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919
  • 博文数量: 7
  • 博客积分: 360
  • 博客等级: 一等列兵
  • 技术积分: 5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1-13 15:2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09年(7)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IT职场

2009-01-13 15:32:58

看到有朋友给我的博客留言,说我们打造的“个性化手机杂志集群”《乐活志》的创意并不新鲜,他们造就那么做了,觉得我们并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诚如是,那么先恭喜这位朋友,你们做到我们前面去了。

  其实所谓“个性化手机杂志集群”的核心不在于手机杂志,而是“个性化”;能提出“个性化”概念的人很多,但是真能实施的却甚少,核心在于“低成本”——如何用少量的人财物投入大批量生产不同的产品,这个是knowhow.其实这也是一层窗户纸,谁都知道要想降低成本,唯有产品和程序标准化从而适应流水线生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标准化以及为什么以它为标准,才是秘密。

  举个例子,早年间供职于《北京青年报》的时候,那时人人都说《北京青年报》“火”(北京人的口语,意思是敢说敢写敢干于是市场反应强烈),《北京青年报》当时之所以能成为较为成功的报纸,有人就说是因为它比别人早点走向市场自办发行,说它比别的报纸敢说话……似乎总结起来也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都是尽人皆知的“窗户纸”,而这窗户纸恨不得不捅就破……

  真那么简单吗?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北京青年报》当年以敢说话著称,但是它在内部有一个“让两个老满意”的定律(就是老干部和老百姓),如何达成这种微妙的平衡,老北青报人有自己的独特心得。

  说它最早走向市场,不是自办发行那么简单,老北青报人专门总结了报摊30秒法则——也就是当一个潜在的读者骑车从一个报摊前经过,从他看见报摊到骑过去大约要30秒钟时间,我们要想什么办法,让人家从一堆报纸或者排成一墙的许多报纸中一眼就看中《北京青年报》呢?我们的美编们把报纸的头版分割成若干区域,仔细研究读者行走间的目光流动,找到头条标题在报纸上半部分中的最佳位置——不是人们习惯的越靠上越好,而是在半版报纸的中间偏下一点。为了醒目,当年专门规定了标题一定要铺8001网字反白,文章与文章之间要用细线分割,整版要用粗线围框,标题要煽情,字号规定在76磅以上,每篇文章必须横平竖直地给画成方框,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当有突发事件需要更换文章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不影响出版……我们曾经还设过“首席标题”的编辑岗位,要求他必须狂背古诗词、流行歌词掌握北京口语……这仅仅是头版版式的调整呀。正是这些点滴的改进,聚合起来才成就“北京青年报是最早市场化的报纸”这一句话。而这些点滴的改进在当年更是操作中必须遵循的纪律——这就是在用标准化的思路去生产极具个性的产品。

  因此,当我们想出了用“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看不同的手机杂志”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用“组件式模块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乐活志》。在设计数据库的同时,我们需要规范的是手机杂志的载体形态和媒体属性,就是为了给《乐活志》设计标准件,其中包括了《乐活志》的信息源选择、选题选择标准、标题制作原则、文字数量、图片质量要求、图文配合比例、文字编排格式、封面封底设计、呈现质量要求、杂志标准模板、广告设计原则、广告形态、版权处理、版式设计等十五大类的细化、量化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选题策划、内容营销、品牌内容嵌入、技术支持、传播规则等属于产品营销方面的流程规范。其实,最后市场竞争力也就在这些流程规范磨砺出来的团队和对手机杂志这种载体的把握上。

  所以,就算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到真操作的时候,创新并不体现在有什么一招制敌的“武林秘笈”或所谓革命性的新技术去包打天下,而是在载体生产、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分解操作的各个环节,加以改善——其实创新就是在平均水平上有哪怕1%的变化。

  如果您要问这些细致的东西有多大用处,那我只好还是给你举过去在Xplus服务时的例子,当初我们专门研究过一本电子杂志最好有多少页、最好的图文比、广告最好插在哪几页之间、一个页面最多有几处互动按钮、一本月刊最好在哪几天发刊等等,这些都是在研究一个千万级用户平台运营积累下来的操作数据之后的结果,有了这些数据在做广告营销的时候,大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您要问哪些细致的数据是什么,那可就真是秘密啦。所以我也不能再往下说了,下次说点别的——手机杂志的媒体属性。

  总之,对于移动新媒体而言,像这样的实证数据太少了,而创新点子太多了,因此“少谈点创新观念,多研究操作细节”是新媒体领域的当务之急。

阅读(11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