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玉
----------------
[初中未毕业的日企翻译]
她是我一个朋友的妹妹,五年前,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来广州打工。起初只是广东佛山某家电子厂流水线上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月薪不足千元,但她坚持了下来,直到攒够学一门外语的费用。
她打工的是一家日资企业,经常见到日方的工作人员进驻工厂。有一次,大陆市场的翻译不在,日方负责人因为无法准时传达一份总部的通知而紧张不已。
她的梦想突然有了方向,回到湖南,进入一所中专学校,专攻日语。
一年多以后,她用日语给原来公司的中方老总写了自荐信。她明确的目的性和准确的日语表达,让中方老总欣喜异常,马上给她打了电话,邀请她重新回到公司。
后来,她成了这家公司有史以来唯一从打工妹成长起来的专业翻译,月薪8000元。她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何明月。
[小学毕业生创手工编织神话]
她是我的同学,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进学堂。她喜欢编织各种各样的毛衣、围巾、手套、帽子等。因为善良,她经常成为别人请求帮忙的对象,最多的时候,一个冬季,为全村30多个老太太织过帽子。
和同村女孩子不同的是,她把有限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中。别人设计分片、长短、大小时凭感觉,她凭数字。该10针就10针,该5针就5针,不多不少。18岁时,她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编织能手。
后来,手工编织风兴盛,不断有人慕名找她。80块钱一斤的羊毛线,对方愿意付她200块手工费,理由很简单,“她的活儿好,穿着比店里卖的羊毛衫舒服”。她的“订单”接不完,就组织了几个赋闲在家的小姑娘成立了一个手工坊。她对每一种毛线进行分析,有的下摆要400针,有的只要200针,有的袖洞要大很多,有的要小很多。每件毛衣都是她精心计算的数学题。
两年后,她带着六个村里的姑娘来到城市,更多人通过别人身上穿戴的衣物找到了她。一个不懂英文、不懂网络、说话带着浓重乡音的女孩子,创造了手工编织的神话--她叫刘慧娟,现在江苏徐州,有自己的洋房和小车。[月入过万的品牌质量总监]
他是我姐夫,因一分之差,与大学绝缘。跟着高中一帮同学南下深圳,进入一家服装公司打工。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接线,都要千方百计地做到不露痕迹。因为认真,他的收入一直是组里面最低的,当然,他的产品返工率也是最低的!
他的严格自律很快引起了车间主任的注意,在后来的组建中,他因为产品零返工而成为同批进厂员工中的第一个组长。
他一干五年,直升到车间主任的职位,很多客户都说,他负责质量的单子可以免检。他在服装加工行业逐渐有了名气,没有人知道,他从未学过一天服装,从未参加过一天的专业培训。
2002年,他受邀去了上海,进入一家国际大品牌服装公司从事质检工作。因为是空降兵,很多人用质疑的眼光看他。但几年过去后,他成了那家大公司的品牌质量总监,公司给配了小车,薪水已达两万。前不久见到他,他说:“和别人的追求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获得成功。”
[从小田伙计到田会长]
他是我的邻居,34岁。14岁时从湛江来到广州,跟一帮老乡干水磨工,是最小的伙计。期间的酸楚他不曾提起,只说那段岁月让他开始思考人生。
17岁参军。30岁的时候,他再次来到了广州,选择创业。
当时的电视购物市场还是一片混乱,国内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组织和发展平台,凭着粗浅的认识,他认准这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他决定创办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令行业的人士交流,可以促进行业的发展。
据他了解,当时很多企业对电视购物一无所知,韩国乐扣所创造的销售神话无疑令国人振奋,但如何去做,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题。他南下北上跑遍了当时国内电视购物市场做得最好的13家公司,大胆提出了成立广州电视购物博览会的想法,并呈上了详细的发展方案。因为珠三角特殊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他很快获得了这些知名企业的支持。
如今,一年两届的电视购物博览会已经成了行业内不可或缺的盛会。他,是被千人簇拥的田会长。
*/*/*/*/*/*/*/*/*/
摘自《智慧与成功》
阅读(57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