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94438
  • 博文数量: 24
  • 博客积分: 141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4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5-10-20 16:3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4)

文章存档

2018年(1)

2006年(19)

2005年(4)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06-06-07 10:11:45

CEO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决定了他们的市场价值

  大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工资和奖金收入,近二十年来大幅提高,所以常常引起关注和争议。例如,自1980年到2003年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公司的CEO的人均收入就增加了6倍,达每年1,100万美元,约是同类瑞典公司的4倍,日本公司的3倍。这样的高收入是否合理?

 

  我本来以为这并非什么新问题,基础经济学早就解释过了。我是阿尔钦(A. A. Alchian)教授《大学经济学》的中译者,熟悉他对“生产要素定价”的处理。我也曾经把这个思路稍微扩展,应用到体育和艺术明星高收入上去,在2001年发表过《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但是,上礼拜读到《纽约时报》一篇专栏文章,让我产生了旧事重提的念头。

  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价,基础经济学是这样解释的:生产要素的现值,是其未来收入的贴现之和;在任何经济活动中,“盈利”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盈利”变得有规律,它就瞬间变为成本,打到那些带来“盈利”的生产要素中去;于是,那些导致“盈利”的生产要素便增值了。

  听起来绕口,让我举个例子。任何产品,都是由多种生产要素的合成而产生的。一个面包可以卖1元人民币,那这1元人民币的收入,如何分给构成这个面包的各种生产要素(小麦种植者、运输工人、土地和面包师等)呢?答案是看这些要素在别处的最高收入。上述各种资源,假如用于制造其他商品,那么它们分别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就是它们在这个面包上应得的报酬。

--------- 这段经典,深入浅出(蝈蝈)

  我们进一步问:假如这个面包“意外地”卖了1.2元人民币,那多出来的0.2元人民币盈利,应该归哪一种生产要素所有呢?答案是看这多出来的盈利是由哪一种生产要素带来的。如果是面粉的质量特别好,那就归小麦种植者;如果是特别新鲜,就归运输工人;如果是烘烤得当,就归面包师。

  重要的是,一旦上述的0.2元人民币得到确认,从而形成了预期,那原来“意外地”赚得的盈利就不再是盈利,而是迅速转成了相应生产要素的成本了。在下一个生产回合,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成本提高了,要么是小麦种植者、要么是运输工人、要么是面包师。这样,新面包的成本就是1.2元人民币,而不是1元人民币,即只有卖价超过1.2元人民币,才算产生新的盈利。这就是基础经济学对生产要素进行“论功行赏”的准则。---

  运动会、体育比赛、音乐会、电视广告,往往可以带来的商业价值数以百万计。这高昂的收入,究竟应该如何“论功行赏”呢?根据上述准则,我们要看这收入是由哪一种生产要素带来的。显然,不是运动场、不是比赛裁判、不是剪接员,而是充当主角的运动员和演员。

  一流的运动员和演员,与二流的相比,在技术上其实差别甚微,有时连专家都难以分辨,但因为观众人数众多,产生的收益巨大,所以他们之间技术上的毫发之差,导致了他们收入上的天壤之别。这两者的不对称是合理的。世界就是如此。

  回到大公司CEO的收入问题上。大公司的CEO收入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IQ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奇大,也不是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奇强,而是因为他们恰好所处的岗位对企业的盈利非常敏感,举足轻重的缘故。

  5月18日,我的一位老师考恩(T. Cowen)教授,在其《纽约时报》专栏上讨论麻省理工两位教授加贝克斯(X. Gabaix)和兰狄尔(A. Landier)的论文《CEO收入奇高的原因》。后者以实证数据验证了这个“论功行赏”的生产要素原理,对平息公众对大公司CEO高收入的质疑大有帮助。

  两位麻省理工教授的研究还没完成,但其中一个基本证据是:

世界500强(尤其是其中的美国公司)在股市的股本总值,自1980年到2003年间,也大约增加了6倍,于这些公司行政人员的薪金升幅保持同步。这是说:舞台大了,贡献就自然大了,即使其它都没变。
阅读(95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