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要介绍dd的参数,后边通过几个实例介绍dd的应用,参考了其他网友的资料,在此一并感谢。
dd 是 Linux/UNIX 下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命令,作用是用指定大小的块拷贝一个文件,并在拷贝的同时进行指定的转换。
1. 命令简介
dd 的主要选项:
指定数字的地方若以下列字符结尾乘以相应的数字:
b=512, c=1, k=1024, w=2, xm=number m
if=file
输入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入。
of=file
输出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出。
ibs=bytes
一次读入 bytes 个字节(即一个块大小为 bytes 个字节)。
obs=bytes
一次写 bytes 个字节(即一个块大小为 bytes 个字节)。
bs=bytes
同时设置读写块的大小为 bytes ,可代替 ibs 和 obs 。
cbs=bytes
一次转换 bytes 个字节,即转换缓冲区大小。
skip=blocks
从输入文件开头跳过 blocks 个块后再开始复制。
seek=blocks
从输出文件开头跳过 blocks 个块后再开始复制。(通常只有当输出文件是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
count=blocks
仅拷贝 blocks 个块,块大小等于 ibs 指定的字节数。
conv=conversion[,conversion...]
用指定的参数转换文件。
转换参数:
ascii 转换 EBCDIC 为 ASCII。
ebcdic 转换 ASCII 为 EBCDIC。
ibm 转换 ASCII 为 alternate EBCDIC.
block 把每一行转换为长度为 cbs 的记录,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unblock 使每一行的长度都为 cbs ,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lcase 把大写字符转换为小写字符。
ucase 把小写字符转换为大写字符。
swab 交换输入的每对字节。
noerror 出错时不停止。
notrunc 不截短输出文件。
sync 把每个输入块填充到ibs个字节,不足部分用空(NUL)字符补齐。
2.实例分析
2.1.数据备份与恢复
2.1.1整盘数据备份与恢复
备份:
dd if=/dev/hdx of=/dev/hdy
将本地的/dev/hdx整盘备份到/dev/hdy
dd if=/dev/hdx of=/path/to/image
将/dev/hdx全盘数据备份到指定路径的image文件
dd if=/dev/hdx | gzip >/path/to/image.gz
备份/dev/hdx全盘数据,并利用gzip工具进行压缩,保存到指定路径
恢复:
dd if=/path/to/image of=/dev/hdx
将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
gzip -dc /path/to/image.gz | dd of=/dev/hdx
将压缩的备份文件恢复到指定盘
2.1.2.利用netcat远程备份
dd if=/dev/hda bs=16065b | netcat < targethost-IP > 1234
在源主机上执行此命令备份/dev/hda
netcat -l -p 1234 | dd of=/dev/hdc bs=16065b
在目的主机上执行此命令来接收数据并写入/dev/hdc
netcat -l -p 1234 | bzip2 > partition.img
netcat -l -p 1234 | gzip > partition.img
以上两条指令是目的主机指令的变化分别采用bzip2 gzip对数据进行压缩,并将备份文件保存在当前目录。
2.1.3.备份MBR
备份:
dd if=/dev/hdx of=/path/to/image count=1 bs=512
备份磁盘开始的512Byte大小的MBR信息到指定文件
恢复:
dd if=/path/to/image of=/dev/hdx
将备份的MBR信息写到磁盘开始部分
2.1.4.备份软盘
dd if=/dev/fd0 of=disk.img count=1 bs=1440k
将软驱数据备份到当前目录的disk.img文件
2.1.5.拷贝内存资料到硬盘
dd if=/dev/mem of=/root/mem.bin bs=1024
将内存里的数据拷贝到root目录下的mem.bin文件
2.1.6.从光盘拷贝iso镜像
dd if=/dev/cdrom of=/root/cd.iso
拷贝光盘数据到root文件夹下,并保存为cd.iso文件
2.2.增加Swap分区文件大小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262144
创建一个足够大的文件(此处为256M)
mkswap /swapfile
把这个文件变成swap文件
swapon /swapfile
启用这个swap文件
/swapfile swap swap defaults 0 0
在每次开机的时候自动加载swap文件, 需要在 /etc/fstab 文件中增加一行
2.3.销毁磁盘数据
dd if=/dev/urandom of=/dev/hda1
利用随机的数据填充硬盘,在某些必要的场合可以用来销毁数据。执行此操作以后,/dev/hda1将无法挂载,创建和拷贝操作无法执行。
2.4磁盘管理
2.4.1.得到最恰当的block size
dd if=/dev/zero bs=1024 count=10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2048 count=50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4096 count=250000 of=/root/1Gb.file
dd if=/dev/zero bs=8192 count=125000 of=/root/1Gb.file
通过比较dd指令输出中所显示的命令执行时间,即可确定系统最佳的block size大小
2.4.2测试硬盘读写速度
dd if=/root/1Gb.file bs=64k | dd of=/dev/null
dd if=/dev/zero of=/root/1Gb.file bs=1024 count=1000000
通过上两个命令输出的执行时间,可以计算出测试硬盘的读/写速度
2.4.3.修复硬盘
dd if=/dev/sda of=/dev/sda
当硬盘较长时间(比如1,2年)放置不使用后,磁盘上会产生magnetic flux point。当磁头读到这些区域时会遇到困难,并可能导致I/O 错误。当这种情况影响到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时,可能导致硬盘报废。上边的命令有可能使这些数据起死回生。且这个过程是安全,高效的。
2.4.4 复制磁盘
1)确保原盘和目的盘几何特性相同
2)成为超级用户
3)在用主盘的系统中输入touch /reconfigure,有主盘的系统需要/reconfigure文件,以便在重新启动时发现复制盘
4)输入init 0关闭系统
5)将复制盘连接到系统并开机
6)在OK提示符下输入boot
7)输入dd if=/dev/dsk/device-name of=/dev/dsk/device-name bs=blocksize (输入文件if是主盘设备,输入文件of是复制盘设备)
8)输入fsck /dev/rdsk/device-name (检测新的文件系统)
9)输入mount /dev/rdsk/device-name /mnt 加载复制盘的root文件系统。
10)编辑复制盘上的/etc/vfstab文件,指向正确的设备名。
11)输入umount/mnt ,卸载复制盘的root文件系统。
12)输入init 0关闭系统。
13)输入boot diskN -s以单用户模式引导复制盘。
14)输入sys-uconfig恢复配置复制盘,在该盘配置恢复后系统关闭。
15)输入boot diskN 引导复制盘
16)提供相关的系统信息。(HOSTNAME TIMEZONE IP...)
17)系统完成,即作为超级用户登录验证系统信息。
例:
#dd if=/dev/dsk/c0t0d0s2 of=/dev/dsk/c0t1d0s2 bs=100k
#fsck /dev/rdsk/c0t1d0s2
#mount /dev/rdsk/c0t1d0s2 /mnt
#cd /mnt/etc
#vi /etc/vfstab
#cd /;umount /mnt
#init 0
OK boot disk2 -s
#sys-unconfig
OK boot disk2 -s
2.5 DD命令分割文件的实际例子:
为了将一台安装SCO UNIX 5.0.5主机上的TAR打包文件备份,需要将其通过网络传送到另外一台配有磁带机的UNIX主机上。两台主机通过TX530网卡相连,用FTP传送的时候,前几个文件分别在10M、20M字节大小,都能够顺利传送。但其中有一个文件压缩后体积已达98M之巨,传送了几次,要么只能传40M,要么只能传20M左右就导致网络崩溃,换画面PING对方主机,本应为零的速率延迟降为2400多毫秒,而且误码率极高,只有重新启动两台主机才能恢复网络通讯。
UNIX的SHELL功能强大,非WINDOWS可比,从上面使用的TAR、FTP已可管窥。同样,UNIX已经提供了文件切割功能,不需要费力气去寻找第三方的文件切割程序。能完成这个功能的UNIX命令就是DD。
要切割的大文件为DGJD,共98336321字节,则:
dd if=dgjd of=zz1 bs=1 count=20000000
dd if=dgjd of=zz2 bs=1 count=20000000 skip=20000000
dd if=dgjd of=zz3 bs=1 count=20000000 skip=40000000
dd if=dgjd of=zz4 bs=1 count=20000000 skip=60000000
dd if=dgjd of=zz5 bs=1 count=18336321 skip=80000000
其中IF(INPUT FILENAME)是要切割的大文件名,OF(OUTPUT FILENAME)是切割后的子文件名,BS是指明以多少字节作为一个切割记录单位,COUNT是要切割的单位记录数,SKIP是说明切割时的起点,单位同样以BS设定值为准。通过上述五条指令就将 DGJD大文件切割成为4个2千万字节、1个18336321字节的子文件。要注意的是SKIP的值不能错。 由此
也不难看出,DD切割是“非损耗”式的切割,并且支持从任意位置开始的任意大小的切割。
要将生成的ZZ1、ZZ2、ZZ3、ZZ4四个子文件组装为XDGJD,则:
dd if=zz1 of=xdgjd bs=1 count=20000000
dd if=zz2 of=xdgjd bs=1 count=20000000 seek=20000000
dd if=zz3 of=xdgjd bs=1 count=20000000 seek=40000000
dd if=zz4 of=xdgjd bs=1 count=20000000 seek=60000000
dd if=zz5 of=xdgjd bs=1 count=18336321 seek=80000000
其中SKIP参数改为SEEK参数,指明组装的新大文件XDGJD每次的开始位置是从文件头开始多少字节。如果缺省,则组装从文件头开始,显然这不是我们每次都希望的,所以需用SEEK参数明确指出开始位置。通过以上5个指令,即可将5个子文件重新组装为一个大文件。将切割后生成的子文件重新用FTP传送,结果有的能够顺利传送, 有的仍然导致网络瘫痪,不怕,继续切割,切成每个一千万字节,再传,OK!成功传送!
测试表明,每次传送的文件最好小于12M字节,否则可能导致网络故障。另外,DD这个命令最初是为了进行编码转换而设计的,用于在大型机中将EBCDIC 字符代码转换为ASCII代码,但此功能已不常用,现在DD成了文件系统备份的工具,以及做一些类似文件切割的“另类业务”,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对于用户来说,重要的是软件能否完成自己需要的功能,它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并不重要,“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实用为本,软件的生命力就在于实用。
阅读(826) | 评论(1)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