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CE) 提问
抢占式内核和非抢占式内核的区别是不是抢占式内核的系统核心服务函数可以被中断?
但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系统的全局数据结构不被多任务破坏?网上的一篇文章好象说
系统(RTOS)不仅可以按任务是否可以抢占,而分为抢占式多任务和非抢占式任务;而且可以按内核是否可以被抢占,而分为抢占式多核心和非抢占式核心。不知这种说法对不对?
我看过uCos,我感觉它只是一个非抢占式核心,不知所谓的“抢占式多核心”怎样实现?
回答:
所谓非抢占内核就是,当中断完成后,系统就调度原来被中断的任务运行,
即使此时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也要等原被中断的任务完成后,才能参与调度。
抢占式与之相反。ucos是抢占式的,你看它的中断处理部分就清楚了,
当中断完成后,调用了调度程序以选取最高优先级的任务,并执行之。
原先linux的内核都是非抢占式的,进行进程调度的过程是靠调用
schedule函数实现的,时机是发生中断(系统调用或时间片到时钟中断)或者自身调用schedule放弃CPU。2.5.5以后出现的抢占式内核,抢占式内核可以在任何时候保留现场,进行任务切换。
摘录自:
关于“抢占式”:
我们通常说:“Linux是抢占式操作系统。”,这里的“抢占式”指的是Linux的进程调度是
抢占式的--多用户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必须是抢占式的。
我们也通常说:“Linux是非抢占式内核。”,这里的“非抢占式内核”指的是当某个进程
由用户态进入到内核态后(比如说,通过系统调用),不能被调度程序挂起,转而去执行别
的进程,亦即不能被其它进程抢占,--除非处于内核态的该进程自愿放弃cpu时间。
关于“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是指系统的逻辑的正确性严重倚赖于输出结果的时间,只有当系统从输入到输出的
滞后时间足够小,才能保证系统的逻辑正确性。
Linux 2.6内核的精彩世界
Joseph Praneich (jpranevich@kniggit.net)
翻译: 《Linux 2.6内核的精彩世界》翻译小组
2003 年 9 月
……
内核互动性以及响应性
Linux 2.6中一个受关注的焦点就是使得系统对于桌面用户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对事件进行高度人为控制的应用具有更具响应性(responsitive)。这其中各个不同的目标系统具有很不同的挑 战,但内核中包含了很多改变,使得它们同时受益。
2.6中一个必须理解的主要内部改变是现在内核自身是可抢占的。在所有之前的Linux版本中,当系统运行内核的相关事务时,它不能被打断(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基于各cpu的角度这也是 成立的)。Linux 2.6中,内核现在允许自身在执行任务时被打断,这样用户任务可以继续运行即使内核正在做一些复杂的事情。(为了避免明显这可能带来的竞争情况,内核中含有一些具有锁的代码段,运行于这样的代码段的时候,内核不能被打断。)这个改变的主要好处是系统的可交互性(比如,对于桌面用户)大大提升,系统对于用户输入这样的事件感觉起来快多 了。
其他使得Linux成为一个更加具有响应性系统的改变是并入对新的"futexes"("Fast User-Space Mutexes")的支持,这项支持发挥作用需要用户程序的支持(使用futex实现互斥)。Futexes是一种序列化(serialize)事件使得它们不会相互冲突的机制。与传统的多数的线程库锁支持的mutex操作不同,这是部分基于内核的(partially kernel based),同时它也支持设置优先级使得高优先级的应用或线程优先获得竞争的资源。通过使用一个程序去指定一个等待的任务比其他的更重要,它带来了可能是一个应用的时序--关键区域更佳的响应性。
Linux的I/O子系统也经历的很大的修改,使得它在各种工作负荷下都更具响应性。这个变化包括I/O 调度子系统--决定何时、哪一进程去读一个设备的内核代码的完全重写。重写的I/O层现在可以更好地保证没有进程过长时间地停留在I/O等待上,同时不排斥以前的优化工作使得读等请求以最有效的次序操作硬件的优化工作。
尽管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开发者可以从这些改变中受益,Linux 2.6将不会成为一个实时内核。然而,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背景工作使得将Linux转变为RTOS成为可能。为用户或开发 者提供这样的支持的外部patch(尚未合并到官方的内核版本)已经出现了。
补充:我找到了一个实时系统的定义(gillies@ee.ubc.ca),觉得比较准确。
A real-time system is one in which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omputations not only depends upon the logical correctness of the computation but also upon the time at which the result is produced. If the timing constraints of the system are not met, system failure is said to have occurred."
还有另外一个(POSIX Standard 1003.1):
Realtime in operating systems: the ability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to provide a required level of service in a bounded response time"
“足够小”的标准是“能够满足需求”(required),由此可见,“足够小”对不同的应用是不一样的,比如电子邮件服务器能够再15分钟内响应就可以了,但视频电话系统为了保证图像的质量,必须在30分之一秒内做出响应。
diamond_shadow
(member)
03-11-13 12:10
[] Re: kernel 2.6是可抢占式内核,是不是说明是实时系统了? [re: diamond_shadow]
Reply to this postReply
这个贴子内容稍微有些混乱,我试着做些解答吧。
首先,“实时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盗用”了“实时”这个概念的名词,其真正原型是“实时系统”。我注意到上面很多人把实时系统当作实时操作系统,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真正的实时系统是指的一个由硬件、软件所搭配起来的完整系统,软件既包括操作系统,又包括应用,也就是那些有实时特性的应用。
对于一个有“任务”概念的实时系统而言,系统的任务调度策略就是“实时调度”。请注意,真正的实时调度是指关心任务的“时间特性”并去保证时间特性的调度。
实时调度通常按照实时任务调度的时间严格性划分为硬实时(hard real-time)和软实时(soft real-time)两大类。所谓“实时任务”,是指拥有明确的完成时间期限(deadline)的任务;所谓“时间严格性”,是指对于实时任务 deadline监督的严格程度,如果超过deadline就必定导致任务的失败就是硬实时,而允许一定程度的越过dealine则通常称为软实时,因此,两者的关键区别也就是“guaranteed”和“best-effort”的区别。不同的硬实时系统中任务失败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作的失败(比如机车自动控制系统),有的则可以通过错误恢复机制来作某些弥补,还有的就简单的忽略掉这个任务(如媒体处理系统丢帧),因此,“硬实时系统”并不严格是一个“可靠性系统”(当然,实时系统本身的可靠性是相当高的)。
我们再看看动态(Dynamic)调度与静态(Static)调度,两者关键区别在于任务的调度决定是否可以在运行期间动态的决定。静态调度通常是在系统配置过程中就决定了所有任务的执行时间,而动态调度则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任务的执行时间。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最佳化的硬实时系统通常都是静态调度的,也就是说,避免不可预知的任务(运行中也不会允许插入新任务),比如医院的病员供氧系统,静态调度可以说就是安排一张日程表,算法可以复杂,也可以手工排列完成。但是,诸如导弹预警这样的系统就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不得不使用动态调度。
实时系统内容很广泛,我只介绍一下实时调度策略(也就是“动态调度”)。实时系统中,一个任务通常用(相位,周期,执行时间,完成期限)四元组来描述,保证一个任务的实时性,就是要满足上面四元组的一些自然约束。真正的实时调度器,必定是对上面的四元组进行满足的(这也正是不具备这样的调度器的那些“实时操作系统”盗用“实时”概念的原因)。
著名的实时调度算法有,RM算法(速率单调性算法)、EDF算法(最早完成期限优先算法)、LLF算法(最小松弛度算法)等,每个算法本身十分简单,但是对于这些算法及其变种的时间满足特性的证明则非常复杂。
好了,实时系统就说到这里。
我们再看看“实时操作系统”,这里的“实时”,如上面所说,实际上大多情况下是失去其本色的(只有小部分实时操作系统允许使用上面说过的实时调度器)。
那么“实时操作系统”的“实时”是什么呢?其实一般就是对2个指标的衡量,一是“最大中断处理延迟”,二是“最大任务调度延迟”。一般来说,市面上的实时操作系统把这两个指标列出来,当它们都足够小时(没有确定的尺度,大致的尺度是最大中断处理延迟在十微秒数量级,最大任务调度延迟在百微秒到毫秒数量级内),就可以说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
这两个指标跟什么有关系呢?首先,处理器的速度(准确的说是执行代码的计算机的速度)很重要,执行代码越快,这两个延迟就越小,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我们分别考察这两个指标:
先看最大中断处理延迟,最影响这个指标的是处理器关中断以及中断控制器mask掉中断整个区域的代码量,无论是操作系统内核还是driver还是应用程序(某些实时操作系统允许应用程序关中断),都会影响整个这个指标。软件需要可能减小关中断时间来保证这个指标。另外影响这个指标的是内核代码在正式调用中断处理代码前的运行开销,比如查找中断号之类的动作,某些情况下这个开销可能比较大。最后,很不幸,这个指标实际上是跟应用环境相关的,在真实的应用环境里,很可能存在突发密集中断的情形,这种境况下,最大中断延迟根本无法预料(当然了,处理器速度越快就会越有改善)。
再看最大任务调度延迟,一般来说,可以用当前运行低优先级任务的系统中出现了高优先级任务的时刻到高优先级任务被调度后开始运行的这段时间来衡量。 linux2.4之所以“实时性”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指标与任务数量成正比,新的o(1)调度器就会好很多。另一个严重影响这个指标的是“内核抢占性”,对于一个分开用户级和内核级的操作系统而言,如果内核不可抢占,那就意味着最大任务调度延迟指标会受到运行时间最长的那个系统调用时间的影响(想想为什么吧),因此2.6内核也对这个做了改进。比上个指标更加不幸的是,这个指标在有虚存的操作系统上更加难以确定(你根本不好预料缺页后的一系列行为,万一访问硬盘就...),这也正是大多数时实操作系统不使用虚存的原因。
就说到这里了,差不多讲清楚了吧
参考资料:
实时和Linux之二:抢占式内核
本文译者:
康华:计算机硕士,主要从事Linux操作系统内核、Linux技术标准、计算机安全、软件测试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现就职于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所属的MII-HP Linux软件实验室。如果需要可以联系通过kanghua151@msn.com联系他。
注明:棕色写的内容为译者注。
如果有意义不明之处请参见原文。
Kevin 将继续他的实时之旅,这次他要着重分析如何通过改造Linux内核来为应用程序带来实时性能。
在2002年的1-2月发行的嵌入Linux月刊中,我们探讨了有关实时和Linux的基础问题。而这次我将精力花在改造Linux内核来为应用程序带来实时性能这个主题上。到目前为止,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内核响应速度——通过减少抢占响应时间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因为我们知道抢占响应时间在Linux中耗时较长。
通过改进内核——仅仅是剔除一些标准内核的功能——并不去改变或增加内核API,应用程序就可以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这样做优势明显,因为ISVs(独立软件开发商)不需要为不同的实时要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系统。比如,DVD播放器可以在一个改进过的内核上更稳定的运行,而它不必知道该内核是经过改进的版本。
背景和历史
自2.2版本内核发布以来,内核抢占成为一个热门话题。Paul Barton-Davis 和 Benno Senoner曾给Linus Torvalds写了一封信(该信后来追加了许多人的签名),请求在2.4版本内核中显著降低抢占延迟时间。
他们需要Linux性能上能满足播放音频、音乐以及MIDI的要求。Senoner开发了一套基准软件(benchmarking software)测试2.2版本内核(以及后来的2.4版本),在最坏情况下发现抢占延迟高达100毫秒(参考)。 对于音频应用程序来说,这么长的延迟时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经验显示系统响应时间只有在几毫秒内才能满足音频应用程序的需要。
有两个补丁包为内核提供了相当不错的抢占响应速度提升。Ingo Molnar (来自 Red Hat) 和 Andrew Morton (来自Wollongong大学) 两人都开发了内核补丁,这些补丁为内核中长代码路径片段插入了抢占点。你可以在这里这里发现Ingo Molnar的补丁包 ,或在这里找到Andrew Morton的补丁包。
另外,Morton还提供了测量响应速度的工具,比如测量内核忽视请求时间长度等,有关详细信息在他的快速响应补丁网站上可以找到。
目前,至少有两个组织开发了抢占式内核,为内核抢占问题提供了更基础、更强大的解决途径。
在2002年1-2月ELJ上发表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我列举了不少希望Linux能够支持的实时功能,它们包括多优先级、用户空间中断处理和DMA、同步机制中的优先级继承(优先级继承可用来解决优先级反转问题。当优先级反转发生时,优先级较低的任务被暂时地提高它的优先级,使得该任务能尽快执行,释放出优先级较高的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微妙级的时钟解析度 、全面实现POSIX1003.1b规范要求的功能和调度程序的恒量耗时算法等。我们在本文中也会简要讨论它们。
要明白这些性能改进都必须依赖给内核打补丁,但是打补丁后的内核就不再兼容其它标准内核了,比如抢占式内核需要修改自旋锁的代码,这时如果一个驱动程序的二进制执行文件如果不采用修改过的自旋锁,那么很可能无法正常抢占。所以改造内核时一般都需要内核源代码并重新编译内核代码。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模块化的Linux驱动程序是使得源代码兼容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不赞成仅仅发布驱动程序的已经编译的二进制文件而没有源代码,因为这样作既缺乏兼容性保障也不符合开源精神。
改进
各种各样对内核的改进能够为应用程序透明地提供众多好处。比如,提高内核的抢占性主要通过抢占式内核或是添加抢占点着两个途径。从内核角度进行改进可以使得应用程序不用做修改就能获得高的响应速度。
透明性也应该考虑是否改变对内核来说也是透明的,换句话说就是,是否采用的方法能自动跟踪内核的改变。Molnar和Morton提出的插入抢占点的方法需要测量新内核中的调度响应时间,并且在此基础上插入抢占点到合适位置。
相反,如果在SMP锁定基础上创建抢占式内核,则可以自动、无须修改地过渡到新内核。而且如果在SMP-锁定机制中实现抢占性,则当内核开发者提高SMP锁定粒度(granularity)时,也同时会自动提高抢占粒度。我们会看到SMP锁定将粒度稳步提高,因为SMP不断扩张必定需要不断提高锁定粒度。
正是由于这种新引进的SMP锁,内核抢占才自2.4版本或更新(实际在2.6才正是支持)内核后被正式实现。而早期内核缺乏SMP锁。
抢占式内核的另外一个需要强调的重要优势是它使得代码——但代码不会发觉——可被抢占,比如,驱动程序开发者不必为要使驱动程序可被抢占去编写任何特殊代码,驱动程序的代码能在必要时被抢占,除非驱动程序持有锁。所以在内核其它部分,编写优良的SMP安全(代码中不存在多处理器并发访问共享资源的危险)的驱动程序将自动受益于抢占式内核。而另一方面,非SMP安全的驱动程序可能不能和抢占式内核和谐工作。
也许有人会发觉,只要某些驱动程序没有请求锁,内核代码就可以调用它。比如我们使用MontaVista的抢占式内核做简单测试中发现,动态装载的驱动程序中read()和write()函数都可以正常被抢占,但是函数init_module()、open()和close()却不能。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低优先级的进程执行操作open()或close(),那么它有可能被一个新唤醒的高优先级别进程推迟抢占时机。
实际上,开发者最好去测量响应时间,因为即使使用抢占式内核,我们也有可能找到有那些代码片段持有锁的时间超过了应用程序允许的长间。
比如MontaVista, 提供了一个抢占式内核,对那些长期持锁的代码片段插入了抢占点,同时也提供了测量工具,以便开发者可以测量它们实际应用程序和环境的抢占性。
SMP锁的目的是确保内核重入(re-entrance)安全。也就是,如果并行运行的进程需要访问内核资源,那么对这些资源访问必须安全、可靠。越精细的锁定粒度越能保证竞争进程运行的并行巡行能力越强。因为并行能力的提高需要减少堵塞(因为锁的争用),(而细粒度锁可减少阻塞机会)。
上述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单处理器。对于I/O系统来说,如果将I/O设备看作一个独立的处理器,那么应用程序和I/O活动的并行运行无疑能提高系统吞吐量。提高抢占性,意味着高优先级的I/O范畴进程(I/O-bound process)会更频繁地被唤醒,从而提高了吞吐量。这样以来,虽然可能带来某些负作用,比如我们可能会需要更多的上下文切换和在内核关键路径上执行更多代码(关键路径直那些访问共享资源的代码路径,为了防止竞争条件需要上锁等操作),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系统吞吐量。
允许内核抢占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标准内核迟早会引入抢占功能(目前已经具有)。抢占式内核有些实现中可以提供几微妙的响应时间,而更精确的实现则可把响应时间提高到几十分之一微秒。
环顾嵌入Linux生产商,MontaVista 和TimeSys提供了抢占式内核;REDSonic使用抢占点;LynuxWorks和红帽子使用RTLinux;Lineo 使用RTAI;OnCore通过和Linux系统调用兼容的API(和LynuxWorks利用LynuxOs一样)与在他们的抢占式微内核上。
运行一个Linux内核(可抢占的)达到实时目的。
抢占点
抢占点的核心思想是在特定点上调用调度程序去检查是否有更高优级的任务做好了运行准备,需要即刻运行。Molnar和Morton就是利用该思想,测量内核路径的执行时间,找到时间过长的路径插入调度检查点(等于打断了长路径)。你可以通过抢占补丁代码或是对比打过补丁的内核和先前未达补丁的内核,从中发现那些地方需要插入抢占点。抢占补丁看起来很象if (current ->need_resched) schedule()(这是用户空间抢占执行的典型情形);
为了使用Andrew Morton开发的抢占点内核补丁,需要从上面给出的URL下载该补丁,同时还要从kernel.org下载恰当版本的内核源代码。然后内核打上补丁然后重新编译,详细细节可以在这里找到,但要注意这些是为2.4版本老版本内核而言的。另外还请注意你可能需要升级你的开发环境。
使用Molnar的补丁要做的事情同上。下载补丁、编译新内核,Morton开发了针对2.4多个版本的补丁。而Molnar的补丁针对一些2.2版本内核和早期的2.4版本内核。
抢占式内核
抢占式内核使得用户程序在执行系统调用期间可以被抢占,从而使新被唤醒的高优先级进程能够运行。这种抢占并非可以在内核中任意位置都能安全进行,比如在临界区中的代码就不能发生抢占。临界区是指同一时间内不可以有超过一个进程在其中执行的指令序列。在Linux内核中这些部分需要用自旋锁保护。
MontaVista 和 TimeSys采用类似的方法建立抢占式内核。他们巧妙地将自旋锁的功能加强为也能防止抢占(2.6新内核中自选锁也是这样做的)。依靠该方法,抢占只能发生在未使用自旋锁的其它部分。当一个更高优先级的进程被唤醒,调度程序就能抢占低优先级进程正在执行的系统调用,只要此刻该系统调用代码没有被自旋锁保护——加上自旋锁意味不可抢占。
另外,使用抢占式内核,打断锁(解开再锁上)使得重新调度相比采用抢占点(低响应时间)补丁要简单。因为如果内核释放了一个锁,然后又再获得它,那么当锁被释放时,就会进行抢占检查。内核中有些地方需要上锁——比如一个循环——但不需要一直持有锁,可以每进行一次循环,锁就要被释放,然后再获得。
MontaVista实现抢占主要通过一个计数器(2.6版本中称它为抢占计数,用它可以跟踪锁定嵌套数),当自旋锁被获取时,该计数就增加1。当高优先级别的进程被唤醒,调度程序会检查抢占计数——检查是否为零——判断是否此刻允许抢占(如果为0,就可以发生抢占)。依靠这个计数器,当锁嵌套调用时,抢占机制能很好的工作,但是任何持有自旋锁的临界区域都不允许抢占,即使锁用来保护的是些无关资源。
TimeSys采用一个优先级遗传互斥量(priority inheritance mutex)。利用这种机制,一个高优先级的进程可以抢占一个持有不同资源互斥量的低优先级别的进程。另外因为采用了优先级遗传,所以持有互斥量的低优先级的进程不能无限推迟等待在该互斥量上的高优先级进程。这样以来解决了所谓的优先级翻转问题(Priority Inversion Problem)。
MontaVista公司开发的抢占包可以从SourceForge kpreempt 站点获得。MontaVista公司的开源精神很值得赞赏,他们同时也提供了他们的实时调度程序与高解析度定时器,这些都可以从SourceForge的这里和这里获得。
SourceForge 的kpreempt 项目同时也含有Robert Love开发的抢占式内核的连接(请看2002年4月和5月出版的Linux杂志,其中介绍了他对内核改进的详细信息)。 另外 MontaVista的补丁也由Love维护(现在Robert Love已经归于MontaVista麾下),虽然MontaVista 也参与维护工作。最新的补丁可在此处下载。
Love最新发布的补丁现在已经可以和Ingo Molnar的恒时(耗时为衡量)调度程序补丁协同工作。Molnar的时间复杂度为O(1)的调度程序可以用于2.4版本内核,并且目前也已经植入了2.5版本的内核中了。TimeSys也将自己的抢占式内核发布在了他们的网站上。抢占式内核需要的补丁包都已经完备。要得到这些补丁,你需要将它们对比2.4.7内核代码数生成diff文件。上述的这些抢占式内核程序都遵守GPL协议。
TimeSys还为实时程序开发者提供了许多额外功能,这些功能不能无偿下载。它们包括实时调度和实时资源分配技术。这些模块填加了额外的系统调用,比如提供对新增功能的访问方法等。
如果那些朋友对这些细节感性趣,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许多线索找到想要的信息。自旋锁机制的关键信息包含在文件include/linux/spinlock.h中,MontaVista 和TimeSys都对该文件进行了修改。
有趣的是,虽然MontaVista 和TimeSys都对旧函数改了名字,但是他们仍然使用这些旧函数。以前老的自旋锁函数仍然需要。比如不允许在调度程序执行期间发生抢占内核的行为,否则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递归调用。MontaVista使用象_raw_spin_lock和 _raw_read_lock这样的命名;TimeSys 使用象old_spin_lock 和 old_spin_lock_irq这样的命名。
可以在TimeSys发布的代码kernel/include/linux/mutex.h中发现它是利用write_lock() 和 read_lock()函数——他们实现了互斥锁——定义自旋锁的。具体实现函数do_write_lock()可以在文件kernel/kernel/mutex.c中看到,它实现了互斥锁定功能。
其它的内核实时方法
另一个能有效提高实时性的方法是提高时钟的粒度。TimeSys, MontaVista, REDSonic 和其他公司都提高了时钟解析度,比如,TimeSys 在上下文切换期间使用Pentium处理器的时间戳计数器(Stamp Counter)来确保准确地对CPU时间进行记帐,该记帐值要被诸如 getrusage()等函数用到。
许多开发者,也包含作者都认为Linux缺乏对POSIX1003的全面支持是个很重要的缺陷。幸运的是,目前已经有了解决方法,特别是,TimeSys公司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实现。
除了对POSIX的贡献外,TimeSys已经开发了一些全新的资源访问控制机制。这些新技术使得实时应用程序可以节约CPU时间或网络带宽。比如结合它们的中断线程模型、抢占式内核和其它功能,能提供高出标准内核2或3倍的响应速度。
到目前为止,Linux好象还不允许让用户空间应用程序自己注册函数处理中断,该机制称为用户空间中断处理机制,它目前已经在RIX、SGI's UNIX等系统中得到使用。
有趣的是,SGI在Linux中,利用他们的ds1286实时时钟接口,可以从用户空间通过一个实时时钟访问中断。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关信息
和用户级别中断处理相关的是用户空间和设备的DMA通讯,提供此功能的补丁可以从这里获得。
保证
显然,没有哪个实时Linux厂商愿意保证响应速度。如果提供保证的话,那么应该类似下面的声明:
使用我们的Linux内核,和所需的硬件与设备等,我们可以保证你的应用程序如果被锁在内存,具有最高优先权。。那么将能够在你实时硬件发出中断信号后的N微妙内被唤醒。如果你无法获得上述能力,我们将视其为一个bug。
但是我们从没看到过该类保证,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种可能。
厂商的这种保证毫无意义,没有客户需要它。但我们认为许多开发者希望获得保证,事实上,硬实时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保证。
厂商没有充分测量他们的内核和环境,以至于有能力给出一个保证。这是一个小花招。因为单独测量无法给出另人满意的保证,代码必须在所有环境中被测试而且要在最坏情况下测试。从厂商的宣称中,看起来它们似乎已经花了大量精力去测量和学习代码,但事实上,对工程师来说可能给出给定环境下的一些数据更能让人放心。
如果考虑所有需要保证的方面,Linux所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这点可能就是问题的所在。开发者希望能够改写他们的内核,他们希望能下载驱动程序并使用。这些行为都超出了厂商的控制,所以如果厂商公开声明一个保证,就有可能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系统在一些选定的情况下才有效的。
也许我们会看到某些妥协的保证,例如像“在Pentium 系列的计算机上应用程序响应速度为100ms或更短”另外加上驱动程序花去的时间。驱动程序使用的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驱动程序中的中断处理代码往往在响应时间中占主要部分。
下一次讲什么?
在第三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Linux内核以外有何其它方法提高实时性。我们要讨论诸如RTLinux and RTAI所采用的方法。还要借助基准对各种方法进行全面比较。
关于作者: Kevin Dankwardt是 K Computing 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该公司是一家硅谷的培训和咨询公司 。特别要强调的是,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推广嵌入和实时Linux培训 。
阅读(1865)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