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SEF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6-05-26
博士生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今天来谈一谈博士生培养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从1993年培养博士生,中间有酸甜苦辣,培养博士生怎么保证高水平、高质量,是大家关注的主题,也是今天大会主要的讨论内容,我想谈谈我这十多年培养博士生,跟博士生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提高,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博士生的培养,大概主要是三关,三性,有四个阶段。
博士生主要是完成一个好的博士论文,不管是有意的,无意的,有心的,无心的,不是说我想读博士了,就马上想到混个毕业论文;不会的,都想写出好的论文,这个动机我想99%以上都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它归纳成四个阶段:一是学位课程阶段,清华直博大概要一年,有硕士学位的可以少一点,大概半年多。二是工程实践阶段,工程实践一到一年半,一定要在选题这段时间能够参加一些开发工作,就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我不希望学生进来看几个文档就开题,不能从文档到文档;当然也有例外,纯理论研究可以,但是因为计算机学科还是属于工学,所以工程实践是少不了的,一定是一年到一年半。三是科学研究阶段,就是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学努力下,肯定会发现一些问题,把这个问题提升到理论的阶段进行科学研究。在前面实践、理论研究、和课程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就是写一篇论文,论文要写半年到一年,所以通常快的要三年,慢的有五年,也有更慢,就是他在某一个问题上研究得更深入,希望做得更好,六年、七年也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来说,三到五年,根据我十几年的经验,确实有一些博士生,包括直博生也有三年毕业的,我的第一个博士生王学福是通过校级答辩三年毕业的,当时在学校里很轰动。
在这四个阶段里面,总的体会要掌握三性,就是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系统性从计算机技术学科角度讲,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比如说一个博士论文,它应自成体系,在博士生论文过程中,要把它当成一个系统来提高。而且,我认为系统性里不要把题目搞得太宽;博士论文一定切忌大口袋,什么都往里装。最后创新和系统性是有关的,如果你是大口袋就很难创新,所以我在系统性上一定要强调从大口袋最后缩到一个针尖,最好变成一个纳米,一个点,那样你的创新才有效呢。
科学性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博士生来说,首先强调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现在讲八荣八辱,你要科学诚信。科学性的前提就是要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现在好多事情都违反了科学。最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就强调科学性,科学性是艰苦奋斗的科学性,我说要在一个小点点上要有发明,要创新,就是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也离不开科学性。我提倡12×365×20,就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年365天,还要这样不间断地在一个小方面干上20年,才可能有创新的成果,并且这只是个可能,而不是一定能,即使你干了八万八千四百小时,也只是有可能。清华的一些博士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孙家广你干八万八千小时,我比你聪明,我干八百八十小时就有创造;我说不排除你是天才,但是大概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人的情商也差不多,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某一点上有发明创造,你大概需要12×365×20,这是我几十年科研走过来的一个体会。所以我在全国到处宣传这个观点,你聪明可能只是在8.8万小时左右的浮动,不可能在数量级上浮动,所以首先要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要讲科学道德,要遵循科学规律。当然不排除纯理论研究可能有突发奇想,一下子抓住一个点了,你攻对了,可能是80个小时,但是在一般的工程科学里面这个规律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广大的博士生、科技工作者,心要沉下来,气要静下来,宁静而致远,你成天想一天成功,一天成才,最后反而是成不了才。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有一个博士生,本科时也是清华计算机系的前几名,他干了六年,什么也干不了,他就成天想着:我做学问行,做什么也行;到现在一事无成;我们只好通融了一下,让他转成硕士毕业。他六年都没有毕业,做开发没有成果;做研究,没有文章发表;当领导,谁也领导不了;他在本科生的时候,曾经当过系里的团委书记,但是他心静不下来,老想自己什么都行,老想雅虎怎么一下就能发财我为什么就不行,我也可以明天做网站,也可以发财,人家做个项目马上赚几千万,人家盖房子一下几千万,我怎么不行,他总想这种便宜事,没有想到人家的便宜事后面的沉淀和积累。所以这种心态来做学问,做领导,做事情都不行,所以这个科学性对博士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创新性,我认为比较简单,就是在你系统性的基础上,你把一个大口袋缩到一个点了,那个点是一个纳米级的点,我想创新性就可以了,因为到那个程度,你不创新也不行了,因为全世界没有多少人干这个事,也就是十个,二十个,百十个人干,你认真做了,有可能创新。有一个博士生要写一个综述,我看了,我很不高兴,你进到这个领域也就是两年、三年,人家已经干了十年,二十年了,你跟人家比,也差得太多了,所以综述也没有可信度。创新性一定要到纳米这个点上,你要想创新也要12×365×20,当然我们说你要沉下心来,在一个小点上埋头学习,艰苦奋斗,否则也不可能。
创新也一定要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冥思苦想一篇文章,我很反对这个,我们有好多学生把国外的文章拿来,看里面有Bug,改一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你可以发,我也不反对这个,我说这个是吃中段,因为鱼的头尾不好吃,我们也有这样的文章发表,但是作为创新,谈不上,顶多叫作改进而已。真正要创新,要经过实践的创新。
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总的来说,要把握三关:一是入口关,博士生苗子很重要,好比搞对象,人选很重要。
第二关是开题关,从博士生本人来讲,要早到开题,这个很正常。但是开题一定要把前面的工作能够说清楚,你的论文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思路,这时才能开题,你开题报告里说不清楚,只是泛泛的概念,开题就有问题,因为你没有明确你最后的研究方向。
最后一关是答辩关,保证这三关能够到位了。我84年在美国工作时,每周有一个小组会议,我还是坚持博士生培养要每周有一个小组会议,要让博士生说说话,说你做了什么事,有什么难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大家及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你的指导不能是空洞的指导,要具体,甚至生活上的指导;坚持下来,还是挺有效果的。应该说这十几年培养硕士生,质量还是得到认可。这是我的一个体会,谢谢大家。
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阅读(66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