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43409
  • 博文数量: 42
  • 博客积分: 141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41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3-03 14:17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0年(25)

2009年(3)

2008年(14)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3-07 09:13:42

一所特殊学校的改革:我们要修理中国教育

 

4个四年级孩子的母亲围坐在会客室里,李泽武和张俐一个劲儿向她们解释四年级这个8人班的教学计划。从9月开学,母亲们观察了两个月,觉得教学进度有些慢,还有一个母亲转达孩子父亲的希望:“该增加一些科研性的课题。”

 

  这时黄晓星走进来,搬把椅子,坐在旁边静静地听着。过了片刻,他从身后桌上随手拿起一张小纸片,掏出笔,在上面画起什么来。李泽武是小学部主管,张俐是幼儿园园长,创办这所学校的3个人里,就黄晓星没有“行政职务”。

 

  母亲们继续热烈讨论着,并没有被师和张老师说服。一片四川话中,突然插进了老师慢条斯理的广东腔普通话:“我们换个频道好不好?”

 

  说着他把纸片放在大家面前的茶几上。纸上画的是古希腊神庙的示意图。“古希腊的建筑为什么不垮?因为它建立在人的结构的基础上。石阶和石台,是手,代表身体和意志。柱子,是心,代表艺术体验和情感生活。屋顶,是头,代表思想和精神。从力学上说,两根柱子就够了,为什么他们要用那么多柱子?两根柱子,当然可以,不会垮,但你看几千年后它垮不垮?你可以把头弄重,但缺乏支撑。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修建这些支撑的柱子,可以多,但不可以少。”

 

 “有道理。”母亲们终于点点头。

 

 顺从孩子的天性

 

 这是一所私立学校,一所非主流学校。

 

  4个母亲中的一位叫龚靖华。去年年底,她把儿子从成都最好的一所公立小学转到了这里,甚至不惜接受从四年级降到三年级。“我从2005年就开始考察这里了,也开始接触他们的教育思想。但儿子不肯来。你知道的,孩子嘛,他们那个学校,挂在嘴边还是挺骄傲的。”

 

  终于说服儿子来看看,结果他只待了半天就同意转学。正式上学第一天,晚上回家,儿子对她说:“妈妈,我到了天堂。”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发展慢点好,太快了会出问题。但你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影响毕竟还在。比如我们儿子转过来以后,约不到以前的同学了,都在忙奥数什么的。这个时候,当然就会有焦虑。不过我们老师之间、家长之间交流非常多。”说着她和其他3个母亲交换了一下眼神,大家默契地笑了,“这些焦虑在交流中能排解掉,毕竟都是为孩子好嘛。”

 

  另一位母亲叫熊红。她儿子原来在成都很有名的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学费一年要18800元,条件当然也很好”。但她发现儿子并不快乐。通过朋友介绍,她下决心把儿子送到了这里。

 

  “学校的功利性,从小学就开始了。压力不只是学业上的,整个思想精神上都在攀比。无论公立还是私立,这是现在教育的主流。”王锦是4人中唯一一个女孩的母亲。说起女儿,她感叹:“要我们看,女儿各方面都挺优秀的,学习、才艺都好,又是班干部。可她总说,妈妈我不行。”

 

  进这所学校后,没有考试和排名,学校不主张在孩子之间展开竞争,而是强调合作,鼓励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王锦发现女儿变化很大。“自信,你觉得她内心强大了。不光是她,他们这个班的孩子,好像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状态是踏实、舒展、放松的。”

 

  王晓义话不多,总在微笑着听,终于也忍不住插了一句:“我儿子没他们家的半天那么传奇,但也只用了一天。让他试读一周,死活不干。好吧,那就试一天。结果一天后儿子说,妈妈,别的学校我不去了。”

 

  4个母亲都说,学校也在帮助她们成长。事实上,强调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正是这所学校的宗旨之一。

 

  傅燕是学校幼儿园里一个孩子的母亲。她记得一家人去给儿子报名注册时,各种用品中只有雨靴怎么也买不到,于是请幼儿园老师帮着买。为了量尺码,一个男老师拎出几双小雨靴,一双一双地让儿子试穿。儿子第一次穿这样的靴子,慢腾腾地。傅燕和丈夫忍不住催促起来。老师在一旁静静地说:“让他自己慢慢穿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一天,傅燕一家人去沙河边看火车。途中有许多店铺,丈夫不时停下来东看西瞧。她没兴趣,牵着儿子继续走。儿子拉拉她说,我们等一等爸爸吧。她说我们先慢慢走着。儿子迟疑了一会儿,听从了。后来,丈夫又钻进一间小店,傅燕还是牵着儿子继续走。儿子又一次说,我们等一等爸爸吧。她说慢慢走着等。儿子拽着她的手,坚持说:“妈妈,等一等吧。”

 

  傅燕于是想起,儿子在幼儿园有许多等待:等最后一个小朋友加入晨圈,等最后一个小朋友吃完午饭,等老师带他种的菜在明年春天的收获,等下一个小朋友生日的到来。她感叹道:“有时,我们真不知道自己急什么?”

 

  一次,她在饭桌前逗儿子:“让你再回以前的幼儿园好不好?”儿子用一贯老成、平缓的语调说:“不好。这里有沙坑,以前的幼儿园没有。这里有池塘,以前的幼儿园没有。这里有猫、鸽子,还有腊肠狗。”当儿子第一次说起校园里的癞蛤蟆时,傅燕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然而这个话题竟然如此吸引儿子。“今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这么大的癞蛤蟆。”儿子说,“凡凡胆子最大了,他敢捉癞蛤蟆。”渐渐地,她发现,春天采蜜的蜜蜂、狗尾草丛中的蚂蚁、树上停息的天牛,在儿子口中都是一样的话题。

 

  一堂比萨饼英语课

 

  这所学校里,几乎每一堂课都别开生面。比如,一堂和比萨饼有关的英语课。

 

  开始上课,孩子们照例围成一圈,合唱一首已经练过多次的歌颂自然的英文歌:“为了金黄的玉米,树梢的苹果/为了香甜的蜂蜜,遍地生长的水果/为了欢畅的鸟儿,盛开的花朵/我们每天感谢你!”

 

  唱完颂歌后,老师告诉大家,今天的课上我们要来做比萨!随后宣布规则:“进了旁边这个篱笆(做比萨的区域)里面,only E n g lish n o C h in e se (只能说英语,不能说中文)!如果你们讲了中文,那么,对不起啦,你可能要先回到篱笆外面休息一下再回来喽。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会用英语说的,就把老师拉到篱笆外面,问一问,然后再进来说。明白了吗?”

 

  于是孩子们鱼贯进入篱笆。桌上已经摆放着发酵好的面饼、奶酪、提前熬好的番茄酱和待切的花菜。孩子们要先主动选择自己参与哪项工作,并用英语告诉老师。这时,有的孩子大胆地说出句子,有些在努力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有些则干脆把老师拉到篱笆外面“咨询”去了。

 

  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工作后,有的切花菜,有的磨碎奶酪,有的揉面团,有的在烤盘上抹油。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兴致一来,就忘了规则,冒出了中文。于是被老师笑着“遣送出境”,跟着老师把那句话再用英语说一遍,才能再进篱笆。随着工作进度,表达难度越来越高。有问怎么说“涂抹得要均匀一点”的。还有的孩子切了一阵花菜后,又想揉面团,就拉着老师出去,问怎么用英语要求换位。

 

  最后,三块大比萨成形,被孩子们护送进烤箱。到了午餐时间,空气中弥漫着香喷喷的奶酪味。老师捧出金黄的比萨后,孩子们一起唱起了英文的餐前颂歌:“大地给我们美味的食物/太阳让它成熟可口/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太阳/我们感谢你的辛勤劳动/让我们拥有美味的午餐!”

 

  边吃比萨,孩子们开始讨论下次做比萨的时间和材料。老师趁机引出新的任务,让大家做出一张英文的购物单,然后由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到超市去买材料。

 

任课老师邵蕊总结了这堂课:正如鲁道夫·史代纳所说,记忆必须从感受和行动的层面来加深,而非单纯的智力层面的练习。在这堂英语课上,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课堂任务,而是参与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感受到英语融入实际生活中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界限内,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纯粹的英语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英语渗透进每个孩子的感官,再透过行动付诸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头脑层面。这契合了一种语言教育的理念:“唤醒语言的力量……从实践经验出发,感受语言的质地,让语言融入机体中,才能收获最丰硕的语言教育果实。”

 

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这所学校地处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场皇经楼村,名叫成都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是德语“Waldorf”的音译。20046月,在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创立85年后,由先后留学英国、美国专习华德福教育的黄晓星、张俐夫妇和留学英国专习华德福教育的李泽武发起,十几名大学生、学者、工人和商人等共同参与,在一处废弃数年的“农家乐”园子里,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所也是迄今唯一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

 

  学校的网站首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让孩子探索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生活和工作,寻找人生方向和意义。

 

  我们努力避免把教学简化为单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通过我们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进一步深化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个体精神和内在的行动意志力,孩子的个性、创造和成就都会得到认同和尊重。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并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施,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的环境,从自然和美中学习。

 

  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华德福教育的哲学和精神,并深入中国的文化和本土,以具有本土内涵的形式展现出来,努力在课程和教学中展现出成都当地和汉文化的特色,达到一种中西贯通的境界。

 

  我们不仅仅是实施教育,也不仅仅引进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我们更是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们也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成长。

 

  我们是在建设一个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精神领域,并创立了一门特别的精神科学,称为“人智学”。1919年,他受邀根据人智学的理念为德国斯图加特一家名为Waldorf的香烟厂的工人子弟办了一所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学校共有12名教师和256名学生。

 

  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史代纳学校。根据2000年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统计,当时全球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以及300多所华德福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

 

  华德福学校既出现在发达的美国纽约,也出现在南非荒凉的黑人小镇上;既出现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里,也出现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保留区中。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华德福学校,人们看到,清教徒和天主徒的孩子们彼此可以在一起学习。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被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07岁:手--模仿;714岁:心-感受-艺术化;1421岁:头-理解-探索。

 

  根据人智学理论,华德福教育努力把学生的体验由单一的智力发展转化为“全人”的教育,其教学大纲建立在对人生早期的3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上。

 

  第一个七年(0~7),儿童通过模仿来学习。华德福教育认为过早的单一的智力开发会透支幼儿用于建设身体和进行模仿的生命力,不利于幼儿身心的整体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所以,玩家家、烹饪、家务劳动、扮演各种人物、看偶戏、捏蜂蜡造型、绘画、唱歌、做韵律舞、听故事和做游戏、生日庆祝和节日庆典、户外活动和园艺劳动,以此让孩子们学习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第二个七年(7~14),孩子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学习。在华德福学校,班主任从一年级带班到八年级,讲授主课。同时有不同的课任教师担任手工、音乐、韵律舞、外语、体育等教学。

 

  第三个七年(14~21),青少年开始探索真理,体验思考的力量。当学生开始探索“我是谁”,“我如何面对和进入世界”等问题时,教学中就应注重寻求事物的意义。如:在研究数学法则的同时,要学习有关的诗歌和音乐;在欣赏达·芬奇的绘画时,要做光学的实验;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探索科学、音乐、艺术、哲学、宗教和人类发展的关系。

 

  鲁道夫·史代纳坚信一点:我们不应该问一个人生活在现今社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而是要问,这个人内在的潜能是什么?什么在他身上可以被唤醒?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不断成长中的一代输送新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有活力的社会,对它的改造才能长存于其中,而不是成为一个以固有的组织形态,要求并改造年轻一代的保守工具。

 

  如何与国情社会接轨

 

  然而保守毕竟是更稳妥的选择。说服已入学孩子的家长,有时只需要像黄晓星那样找到一个精巧的比喻。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华德福的理念,则是一桩费劲得多的事情。

 

  第一次采访,是周六,正好赶上学校每月一次的公众开放日。牵着两三岁孩子来“考察”的父母不少。看着孩子在这里幼儿园的葫芦棚下、沙泥地里、原木滑梯上玩得开心,有人对比说,上传统的幼儿园,两个月了孩子还哭闹着不愿意去。

 

  与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考虑相比,学龄孩子的家长显然更关心重大的“路线问题”。介绍会上,尽管张俐大讲如何“保护童年”,“让孩子成为孩子”等等教育理念,家长们也不时点头表示认同。但马上有家长站起质问:在你们这里读完了,如何回归中国国情的社会?毕竟有高考在那里,还是应试教育,如何接轨?

 

  对此,张俐解释说,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师在备课中,都参照了教育部颁布的课标和北师大出的教材,知识点都能涵盖,只是引入教学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她提出两条出路,一是初三年级专门拿出时间进行考前强化,通过中考回归公立高中。二是在华德福系统内读完后直接出国。

 

  马上有人反问,出国毕竟只是少数家庭可以负担的,普通家庭怎么办?原本在放幻灯片的黄晓星这时站起来回答:“华德福的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考试可能失败,但生活不一定失败。对公立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而言,考试失败意味着生活就失败了。”

 

  在李泽武看来,种种矛盾和顾虑,反映出家长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的反感,另一方面又想对传统教育的目标认同。“有些家长既想接受华德福,又想追求分数,当然矛盾。这里面还有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矛盾。”

 

  李泽武虽然没有参加这场介绍会,但相比两位同伴,他切身知道说服一位母亲有多难。比如,他自己的妻子。

 

  20052月,李泽武“勇敢地把女儿弄到这边来了”。他妻子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一百个反对”,“你们一天到晚都在玩,孩子怎么办?”他理由找尽,好话说尽,妻子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恨恨地扔下一句“反正孩子还小,就让她‘滥一滥’吧”。

 

  在美国留学时,黄晓星和张俐曾与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从华德福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能上哈佛这类的名牌大学。张俐就此提供了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果,在一些名校攻读的华德福毕业生,被教授们评价为“不是最聪明,但往往是最有思考能力的学生”。至于能不能和要不要上名校,那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关键是,上名校并不是华德福教育培养人的最高宗旨。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热爱生活并充满活力、思想力和建设力的人。这样的人,或许看上去很普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像一颗颗散发出温暖和光的种子,将成为整个社会逐渐改善和进步的力量。

 

  如果硬套考试的标准,黄晓星在研究中找到了20年前联邦德国教育厅的一项统计,在全国性的ABITUR考试中,华德福学校学生的考取率是公立学校的3倍。

 

  另一位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华德福教育的人士吴蓓则提供了较新的案例。2003年她在英国留学时,房东太太把5个孩子全都送到了当地的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当被问及“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学校,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较差”时,房东太太马上告诉她,今年自己的大儿子正好参加全国统考,他所在学校名列整个地区的第三名。

 

  当然吴蓓也发现并非人人适合华德福学校。房东太太的二儿子就很不适应,小学毕业后,她帮他选择了一所规模小的公立中学。

 

  据黄晓星观察和研究,但凡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接受教育的家长和从事华德福教育的人,很少关心这些统计和评估。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到华德福学校后,生活得健康快乐,从而强化了对这种教育的信心。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师生常提到一个名字:本杰明·切瑞。他是澳大利亚资深华德福教师,负责亚洲地区华德福教育培训工作,也是这里的指导老师。他曾写过文章:

 

  “在我所知道的学校中,以华德福学校受到的赞扬最崇高和得到的批判最严厉。家长可能在某一年里起劲宣传这学校多么令人赞叹,是解决所有孩童问题的灵丹妙药,却在隔年变成学校最刻薄的反对者。家长常常从心中被华德福教育所吸引,并被其善和美的培育所感动。而当落实到通过心、手和头来工作的真正含义时,他们便开始质疑,甚至惊慌。如果这些没有成功呢?我的孩子离开这所学校后如何去适应社会?我真的认同学校所信奉的人类价值吗?教育不就是培养使年轻人适于工作的技能吗?以上这些问题在中国特别有代表性。”

 

 

 

 

 

 

20070712成都华德福学校

想给琅琅找个好学校。

考察了好几个。觉得成都华德福学校倒是一个不错的学校。

 

我们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让孩子探索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生活和工作,寻找人生方向和意义。

我们努力避免把教学简化为单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通过我们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进一步深化为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个体精神和内在的行动意志力,孩子的个性、创造和成就都会得到认同和尊重。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并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施,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的环境,从自然和美中学习。

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华德福教育的哲学和精神,并深入中国的文化和本土,以具有本土内涵的形式展现出来,努力在课程和教学中展现出成都当地和汉文化的特色,达到一种中西贯通的境界。

我们不仅仅是实施教育,和不仅仅引进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我们更是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们也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成长。

成都华德福学校秉承华德福教育的传统和模式,落实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为宗旨, 建设一个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同时也是孩子、教师和家长的和谐社区。

电话:028-85915878
Email:

 

成都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开办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广大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期间也接受了《中国教育报》,《成都商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中国育儿报》和《父母杂志》等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海外的媒体也广泛报道,如泰国的《The Nation》,德国的《Der Drei》,瑞士的《Anthroposophy Worldwide》。目前学校和幼儿园不仅吸引了很多成都的家长和对教育感兴趣的朋友,而且也有外地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就读而搬家到成都,当然也有很多的朋友来我校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除了在我校举办的各种短期讲座和学习活动,我校也举办过四期,为期三到五天的华德福学习和体验活动,不仅有我校的教师和家长参加,还有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为华德福学校培训教师,也提供机会给主流学校的教师学习华德福教育的精华,并带入他们的工作中。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机会是自己成长,尽量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帮助孩子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帮助了在山区或者贫穷地区的教师,来通过学习华德福教育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进行教育工作,来帮助他们的工作,这是非常适合贫穷地区的教育。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我校的师资建设,也为了满足广大的渴望和热爱华德福教育的家长和朋友们,我们在来自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资深培训老师和华德福协会的大力帮助下,将举办第一个为期三年的系统的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同时也会继续开办各种短期的讲座和培训活动,过去两年的培训都是外老师自费来帮助我们,所以我们也非常地需要资助一些外国专家和资深老师来校指导培训我们的老师和帮助中国发展华德福。
建立一个培训基金资助国外的培训教师,每月4000元,可以资助一名教师
澳大利亚的Thanh Cherry,亚洲华德福教育培训项目的指导老师。
澳大利亚的Ben Cherry,亚洲华德福教育培训项目的指导老师。
美国日桥学院的退休教授Kathleen Young,美国华德福教育培训教师和华德福学校顾问。
美国资深幼儿教师Tammy Hughes,从事华德福幼儿教育15年,曾在我校和香港工作过。

教师在职培训,请资助我们每年的师资培训计划――每年支出480000
华德福教育是在中国全新的教育,目前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很少,为了学校的稳健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培训教师,不但请国外的教师来本校培训教师,我们的教师也到国外去做短期培训,和学习参观访问。过去两年大多是国外的基金会支持老师到美国欧洲、泰国和香港学习和参观。计划培训3个幼儿园老师和3个小学老师,他们每年要出国两次,连续两年,我们每人,每次提供4000元资助,另外老师也需要自己解决一部分。


我们有意扩建幼儿园,租用隔壁的别墅,每月租金为3500元,可以容纳25名孩子,同时需要一辆金杯14座的面包车(约12万),以及为新幼儿园班添置设施需要10000.
由于幼儿园的空间和运输有限,目前无法解决跟多孩子的入学问题,同时由于学校的规模太小,运营成本高,为了学校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多开一个幼儿园班。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培训的老师也有足够的信心和经验带好一个新班,同时我们已经开始了全国性的教育培训项目,会有更多的外国教师来成都指导我们的工作。多开一个幼儿园班,也是为我们的小学提供学生的好途径。尽管如此,也未能满足众多家长的要求和孩子的入学需求。

小学扩建需要5000
目前,我们学校是建立在一个曾经废弃了6年的度假村,这也是我们最初能承受得起的租金,租下来重新整修。由于我们的资金有限,只能做些基本的修缮工作,很多基本设施处于非常简陋的状态。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家长认可,学生在增加,我们的小学班已经分成两个班,九月份将发展为四个班,我们必须把把现有的一些房间改造成教室,同时在室外建设一些配套的活动设施,如篮球架,单双杆,掉环和攀缘设施等。估计需5000元。

小学课桌需要20套,每套300
目前我们用的课桌都是捐献的旧课桌,只能勉强用着。这些课桌的高低不符合健康要求,而且,课桌的表面太小,放不下主课课本,无法在课程上画水彩画,必须在九月份之前解决。

建立一个助学基金来帮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孩子,每月800元可以资助一名孩子的学费。
华德福教育不是针对某个人群的教育,华德福学校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成都华德福学校是非赢利为目的的学校,但是学校也要通过收费来维持和发展。我们设立助学金的目的是给全体对教育有兴趣的人提供机会,通过家长和成人的行动来教育孩子互相帮助。对于有意长期帮助孩的人士,可以申请加入学校的家长联合会,参于管理和监督助学基金的分配和利用。

有您们的鼎立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继续进行。

捐助款请寄以下账户,同时请给我们发的信息,以便我们感谢您
名:成都市锦江区华德福幼儿园
开户行:中国银行棕南支行
号:840566783418091001
联系人:黄晓星
电话:86-28-85915878
手机:13568893517 email: waldorfcd@126.com

 

阅读(1271)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gdgdccss2008-03-07 16:06:58

好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