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8-10-16 16:26:39
人物简评
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很成功,甚至被称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石。但亚洲的“调处”国共内战,马歇尔却彻底失败了,直接间接导致了中国山河破碎,国共两党相争数十年的不幸结局。
一、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近年来史学家又开始注意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深层动机及影响的研究。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实应归功于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这一政策下市场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而当下也有某种意见认为,美国施行该计划的本意是为了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事实上欧洲经济后来的发展趋势并未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通过一体化等途径成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马歇尔计划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苏联及东欧卫星集团国拒绝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在他的演讲中十分坦诚地欢迎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以接受美国的援助。事实上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们心里很清楚,斯大林根本不可能会同意参与该计划,同时美国国会也不会批准一个含有巨额对苏援助的议案。
一开始,斯大林对援助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因为他认为苏联在战后处于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因此即使接受有条件的援助也未尝不可。于是他派遣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到巴黎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此时英、法两国已经领会到了美国不希望苏联加入援助计划的真实意图。因此他们提出了许多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同时,英法两国外长还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而这显然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格格不入。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专家评论马歇尔计划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对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二、马歇尔调处国共内战的大失败
1946年1月,马歇尔,张群(国民党外交部长,行政院长)、周恩来组成三人调解小组,调解国共军事冲突。
对于马歇尔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中国历史是这样说的: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遣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借所谓‘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作掩护,从各方面加强美国侵略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地位。蒋介石为着争取时间布置内战,在美帝国主义的授意之下,也在表面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停止内战的要求。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发布了停战令。,并组成了有美国代表参加的‘三人小组’,和‘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在进行所谓的‘调处’的时期内,马歇尔使用各种狡计,首先在东北,后来又在华北、华东、华中,协助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并积极训练和装备国民党军队,供给蒋介石以军火和大量战略物资。至1946年6月,蒋介石已将国民党正规军总兵力(大约二百万人)的把百分之八十调集到进攻解放区的前线,其中有五十四万多人是美国武装部队直接用军舰、飞机帮助运送的。蒋介石在布置就绪后,于7月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战争。接着,马歇尔就在8月10日和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以便让蒋介石放手打内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注解,1967年北京出版社,第1099页)
蒋介石则说过,战争爆发之初:
“我们政府误信马歇尔的调处,将最精良的国军开到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战略上一经犯了错误,那在战术上是无法补救的,如此,当然失败得更快。”《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3第27页。
他认为“国际外交上的失败”是与苏俄对华的侵略政策和美国的妥协主义分不开的。斯大林利用雅尔塔会议,以恢复“日本于1904年对俄背信攻击所取得的俄国前有权利”作为他对日作战的条件。苏俄无权提出这一要求。蒋还认为美国人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的立场是错误的。美国的妥协立场助长了苏俄的侵略行动,同时导致国民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向苏俄妥协。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所著《父親的憾恨——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是这样说的:
马歇尔奉杜鲁门总统之命: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抵华,调停国共内战,至一九四七年一月八日,调停失败离华,其间年余,亦正是东北国共之争、国军由初期军事优势开始逆转,成为劣势之时。一九四六年四、五月间,东北第一次“四平街会战”、国军大胜,马歇尔不断向蒋中正施压,敦促东北国军停止迫击。其后,蒋中正六月六日下第二次停战令:遂让林彪溃败之军,得以喘息,日后整军反扑,击败国军。第三次停战,对东北战局,影响至巨。
马歇尔调停国共内战,是中美关系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件事情。国民党固然归咎马歇尔处处掣肘、遂令国军坐失良机。国共斗争失败,国民党责怪美国援助不力,马歇尔被列为罪魁祸首。而马歇尔调停期间,中共充份施展“会议战术”,边谈边打,瓦解国军士气,谈判桌上占尽上风,但对马歇尔亦不领情,谴责他偏袒国民党,给国民党美援,替国民党运输军队。最后马歇尔弄得两面不是人、锻羽而归。韩战兴起,美国国会追究“谁失去中国”的责任,马歇尔又被当箭耙,受到猛烈攻击。这位二次大战杰出的美国将领,大概万没料到,到中国调停国共内战竟变成他一生辉煌事业的“滑铁卢”。
美国杜鲁门政府派遣马歇尔至中国调处国共内战,其实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首先是美国政府及马歇尔本人对中国以及中共的认知有偏差。美国传统重欧轻亚的政策,低估了中国战略的重要性,认为美国不值得为中国一战,美国对华政策的底线,即是绝不出兵干与中国内战。马歇尔本人亦认为“中国并不具备天然资源及工业基础,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变为头等军事强国。”因此,他认为即使中共得胜执政,中国对美国暂时亦不会构成威胁。直到韩战爆发,美军在韩国战场上尝到中共人海战术的厉害,损失重大,美国才第一次警觉到中共这个对手,不好相与。
由于认知偏差,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当然便有了严重缺失。马歇尔奉命使华,主要任务是强迫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组织联合政府,以政治协商谈判,消弭国共军事冲突。然而对于国共斗争史稍有研究的人,便知道这两党绝无组织联合政府,和平共存的可能。马歇尔组织联合政府头一宗要务是欲将中共军队国家化,将中共部队编入国军建制,这无异要中共缴械,是与虎谋皮。日本甫投降,共军总司令朱德马上下七道命令速遣共军往东北华北占领沦陷地区,军事夺权,是中共的既定政策。至于谈判,毛泽东说得最清楚不过:“和谈是另一次战争的政治准备。”马歇尔调停初期,中共军事还未占上风,所以愿以谈判争取时间。谈判桌上的周恩来,与东北战场上的共军统帅林彪遥相呼应,中共军事失利,谈判姿态随即软化,一旦得利,姿态马上转为强硬、一松一紧,政治谈判与军事冲突交相运用,在马歇尔的调停期间,中共的“会议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马歇尔面对周恩来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谈判高手,在会议桌上,当然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马歇尔赴华调停,手中有一张王牌:美援。马氏动辄以切断美援威胁国民党就范,停止军事冲突与共产党组织联合政府。当国民党屡次不听话的时候,一九四六年十月起为时八个月,马氏果然下令禁运美国军火到华。让国军吃是苦头。但共军却不依赖美援,所以马歇尔对中共并无拘束力,轮到中共公然违反谈判协议时,马歇尔却无计可施,这乃是他调停失败的症结所在。魏德迈对马歇尔赴华调停的任务,一开始就不看好,他对他的上司有这样的批评:
“马歇尔主要是一个军人,他对国际斗争之复杂性所知有限,更昧于共产党,尤有进者,马氏奉命抵华之时,早已身心俱疲,对当时情况无法做出正确评估。”
魏德曼的话说得很重,但颇中肯,马歇尔的确对当时中国情况,缺乏深刻了解。一九四六年四月,马歇尔回美述职后重返中国,二十一日竟向蒋中正呈递备忘录,宣称拟以美国装备供给共军十个师。当年蒋中正与史迪威翻脸,主要原因之一即为史氏拟以美国装备供给共军抗日。事实上,四月十八日,东北共军违反停战协议打入长春,马歇尔竟会在此时对蒋中正提出这样不可思议的建议。马歇尔如此缺乏认识,他调停国共内战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