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566164
  • 博文数量: 385
  • 博客积分: 21208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439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9-30 13:4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85)

文章存档

2015年(1)

2014年(3)

2012年(16)

2011年(42)

2010年(1)

2009年(2)

2008年(34)

2007年(188)

2006年(110)

分类: LINUX

2006-12-17 10:39:36

diff和patch使用指南


diff和patch是一对工具,在数学上来说,diff是对两个集合的差运算,patch是对两个集合的和运算。
diff比较两个文件或文件集合的差异,并记录下来,生成一个diff文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patch文件,即补丁文件。
patch能将diff文件运用于 原来的两个集合之一,从而得到另一个集合。举个例子来说文件A和文件B,经过diff之后生成了补丁文件C,那么着个过程相当于 A -B = C ,那么patch的过程就是B+C = A 或A-C =B。
因此我们只要能得到A, B, C三个文件中的任何两个,就能用diff和patch这对工具生成另外一个文件。

这就是diff和patch的妙处。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两个工具的用法:

1. diff的用法

diff后面可以接两个文件名或两个目录名。 如果是一个目录名加一个文件名,那么只作用在那么个目录下的同名文件。

如果是两个目录的话,作用于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不递归。如果我们希望递归执行,需要使用-r参数。

命令diff A B > C ,一般A是原始文件,B是修改后的文件,C称为A的补丁文件。
不加任何参数生成的diff文件格式是一种简单的格式,这种格式只标出了不一样的行数和内容。我们需要一种更详细的格式,可以标识出不同之处的上下文环境,这样更有利于提高patch命令的识别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用-c开关。


2. patch的用法

patch用于根据原文件和补丁文件生成目标文件。还是拿上个例子来说

patch A C 就能得到B, 这一步叫做对A打上了B的名字为C的补丁。

之一步之后,你的文件A就变成了文件B。如果你打完补丁之后想恢复到A怎么办呢?

patch -R B C 就可以重新还原到A了。

所以不用担心会失去A的问题。

其实patch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是不用指定原文件的,因为补丁文件中都已经记载了原文件的路径和名称。patch足够聪明可以认出来。但是有时候会有点小 问题。比如一般对两个目录diff的时候可能已经包含了原目录的名字,但是我们打补丁的时候会进入到目录中再使用patch,着个时候就需要你告诉 patch命令怎么处理补丁文件中的路径。可以利用-pn开关,告诉patch命令忽略的路径分隔符的个数。举例如下:

A文件在 DIR_A下,修改后的B文件在DIR_B下,一般DIR_A和DIR_B在同一级目录。我们为了对整个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一次性diff,我们一般会到DIR_A和DIR_B的父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

diff -rc DIR_A DIR_B > C

这个时候补丁文件C中会记录了原始文件的路径为 DIR_A/A

现在另一个用户得到了A文件和C文件,其中A文件所在的目录也是DIR_A。 一般,他会比较喜欢在DIR_A目录下面进行patch操作,它会执行

patch < C

但是这个时候patch分析C文件中的记录,认为原始文件是./DIR_A/A,但实际上是./A,此时patch会找不到原始文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p1参数如下

patch -p1 < C

此时,patch会忽略掉第1个”/”之前的内容,认为原始文件是 ./A,这样就正确了。
  使用patch

  patch附带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其中罗列了很多选项,但是99%的时间只要两个选项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patch -p1 < [patchfile]

  patch -R < [patchfile] (used to undo a patch)

  -p1选项代表patchfile中      文件名左边目录的层数,顶层目录在不同的机器上有所不同。要使用这个选项,就要把你的patch放在要被打补丁的目录下,然后在这个目录中运行path -p1 < [patchfile]。




来自Linux内核patch的一个简短的引用可以这样实现:

  diff -u --recursive --new-file v2.1.118/linux/mm/swapfile.c linux/mm/swapfile. c--- v2.1.118/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1:37:45 1998 +++ linux/mm/swapfile.c Wed Aug 26 16:01:57 1998 @@ -489,7 +489,7 @@

  int swap_header_version;

  int lock_map_size = PAGE_SIZE;

  int nr_good_pages = 0; - char tmp_lock_map = 0; + unsigned long tmp_lock_map = 0;

  应用来自本段中使用-p1开关拷贝的patch可以有效地减短patch定位的路径;patch会查找当前目录下一个名为/mm的子目录,接着应该会在这儿发现swapfile.c文件,然后等待打补丁。在这个过程中,以破折号(“-”号,译者注)开始的行会被一个以加号(“+”号,译者注)开始的行代替。一个典型的patch会包含对多个文件的更新,每个部分中都由对两个版本的文件运行diff -u命令的输出结果组成。

  patch在操作时把自己的输出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但是这种输出通常都滚屏太快,来不及观看。原来准备patch的文件名为*.orig,新的patch文件会覆盖这个初始文件名。

  打补丁的问题

  使用不同版本的patch问题来源可能不同,所有的版本在网络上都是可用的。Larry Wall近年来已经不再做很多工作来更新patch了,这可能是由于他最后发行的一个版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最近几年以来,一直是GNU项目的 FSF程序员发行新版本的patch。他们首先修订有问题的patch,但是我最近一直使用没有问题的2.5版本(这是Debian2.0的发行版本号)。过去,我的2.1版本也一直运行的很好。当前的GNU patch的版本可以从GNU FTP站点上获取,然而大部分人都只使用他们Linux发行版中所提供的版本。

  让我们假定你已经对一个目录下的源程序文件进行了patch修补工作,但是patch并没有清晰地发挥作用。这可能会偶然发生,在打补丁的过程中会显示错误信息,其中带有行号,说明哪一个文件出现了问题。有时错误是很明显的,例如缺少了分号,这种错误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改正。另外一种可能是从 patch部分删除了产生问题的部分,但是这样根据所涉及到的文件的不同可能会正常工作,也可能不能正常工作了。

  另外一种常见的错位为:假设你有一个未使用tar打包的内核源程序文件,在/linux/arch/下浏览各个子目录时你会发现各种机器体系结构子目录,例如alpah、sparc等等。如果你和大多数Linux用户一样,使用的是Intel的处理器(或者是Intel系列),你可以决定删除这些目录,这些目录对于编译你特殊的内核并不需要,只是白白占用了磁盘空间。一段时间之后发行了一个新的内核patch,此时试图进行patch操作,当它发现不能找到自己打补丁需要的Alpha或者PPC文件,就会停顿下来。幸运的是patch在这些地方允许用户参与,它会询问"Skip this patch?"回答"y",patch就可以按照正确的路径继续执行。也许你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多次,因此允许自己不需要的目录保留在磁盘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给内核打补丁的技巧

  很多Linux用户使用patch都主要是给内核源程序打补丁,因此有一些技巧可以使用。可能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shell脚本给内核打补丁,这可以在内核源程序树中的/scripts子目录中找到。这种方便的、编写良好的脚本是由Nick Holloway在1995年编写的;两年以后,Adam Sulmicki增加了多种压缩格式的支持,包括*.bz、*.bz2、compress、gzip和无格式文本(也就是已经解压的patch)。这个脚本假定在你使用新版本的patch时,你的内核源程序是在/usr/src/linux目录中。这些缺省值可以通过这种格式的命令行开关覆盖:patch -kernel [sourcedir [patchdir] ]。如果任何一部分的patch失败,对内核打补丁的过程都会失败,但是如果patch清晰地起作用,它就会调用find,这会删除所有的patch留下的*.orig文件。

  如果你准备查看命令的输出,或者可能你希望保留*.orig文件直到你确定打过补丁的源程序编译已经通过,按照我的经验,直接运行patch(正如前面介绍的一样,patch位于内核源程序的最高目录)是很可靠的。为了避免对patch进行解压,在使用之前,可以使用这样一个技巧:

  gzip -cd patchXX.gz | patch -p1

  或者

  bzip2 -dc patchXX.bz2 | patch -p1

  在使用patch之后,可以使用find程序来检测被拒绝的文件:

  find . -name *.rej

  第一次使用这个命令,语法可能有些不清楚。点号(“.”)说明find应该查找当前目录并递规查找当前目录之下的所有子目录。记住,点号前后都应该有一个空格。通配符"*"号前面的反斜线把星号转义出来,以免shell会搞混,星号是有其它意义的。如果find找到了任何的*.rej文件,它就会把文件名打印到屏幕上。如果没有任何输出find就退出了,那么就差不多能确定patch正确发挥作用了。

  find的另外一个工作是删除*.orig文件:

  find . -name *.orig -print0 | xargs -0r rm -f

  这个命令敲起来相当麻烦,可以使用一个新的shell别名来代替这个命令。在你的~/.bashrc文件中类似这样的一行:

  alias findorig find . -name *.orig -print0 | xargs -0r rm -f

  可以允许你只输入findorig就可以调用前面的命令。如果别名命令的定义中包含空格,那么就必须使用单引号。为了不用先退出再重新登陆就可以使用一个新的别名,可以在命令行中敲如~/.bashrc 。
 
 

最后有以下几点注意:

1. 一次打多个patch的话,一般这些patch有先后顺序,得按次序打才行。
2. 在patch之前不要对原文件进行任何修改
3. 如果patch中记录的原始文件和你得到的原始文件版本不匹配(很容易出现),那么你可以尝试使用patch, 如果幸运的话,可以成功。大部分情况下,会有不匹配的情况,此时patch会生成rej文件,记录失败的地方,你可以手工修改。
 
阅读(216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