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351774
  • 博文数量: 73
  • 博客积分: 4096
  • 博客等级: 上校
  • 技术积分: 110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11-21 14:5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09年(3)

2008年(70)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9-22 14:49:59

转载自---极视论坛。
论述精辟,让人佩服。---zhj

楚汉相争的根本实质仍旧是两种治军用人制度的较量。汉承秦制,刘邦集团实际上是秦国军制的继承者,而项羽集团则是以楚国为代表的其他诸侯国军制的继承者。 就身份而言,刘邦最主要的大管家萧何做了几十年秦国县丞,属于基干公务员,是对秦国基层政治制度最熟悉的人。刘邦攻入咸阳后,萧何又独具慧眼,一不贪恋金 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带兵赶往秦丞相御史府,抢先夺取和保存了秦国中央政府大量的文档资料,从而几乎完全掌握了详细记载秦国中央政府各种法 令、制度的档案资源。此后按图索骥,恢复秦式统治秩序易如反掌。项羽则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裔,正儿八经的楚国豪门勋贵,世家大族,必然从小受最典型的楚式 统治秩序的熏陶,是当然的楚制继承者。
  
  因此,楚汉相争实际上是秦楚军制相争的重演,结果再次证明了秦国军制的合理性和强大生命力。秦二世的灭亡,并非秦制有什么问题,而恰恰是昏庸的秦二世胡作非为,指鹿为马,逆制度而行的后果。
  秦制相对于楚制,最大优势归根结底就是一点,那就是张良对刘邦点明了的:“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也就是说,那些组成政权最中坚的力量,那些历尽艰辛、不辞劳苦跟随帝王打天下的人,他们图个什么呢?根本的来说,大部分人图的绝对不是什么正义真理、什么 伟大革命理想、什么为人民服务,更不可能在乎什么项羽恭敬有礼,刘邦轻慢辱士。这些拼死拼活打天下的人为的只是“咫尺之地”,是获得封地,是封妻荫子过上 好日子,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份可代代相传,牢牢守固的基业。这就是荀子提出的“本赏”问题,只有秦制、刘邦才能解决“本赏”问题,楚制、项羽解决不了。就 是这个根本的差别,决定了楚亡秦胜的根本历史走向,也决定了项败刘胜的大势所趋,如果历史允许一再反复重演,秦制仍将一再一再的击败楚制,取得最后胜利。
   从根本上说,楚制是维护大贵族大官僚集团利益的,秦制则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有利于下层人才崭露头角。楚制并不是不能吸引人才,而是吸引的人才与秦 制有层次上的不同,楚制吸引的是中上层次的人才,这些人的优点是,大多家境富贵,受到良好教育,人脉广泛,根基牢固,缺点是远离社会现实,不知民间疾苦, 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且贪生怕死,缺乏放手大干的勇气;秦制吸引的是中下层次的人才,这些人的缺点是,大多家境贫寒,受教育程度有限,粗鄙少文,没什么 根基人脉,优点却正是饱偿人间冷暖,深知世态炎凉,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且一个个都是亡命之徒,敢打敢拼。
  并不是说贵族世家就不出人才,如项羽、张良之辈就是不可多得的顶尖人才,但是毕竟如这样的人才太少,而且,一个最最致命的缺点是性价比很低。由于出生 高贵,生活富裕,这些人眼光很高,索要的报酬就高,项羽分王,才分了十八个王就把天下的地都分完了,这些受封者还个个都不满意。想想也有道理,本来人家是 齐国王室子孙,按道理整个齐国的地都是他的,项羽却把齐国一分为三,最多也就得到原齐国三分之一的地盘,你说人家能满意吗?可反过来说,在项羽看来你又有 什么功劳呢?巨鹿之战是项羽“破釜沉舟”一手打下来的,你们这些诸侯不过是在旁边“作壁上观”,等到局面明朗了才派兵出来一起打落水狗,这功劳有限的很 吧,要不是看在你是齐国王室后裔的份上,能给你三分之一个齐国?
  反观刘邦集团,得天下后,包括韩信、彭越、英布在内只立了七个异姓王,在七年时间里又被灭掉了六个,只剩下长沙王吴芮,其封内仅二万五千户。王以下封 候的,首功萧何,封了酂侯,食邑八千户,其他樊哙、灌婴、夏侯婴、周勃等功勋卓著的大将也不过封了万户而已。万户什么概念,无非一个中等城邑大小而已,齐 国首都临淄人口就不下十万户,照这么封法,一个齐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封分多少个大将?相比而言,萧何、周勃之辈在刘邦集团建立的是何等功勋,萧何就不 用说了,刘邦的总管家,说刘邦得天下有他一半的功劳也不过份。单以周勃为例,楚汉战争中,周勃是诸将中功劳最大的,共拿下二十二个县,在燕王臧荼反叛过程 中,周勃随高祖平叛中功劳最大,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赐给周勃列侯的爵位,分封剖符世世勿绝。亨有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的食邑,号称“绛侯”。
  汉初定,各诸侯王的反叛不绝,周勃成为汉初平乱的主将。
  在平定韩王信的叛乱中,周勃率军攻下霍人县、晋阳县和太原郡的六座城池。后击韩王信军于硰石,北追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有力的打击了韩王信的主力部队,并因阻击韩王信的匈奴骑兵有功被升为太尉。
  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周勃率军讨伐叛将陈稀于代。斩陈稀将军乘马降,沃捉陈稀部将宋最和雁门郡守圂、云中郡守边、丞相箕肆和将军勋。平定了雁 门郡的十七个县和云中郡的十二个县。歼灭陈稀军队,斩杀陈稀,俘虏了他的丞相积纵、将军陈武、都尉高肆。平定了代郡的九个县。
  高祖十二年(前194年),燕王卢绾反。周勃以相国的身份取代樊哙统率部队攻蓟。活捉卢绾大将抵、丞相偃、郡守陉、太、尉弱和御史大夫施。屠灭浑都, 共平定七十九个县。周勃跟随高祖平乱中~共计俘虏相国一人,丞相两人,将军与二千石官吏各三人,还单独打垮两支部队,攻下三座城池,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 县,活捉丞相、大将各一人。
  文帝即位后,赏赐有功之臣,以周勃担任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食邑增加到一万户。
  看看,就这么一个战绩赫赫的大将,光楚汉战争至少拿下了二十二个县,最后的封邑才不过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的食邑,其他二十一个县哪去了?还不是归了刘 家。还乐的周勃跟个什么似的,世世代代对刘汉王朝感恩戴德、拼死效忠,刘邦临死都交代一句“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种人才,性价比真是高的离谱吧!这些平 民出身的人才,正是因为过惯了苦日子,才格外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对他们来说,封万户候那就是顶了天的大好事了,心态就好比我们节衣缩食过日子的小老 百姓猛然赚了一百万元的感觉一样,心满意足了。不像某些豪门大亨,过惯了奢侈的生活,一百万在他们眼里压根就不算钱。
  后世国共相争,跟楚汉相争其实是一个道理,蒋介石手下都是些军阀、地主、资本家,如阎锡山就是雷打不动的山西王,你说他为国民政府做过什么贡献呢?替 蒋介石打过什么仗,立过什么功呢?压根可以说是寸功未立,倒是添的乱子不少,早年还联合冯玉祥跟蒋介石打过中原大战呢。就这么个对国府没有任何贡献的人, 却牢牢把持着整个山西的政治、军事、财政资源,要钱有钱要枪有枪,日子过得舒服的很。想让他着力办事,给他什么好处他才肯办呢?难道还把个陕西也送给他? 反观共军,革命十分艰苦,人员大多是泥腿子出身(当然也掺杂不少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级人才,如留学法国的周邓,不少黄埔军校毕业生),大家见面往往聊起什么 “革命胜利后咋的咋的”,仔细一听都是些吃白米饭、啃猪蹄的小农意识要求,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那样为革命出生入死几乎丢了半条命的英雄,堂堂的 师长,解放后也无非就是住了个二层小洋楼,老婆孩子衣食无忧,他就心满意足,成天价摆弄他那倭瓜秧子去了。即便是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十元帅、十大将, 也没有一个裂土封王的,一个个都老老实实服从中央,无非生活条件较好,荣誉很高而已。这一比,人才的性价比相差何止百倍,养一个阎锡山的资源,足以养十个 粟裕、百个王近山,而一个阎锡山的作用甚至还不如一个王近山。玩电脑游戏的人,没人喜欢用造价奇高而作战效用低的兵种吧。
  依靠平民力量还是依靠贵族力量,吸引中上层人才还是吸引中下层人才,这才是秦楚制度的差别关键。当然,制度不要总是走极端,依靠平民力量,不等于与所 有贵族成为死敌,吸引中下层人才也不代表完全排斥上层人才,两种人才分别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如张良这种贵族人才就为刘邦所 用。后世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正是此道的集大成者,首先确立核心力量是工农群众,毫不动摇,以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取得中国人数最多力量最大的农民拥护,然 后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分化瓦解敌方阵营,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才是最高明的政治斗争策略。而中央领导核心,实际上是由政治精英组成的, 成员包括像周~恩来这样出身富贵家庭的优秀知识分子。
  一般来说,出身富贵,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级人才好比是狐狸,智谋优胜而胆气不足,而泥腿子人才好比是狼,思想高度有限,但个个是亡命之徒。俗话说文无第 一,武无第二,狐狸扎堆的地方,必然文人相轻,勾心斗角,结果是越吵越离心,大家的智谋都互相内耗抵消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所以说狐狸多智谋反而少。 狼扎堆的地方,则好勇斗狠,互相攀比军功,你杀敌八千,我就要力争杀敌一万,结果是越打杀敌越多,越打越顺手,所以说狼多就一定勇猛。国军的人才结构是高 级人才多,泥腿子人才少,共军的人才结构是高级人才少,泥腿子人才多。国军就好比一大群狐狸中夹杂几只狼,共军就好比一大群狼中夹杂几只狐狸。这样一来, 国军的狐狸们内耗不已,对外却显不出智谋,更无狼的勇猛,无智无勇。共军的狐狸则甚少掣肘,放胆大干,又兼有狼的勇猛,智勇双全。如此两支队伍争夺天下, 结果还有什么悬念吗?
齐国的贸易发达,文化繁荣,政命宽和,对民风有很大影响;“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注:《史记.货殖列传》]。但另一方面,安 逸、富裕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病,如奢侈浮华、好财惜命,缺乏拼搏作战的勇气,“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注:《史记.货殖列传》]。“齐号为怯”[注:《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名将吴起曾议论道:“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干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注:《吴子.料 敌》]。《 荀子.议兵》亦曰:“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 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就是说齐国的人虽然“隆技击”,但是“怯于众斗,勇于持刺”,其军队剿盗贼击弱敌还可以,遇上强大的敌人就会做鸟兽散。“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 赏矣”,斩敌首只给赏金,不赏赐爵位、土地等“本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立功人员只发纯奖金,不赏股份、期权。这样的军队虽然单兵素质不错,却会反复无 常,有奶便是娘,接近于纯粹的雇佣兵,没钱就使不动,甚至只要迫之以威,诱之以利,令他们投降替敌国卖命都不算难事(想想吧,南宋、南明涌现了多少汉奸 军)。这种军队看起来刚强,其实虚弱,是亡国之兵。这种军队可以指望他们打优势的战争,却不能指望他们打劣势的战争,如果他们守卫的城池被敌军重重包围, 那么别指望他们有上甘岭精神坚守,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投降保命。燕国名将乐毅挟济水大胜之威,不顾剧辛浅近掠夺的建议,敢于深入齐国腹地,迅速夺占齐国七 十多个城池,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看穿了齐国纸老虎的本质。对于顽抗的莒城、即墨停止猛攻,改为长围亦是同样道理,如果不出意外,迟早齐军肾上腺激素会 稀释,斗志瓦解,或散或降,而在缺乏强力攻城武器的战国时代,攻打坚固的城池实在是下策(莒城、即墨都是齐国五都之一,城防坚固,士卒精练)。而田单为了 稳定军心,弄出个神人军师,又骗骑劫挖齐人祖坟,割俘虏鼻子,搞这么多小动作,不是没有苦衷的,不这样激发齐军斗志,恐怕连骑劫这种低能儿也会有机会等到 齐军投降或瓦解的一天。
    
  秦国的军制则比齐国先进一些,斩首级是跟爵位挂钩,有爵位可以获得相应的田地、奴仆赏赐,爵位还可以用来赎罪,还有其他不少用途。总之,跟齐国不同的 是,秦国给的是“本赏”,尽可能把将士们的切身损益跟国家命运绑在一起。国家不但节省大笔赏金开支,反而还要从战争中获利。赏田地可以是未开垦的荒地,甚 至是刚刚夺来的敌国土地,赏奴仆可以是掳掠来的敌国军民,你得了荒地自己去组织奴隶开垦,自然又为国家增产了粮食,国家还得抽税;你得了敌国土地,哪天敌 国想打回来收复失地,岂不是夺你的饭碗,不用国家号召,你自己都得去跟敌人拼命;用爵位赎罪更可以保留不少有用之身,让他们有机会将功赎罪,试想,武松杀 了西门庆、潘金莲犯下死罪,假如官府抓来一刀斩了,公正是公正,岂不是可惜了一条响当当的好汉?让武松有机会用战功赎罪,公正并未受损,武松也可堂堂正正 的活下去,国家则收获一堆敌军首级,国库又没有多支出过一文钱。岂不是皆大欢喜?
  
  汉承秦制,继秦之后的汉帝国之所以威震天下,就是因为延续了秦朝的军制。与后世的宋、明截然不同的是,宋、明是开国时军事力量最强,越到后来越弱,汉 朝却反之,开国时最弱,越到后来越强。高祖、吕后被匈奴欺负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文帝、景帝巩固了边防,积累了国力;武帝时就开始猛烈反击,仗越打越大,却 也越打越主动,逐渐从边境争夺打到浅侵匈奴,从浅侵打到深入,从深入打到深入大漠几千里追杀;昭帝、宣帝时,终于把匈奴打得穷途末路,匈奴单于的脑袋都被 汉将陈汤从万里之外摘回来送到长安去了;再后来,大家都知道,匈奴残部在东方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远遁欧洲,在那边引发了一连串巨型风暴。汉帝国不但降服了 匈奴,还把西域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这种现象是不能用皇帝的才能差别来解释的。从个人气质来看,赵匡义的子孙固然文弱,刘邦的子孙却也未见得是什么赳赳武 夫。关键在于制度,数数汉朝因军功封了多少候吧,而这些人的成功岂不激励起其他臣民大丈夫争雄的豪迈气概?这样的国家何愁找不到张骞、班超之辈智勇超群之 才。某种程度上,历代汉朝皇帝英武自信的气质其实是被臣民的血性所感染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打造出什么样的民风,有什么样的民风就孕育出什么样的臣民,有 什么样的臣民也就熏陶出什么样的皇帝。终汉一朝,军队是越打越强,征服的地方是越来越多,匈奴内附,羌人归降,南越受封,西域称臣。直到最后,汉朝也是亡 于内乱,而非外患,倒是两汉末期的内乱时节,各方蛮族都眼看着汉帝国诸侯如曹操、马腾、袁绍、公孙赞之辈走马灯似的互相攻杀,却徘徊在华夏边境之外不敢轻 举妄动,实在是令人感叹,汉帝国竟积威如此啊!反观宋、明,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生产力水平高、贸易发达、社会富裕的朝代,政府却是越到后来越财政拮据,养 不起兵,打不起仗了,越打越被动,越打越屈辱。


阅读(1428)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贫穷

下一篇:比尔.盖茨名言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