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业界
2013-03-01 15:21:22
有许多IT图书创作同行和读者形容我为“IT图书作者中的常青树”,甚至形容我为“中国网络图书第一人”,这肯定包含了许多夸奖和对我信任的成份,谢谢这些朋友的信任与支持!但就我个人十多年所创作的几十部图书来说,绝大部分图书还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获得了许多各级荣誉。我的许多图书在上市时都能给业界带来一些小小的震撼,销售形势可以一直保持在同类图书中有前列,成为当时网络类图书的一个个杰出代表。如早期的如《网管员必读》系列第一/第二版、《网络工程师必读》系列等,近期的如《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一/第二版、《路由器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Cisco篇和H3C篇、《Cisco/H3C交换机高级配置与管理技术手册》、《金牌网管师》系列、《高薪网管之路》等,以及刚刚上市的《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在国内来说,目前的IT图书我想起码有80%是属于比较粗糙,是没有经过很好打磨的。一方面受作者本身技术水平制约,但更多是受作者本身对读者的真实需求不了解,对图书质量如何把握不了解造成的。借此机会,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一些图书创作经验就图书编写的策划、创作和统稿这三个最主要的阶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与广大同行和读者朋友交流,不对之处希望多多交流。
一、图书策划阶段的注意方面
图书策划的重要性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但是要真正策划好一本图书,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更需要有图书策划经验,对目标读者的真实需求的把握,以及对已出版上市的同类主要图书的优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抓住目标读者的心,才可以做到知已知彼,才可能策划出一部具有特色的图书。
对于一个优秀的图书作者来说,须时也一名优秀的图书策划师,只有这两者完美结合,才可能更好地策划你自己的每一本书。而目前出版社的策划编辑的工作通常是属于综合型的,负责多个方面的图书编辑工作,自然就存在有些方面策划能力不足的问题。我通常认为最好的图书策划师就是作者自己,因为作者自己比编辑更了解自己所要编写的图书,也往往更了解对应技术领域和读者的需求,当然这要求作者本身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我的书基本上都是自己策划的。图书策划阶段的终极目标主要就是这四个方面:精确读者定位、把握读者需求,设计图书特色、创造图书优势。在进行图书策划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l 多一些策划,少一些参考
许多作者在策划图书时为了简单,首先想到的是参考同类图书的目录,或者直接复制人家的目录,笔者认为这样很不好。反而应该是先依据自己对相应领域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对目标读者需求的把握,结合自己的策划经验独立策划,然后再与一些同类经典图书目录进行对比,进行优势合并,而对于一些遗漏或者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这样策划出来的图书大纲或目录才是最符合你的需求,才可以是最大限度地符合你的目标读者需求。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策划能力。
l 多一些特色,少一些雷同
这一点其实与上一点差不多,强调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包括多个方面,如书名设计、封面设计、图书风格设计、图书内容组织和选择等等。单就内容来说,不同类型的书,不同目标读者的图书所需的特色都可能各不相同同。如你的书是想让读者全面学习相应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作为读者的自学教材,则你的书应该是比较系统、全面的,当然一定的专业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你的书是想教读者实战,则你的书应该强调实战性,当然这个实战性一定要有相应的专业度,而不是肤浅的操作步骤介绍,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经验分享;如你的书是想作为教材,则你的书必须在各方面比较严谨,不要有太多的口语,术语和技术原理的解释必须精简、专业且很到位,否则可能误导了一大批学生,这就比较严重了。
如果你仅是直接复制别人同类图书的大纲或目录,一则在目录上你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再则你或许有些地方你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内容,甚至你对某些内容根本没掌握,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不可能深入,更谈不上专业了。
l 多一些宏观,少一些死抠
这点很重要!许多作者在策划图书时总想一步到位,希望策划好了后直接按照策划目录来写,一尘不变。结果总在一些目录细节上苦思冥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非常不明智,也非常不合理的。任何一本书,即使作者在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好,都无法直接在写作之前把全部内容放进大脑,所以不可能通过策划就可以确定整部图书的内容。
与我合作过的出版社都知道,我是一般不提交策划大纲、目录和样章的,因为我知道这个大纲、目录和样章与我最后完稿的目录和样章会相差甚远,如果当时提交了,反而可能会给出版社错误的信息。所以,与我合作过的出版社编辑老师都非常信任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些老师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一般是从不要先提交大纲、目录和样章的,直接签合同,到了最后直接一次**稿,而且说句实话我这样做基本上没有失败过,因为我对我的每一本图书都非常重视,都视它们为自己的一个个孩子。我不仅要对出版社负责,更要对一直信任和支持我的读者负责,还要对我自己辛苦积累下来的荣誉和形象负责。我追求的是更多读者的认可与肯定,追求的是重印次数,而不是首印那几千册。我们是在为读者的信任而战,为自己的荣誉而战!有了这个责任心,相信大多数编辑老师都会明白,都会相信你的。
二、图书创作阶段的注意方面
正式的图书创作阶段可以说是一切图书质量的最基本保障,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图书的内容及风格就要全部体现了。如果说策划阶段不必太注意细节的话,那图书创作和后面的统稿阶段就必须注重细节了。套用一句名言,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般来说,图书创作阶段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体现图书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不仅要让读者看到你这一本图书内容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能让读者体会到你在整个知识体系方面的专业性。在图书创作方面,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l 多一个思考,少一些随意
我首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许多作者说到要写书,马上拿起笔,打开电脑就开始写,或者四处网上搜索。这样写出来的书很难保证它的内容上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更不可能保证有自己的特色。
我建议大家在写每一章之前先好好地思考一下,这章该写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先后次序如何组织,哪些内容应该写得深入一些,这部分内容我们还有哪些方面不是很懂,……。只有这样,才会在写每一章时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心中有数,才可能写出一篇篇非常系统、全面、且具有相当专业性的好文章。就像笔者刚刚上市的《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这部图书,尽管我以前也写多本类似的图书,但我仍花了一年多专职时间来写这本书,其中许多时间就是花在策划和各方面的思考上。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也正因如此,这本书自上市一来就得到了许许多多读者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
l 多一些深入,少一些带过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上的资源已非常多,读者买书的目的就是想学习一些网上不能轻易搜索到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你的图书内容必须有相当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现在许多刚学写作的作者在写书时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自己比较精通的方面写的比较细,而对于那些自己不是很懂的方面经常是一笔带过。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读者,你看到这些内容时会怎么想?图书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带给读者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有那么多一笔带过,还需要读者查找其它资料或者在网上搜索,读者能喜欢吗?
当然,我们每个作者都不可能是全才,写任何一本书时都可能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自己以前并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怎么办?只有自己先补充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一些实战性的技能必须自己先通过实验来验证、加深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部分内容细化。而不要怕麻烦,更不要为了赶时间都一笔带过。
其实我们作者在写任何一本书的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自我学习过程,通过图书的编写,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应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提高。而且,对于一个负责的作者来说,这种提高方式是任何其它学习方式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l 多一些细节,少一些框框
这一点与上一点也差不多,就是一些作者喜欢用一些条条框框来写,一个知识点就是几句概念性的话(其实我见过许多翻译的国外图书也是这样的)。这些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像百度的“百科”一样,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有什么用,除非你以前对这些方面真的是一无所知,相信购买你的图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不属于这一类,因为现在早已是互联网时代,这些条条框框在网上可以随便地搜索得到。
一本书的专业性与否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那些细节,而不是那些随处可见的条条框框。我们作为作者就有义务对这些条条框框进行细化,把知识点写深、写透,如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如深入介绍对应技术的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如对应配置方法和思路,不这样配置可能带来的后果等,让读者基本上可以不用借助其它资料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它们。这才是读者最需要的,也更能体现图书和作者自身的专业性,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样当你下次有新书出版时,这些读者才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你。
l 多一些连贯,少一些跳跃
这一点是许多作者很少留意的,随意地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结果整章,甚至整部图书内容杂乱无章,无序可言,读者更是看得云里雾里。
无论是一章内容,还是整本书的内容,在内容和安排上一定得遵循渐进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而且整章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尽量不要有跳跃感,更不要前后颠倒。不要先介绍某些功能的功能的配置方法,然后再来介绍所对应的基础知识,后面出现的知识点尽可能要在此之前的章节中已有相应的介绍,这样读者就不会有陌生感,否则读者又得查找其它资料了,一定会反感。
不仅如此,就整章、整部图书内容来说也要循序渐进,先把的一些最基础的内容放在前面介绍,让读者在阅读后面较为复杂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基础和心理准备,不要像青蛙一样跳着走。如你刚介绍完数制的类型,接下来就来介绍机器数的编码,而在介绍编码中又会涉及到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二进制数的运算,字长、真值等之类的知识点,结果在介绍编码时就直接提及到这些知识点,又不作深入的介绍,读者自然就看不明白了。
l 多一些类比,少一些术语
对于一些初级作者最常采用的是就是术语化解释,结果解释来解释去,读者看不明白,因为在这些解释中又嵌套了许多其它术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术语、技术原理最好的方法就是与现初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例进行类比,这样读者更容易接受。
当然我也不喜欢当前的一些纯“大话”方式(仅属个人见解),整部书就像写小说一样,先介绍了一大篇故事背景,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点放在这些故障情节中。这样做,虽然表面上可能会更好理解一些,但是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会觉得是在看小说,能记得的真正技术东西并不多,而且往往一个小的知识点,却花了一大段,甚至几页纸来进行“大话”,真正有用的东西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浪费了资料,浪费了读者书钱。我的原则是能简则简,不是所有知识点都必须大话,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大话,更不需要整部图书都来“大话”。
l 多一些条理,少一些累牍
这方面,一些翻译国外的书经常见到,笔者认为同非常不好。这可能与国内、外的语言习惯不同有关。那就是一个小节几页纸都不分小点,就是一大段一大段的介绍,见不到重点,也见不到主次。这样一来读者,特别是初级读者就很难抓住其中的重点。
笔者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先把整节内容划分成几个小的知识点,然后以小点的方式分别进行介绍。或者把这样一个大的小节分成几个小的小节,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它们内容上的连贯性,又使条理更清楚。读者不仅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整个小节中所介绍的各个知识点,而且更容易了解哪些是重点要掌握的,哪些是次要了解的。
l 多一些经验,少一些复制
这可能说到了许多作者的心坎上了。现在网上资料非常丰富,许多知识点的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我不反对从网上查资料,毕竟技术都是学习得来的,但是我反对靠单纯的内容复制来拼凑图书,因为这样的书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有理解,就直接粘贴上去。我们可以参考,然后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多结合一些自己的实际经验,这样才可能让读者发现你对这些内容的真正理解,你才可能在读者问及某方面的内容时有话可说。
一本书无论其内容在其它图书中写过多少次,我希望的是在我的图书中的这些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有较多自己的成份,更有自己的经验分享。只有作者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后才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进行介绍,才可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诠释。即使是自己的图书再版,我一般也不会是简单的修改,而基本上是要重写,这一方面是因为时间过去了几年时间,肯定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涌现,再版时一定得充分体现这些新东西,让读者买了你的书后也能与时俱进,而不至于被你Out了。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时间,作为作者的我们也在成长,也有一些新的经验积累,此时在再版时你就得最大限度地把你的新经验体现出来。就像我的那本一直畅销的《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一样,在写第二版时我又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来改版,最终让读者看到了是比较多的全新内容、全新经验,所以《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二版)一上市得到了比第一版更多读者的追捧,同时得到了购买了第一版《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老读者的高度认可。
三、图书统稿阶段的注意方面
书稿各章内容完成后就进入到最后统稿阶段了,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个阶段可以使图书质量提高多个档次。如果你匆匆忙把各章内容写完后就直接交稿,我想最多只能打60分,如果经过反复的修改,我认为至少可以再提高20分。不要小看20分,如果60分的书是属于一般的书,甚至较差的书的话,80分的书应该是比较好的书。内容上大体上差不多,但至少相差两个档次,为什么不多点时间来做这个最后的工作呢?
许多作者喜欢赶时间,限定某个时间内必须交稿,结果由于各种原因时间被耽误了,最后只能草草交稿。我在写每一图书时都有深深的体会,那就是时间越充裕,最后交书稿时内心更踏实,信心更足。在统稿阶段,我认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l 多一些全局,少一些狭隘
统稿阶段其实就是修改阶段,当然不仅是指各章内容上的修改,还包括图书的整体架构、图书目录、图书前言创作等。首先我们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要把眼光放在整部书稿上,而不要放在某一章节上。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把握图书的短程体系架构,分析出还有哪些知识点应该补充,哪些已写的知识点可以删除,哪个章节的位置应该调整,哪些章节的名称应该修改,在前言中应该说些什么才更与书的主题相符,图书封面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架构等。
在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则你的图书整体上仍不能让人如意。我特别注重章节位置的调整,章节名称的修改,以及前言、封面的设计等方面。
l 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
这里所说的“耐心”就是要有反复修改耐心。“修改”的过程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在内容上的修改,更多的是寻找新的创作灵感,然后在新的灵感下进行各方面的修改。这个“灵感”非常重要,但灵感不是总是有的,它往往在某个安静的时间段(如睡觉时)产生,这时你就得及时记录下来。这里有一个非常重的方面,那就要一定要有时间来做保障,只有充足的时间才可能对图书内容做全面、细致的修改,更只有充足的时间才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创作灵感。修改对图书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每章至少全面、细致地修改两次,包括字、词、句,不要说其它方面,这就三个方面就足以让你的图书质量提高不少。基本上每一次全面的修改都可以检查出比较多的问题,也会通过新的灵感对全局或者局部进行修改,都可以大幅提高图书质量。这点我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我是不惜花时间来进行修改的,通常是有图书创作阶段一半左右的时间来用于最后的统稿和修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