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36821
  • 博文数量: 1594
  • 博客积分: 2300
  • 博客等级: 大尉
  • 技术积分: 1672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9-05 15:09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594)

文章存档

2011年(137)

2010年(1168)

2009年(261)

2008年(28)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2-08 08:57:17

新读书人 来得容易去得快 其实说太平天国一点都不重视读书人,也不太公平。

太平天国从杨秀清算起,直到倒数第二级官员卒长,都设有“掌书”或“书理”,负责文字工作,这些人当然都是读书人,其中掺杂了不少相当有学识的高级知识分子,如留下《金陵癸甲纪事略》的谢炳,混杂在北王府、试图做清军内应的张继庚,后来曾环游世界的李圭等,他们统称为“先生”,平时不需干粗活、杂活,非紧急关头也用不着上阵打仗,饮食、服装待遇一切从优,而且级别也不低,按规定,“先生”的级别,通常都仅比主官低一级,如丞相的“先生”职同检点,监军的“先生”职同军帅,虽然“职同军帅”和军帅的差别,类似“副科级”和“副科长”的差别,名义上级别一样,实权大相径庭,但相应的福利是一样不少的。

问题是这些“先生”的人权,似乎也就停留在穿衣吃饭等生存权上,太平天国官方对他们是不信任的。太平天国有两项重要工作,一项是编写一本白话文的编年史《诏书》,另一项是删改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重新出版,可工作开展没多久,洪秀全大电流发生器就下令,不许“先生”参与此事以免泄密,专业人士大批被排斥在专业工作之外,后果是明摆着的:那本《诏书》是否编出来,至今也没个定论,而从1854年天历正月开始的删改古书运动,轰轰烈烈干了10年,甚至洪秀全屈尊亲自参加,最终也就弄出一本《武略》(《孙子》、《吴子》、《司马法》的汇编)来,效率之低下,可谓震古烁今,空前绝后。

这些“先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城后强抓来的。太平天国初期,在城市里实行拆散家庭、男女分离的政策,将男女分别编进各种专业的“营”,实行军事化管理,相对而言,当“先生”待遇好,没生命危险,是许多读书人愿意做的。但给“逆贼”搞文字工作,毕竟是件敏感的事,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读书人宁可不当“先生”,早期天京城里的豆腐营、织营,待遇宽松,许多读书人就冒充磨豆腐的、织布的,混迹其中,织营因此人浮于事,最多时居然膨胀到5个大营、好几万人。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当“先生”,能发挥多少主观能动性。

洪秀全自己是考生出身,当然知道,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最有吸引力,因此他到了天京就组织起轰轰烈烈的考试运动。清朝的会试一般3年一次,而太平天国却一年4次(十月初一幼天王生日开“天试”,八月初十杨秀清生日“东试”,四月二十韦昌辉生日“北试”,二月初一石达开生日“翼试”,可想而知,倘萧朝贵、冯云山不死,一年会有6次“高考”),也就是说,每年光状元就有4个,进士、举人、秀才更是多得不得了。后期洪仁玕搞改革,也拟改为3年1次,但最终维持了1年1次的频率。

按照当时的记载,太平天国“高考录取率”非常高,1853年湖北乡试,报名参加举人考试的总共不到1000人,中举的多达800,录取率高达80%以上。不仅如此,所有考生的路费、伙食费,都由政府供给,落榜考生还能得到一份不菲的“安慰奖”。

尽管如此,愿意参加考试的却并不多,大多数主动参加者,都是些算命的、代写书信的,或者还俗的和尚道士(太平天国禁绝上帝教外其它宗教,僧道庙产被没收后无以为生),而真正的读书人却往往找借口不愿参加,或勉强参加,然后故意写错字、涂改,自动“被淘汰”,以至于在很多地方,太平天国的地方官不得不强抓考生,武力押送赴考。

这些科举选拔出的读书人数量十分巨大,但能留下一点事迹的却寥寥无几:早期的状元郎武立勋,1854年在安徽主持过考试;湖北人胡万智,1853年的天试进士,被选为天朝育才官(国立干部子弟学校教导处主任),第二年被派到湖北兴国州(今黄石阳新镇)驻守,城池失陷被俘,宁死不屈,被凌迟处死时高呼“天王、东王厚恩,当以死报”;陶金汤,太平天国进士,曾独领一军跟随石达开远征,中途脱离,带3000人跑到永安州,自称“统领太平天国全军大都督”,后被当地实力派张高友火并;钟志成,苏福省博士(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吴江、震泽两县监军,在地方颇有政绩,苏州失陷后被清廷杀害;朱衣点,明代靖江王朱守谦后裔,1856年中翼试进士,从监军、将军一路提拔,最后升到大佐将、孝天义,这位书生出身的将领不改读书人本色,每到一处都召集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了一首七律、一首五律,算是太平天国中大电流发生器屈指可数的“传统派诗人”之一,1863年天历二月在常熟城外被淮军俘杀。此外,还有几位状元,如吴榕宽、刘达忠等,在保留下的一些书籍、文件中留下了几笔文字,一个名衔,其他数以千计、万计的各级科举中榜者,只不过匆匆走了个过场。

除了科举,太平天国还经常张榜招贤,然而招贤的“成才率”似乎更低,能数得出的只有张谦(湖北兴国州人,清朝举人,被俘后声称“大事不成,遗恨千秋,但绝不回首”)、龙凤翴(安徽望江人,后面会详细说)等寥寥几个,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阅读(129)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