然sda4可以在安装时不格式化;
这样重装系统时所有数据均可保留,但一定要记得还是挂下/home下面。不过如果有大移动硬盘,能备份home数据当然更让人放心。
备份的工具有不少选择,最简单的可用tar命令。此外若想把整盘或整分区备份成镜像文件,台湾同胞的clonezilla可以考虑。近期推荐用Ucloner或Lub备份。
如果某些兄弟米多,拥有固态硬盘SSD(注意选择质量好的,否则还不如旋转硬盘!),可以大大提高linux系统的启动和程序运行速度。
关于swap分区和/tmp独立分区的补充说明:
有些朋友对swap分区有更细致的说明如下。
swap分区根据物理内存来,物理内存小于512M时,swap=物理内存的1.5-2倍,物理内存大于512M但小于768M时,swap=物理内存的1-1.5倍,物理内存大于768M时,swap=512M,
物理内存大于2G时,swap也不得超过2048MB(2G)。
不管怎样保留swap分区有必要(哪怕你有4G的物理内存也最好留点swap),有些应用软件,没swap分区可能会反应不良。当然用swapfile代替也行。
安装linux至少要两个独立分区,/分区和swap分区(其实不用交换分区,改用交换文件也行,象win一样,但效率要差一些。若内存大也可不分);
但是这样的方案一旦根分区出问题,很多私人数据也玩完了,如果需要重装系统的话,home的数据也会干掉,
所以,基本上用惯linux的人大多会建议把/home单独分区,这样数据更安全,即使装新系统,个人数据仍然健在;因此/home独立分区大多不会有什么异议;
至于把/tmp独立分区,这是从多方面考虑的:
1、硬盘是旋转磁性存储器,是按柱面,磁道 ,扇区组织数据的,磁头会反复移动搜索数据。处理数据越集中,移动越小,效率更高。
2、由于现在用linux的人大多频繁在线升级,升级过程很多临时数据会使用/tmp;还用许多应用程序工作时也会频繁使用/tmp.用户自己下载软件安装包解包、bt下载、配置、编译以及处理些临时文档在/tmp下进行也很合适。而且在完整备份/分区时,可以不用理会/tmp分区,以减少压缩镜像大小。
所以独立分区可以加快数据处理效率,也间接的保护了硬盘。因为各分区数据读写频繁程序不同,部分情况下,可以对硬盘损坏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3、这样分出来的4个区,/分区,swap分区,/tmp分区,/home分区,在备份数据时比较方便。再就是硬盘安装时,可以有独立分区方便处理iso文件。
swap分区不用备份;
/tmp分区也不用备份;
/home分区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额外备份。因已独立分区,实则本身就是一种备份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不额外备份。
但如果硬盘使用不可靠,或是个人数据很重要,想要额外备份当然也可行,移动硬盘,光盘等都可选用。当前情况下,个人不推荐U盘备份重要数据;
/分区(sda1)是否要备份就看个人喜欢了,如果经常要装各种新发行版本尝试,备份就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是已配置好的作为长期工作和学习的稳定系统,可以考虑备份。
这样可以节约大量重装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及配置系统和软件的时间。
这是适合一般桌面系统的通用方案,如果是有做为各种服务应用的,会有更多的分区和优化考虑。
附1--顺便把dd命令的备份MBR的方法录下来,供兄弟们参考下(有的Linux的LiveCD用的设备号是/dev/hda,要注意下):
[root@wangdu810 ~]# dd if=/dev/sda of=/tmp/mbr.bak0901 bs=512 count=1
1+0 records in
1+0 records out
#整个硬盘的MBR和初始分区表为512Bytes,就是放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所以用上面的命令就可以将包含MBR的第1扇区数据完整备份出来!
最后得到的mbr.bak0901可以多找几个地方存放.如果你的/Home是独立分区的话,在Home里可以单独建个目录mbrBACK,再把这个小文件放进去。
至于以后重装Win后恢复,应该不用我详细说了吧!无非是挂载存有mbr.bak文件的分区,再写回sda而已。真有问题再上论坛来交流吧!
附2--也把使用tar备份完整根文件系统的的命令列出来,供参考应用(备份前请把所有的移动介质卸载,如果是双系统请把挂载的Win分区也卸载):
(1)、首先找回或设定root(超级用户)的密码(以前做过此步骤可以跳过此步骤):
[wangdu2002@wangdu810 ~]$ sudo passwd root #Ubuntu默认是没启用root,建议还是重新设定root密码,必要时转成root,对某些情况还是很有用很方便的。
(2)、然后从普通身份转换成root身份:
[wangdu2002@wangdu810 ~]# su - #使用su命令切换成root用户。
(3)、使用tar工具,执行下面备份系统的命令(请注意此命令没有备份/home!所以较适合/home独立分区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备份/home,但可能备份的系统包超大!):
[root@wangdu810 ~]# tar --exclude /proc --exclude /mnt --exclude /media --exclude /tmp --exclude /home -zcvpf /tmp/ubt810host0902.tgz /
#也可以备份到主目录下或其他目录下,备份的文件名可以自己取。因本人/tmp独立分区,所以系统备份包就放在/tmp下了,/home/xxxx/下还复制了一份,双保险。
(4)、由于Ucloner和Lub已经开发得比较完备了,所以从2010年起,推荐使用这两个专用工具来代替tar完成系统备份和重构的事务,更方便,更强大。
阅读(58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