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1-10 08:27:42
作者:刘义昆
在广东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了他对新闻报道的看法。他说:“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不要老报道我。真有新闻性,你放在第八版都有人看,没新闻性,在头版做一个版都没人看。”(1月8日《广州日报》)
作为一名新闻学教师,我不仅深为折服于汪洋对新闻的理解,也为广东媒体感到高兴:有这样懂新闻的省委书记,有理由相信广东媒体仍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在两天半的会议上,汪洋还有更多经典之语:“可办可不办的事不办,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看了《非诚勿扰》,我感到压力很大”;“广东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狼”;“一些地方领导讲GDP总量、财政收入总量等数据如数家珍,清晰明了,但被问到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时,却往往闪烁其词”;“当年广东的制度最先进,怎么现在都不能变通呢”;“上级不要搞官僚主义,下级不要做形式主义”……这些话语不正是媒体所需要的鲜活“猛料”么?如果我们的媒体上多些这样的“猛料”,将何其精彩纷呈?
遗憾的是,一些媒体却在以汪洋所批评的方式在做新闻报道。一些党报,特别是在头版,大多是一场接一场的会议报道,大多是“领导发表重要讲话,代表热烈鼓掌,领导亲切看望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决议通过,人心振奋,班子团结,群众满意”此类的空话套话。整份报纸看下来,你们会发现,领导干部们似乎整天都在开会与视察,却没有做任何实事——用“文山会海”来形容这些媒体的宣传性新闻报道很形象。这种罔顾新闻规律、无视新闻价值的做法实在是“瞎折腾”。
“文山会海”式的新闻报道在一些地方泛滥,责任并不全在媒体或记者。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政府部门“文山会海”式的工作方式,也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与形象观。汪洋说“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一些领导干部可不这么认为。对于他们而言,媒体是他们宣扬个人政绩的最好渠道。于是乎,做了事情的要发新闻通稿还要求一个字不改,没做事情的也想方设法让媒体发个报道;于是乎,报道的时候“一把手”要放在第一个报道,“二把手”放在第二个报道,依次类推;于是乎,甚至要求媒体根据领导官职大小来安排篇幅大小或时间长短……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会使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会掩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新闻报道失去了表达效率。它不仅无法塑造政府与官员形象,反而会在公众心中形成“官本位”、“不务正业”的恶劣印象。
新闻有新闻的规律,宣传有宣传的技巧。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媒体需要的是最新的时政事件、鲜活的官场语言、有力的政府举措;有价值的新闻要放大篇幅,没有价值的减少篇幅甚至不报道;在写作方式上,新闻应该客观、简洁,没有空话套话;要用人们熟悉的语言来摆事实、讲故事。官员肆意干预媒体采编,媒体报道不顾新闻规律,会极大地削弱媒体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的能力,最终导致媒体无人问津。
这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然而,一些媒体的报道方式却一如既往。这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建设和谐社会,一切领域都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这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媒体。就此而言,汪洋书记的新闻观无疑值得广大官员与媒体学习。 (本文来源: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