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8-08-22 13:26:01
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陈时龙:这一讲我们讲两个人物,一个是崇祯皇帝,他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我们前面讲过的万历皇帝是他的爷爷,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去世时,由于没有孩子,所以他哥哥说,皇帝你做。他就变成了皇帝。
陈时龙:明史学家就曾经说过,崇祯皇帝如果生在万历皇帝之前,就不是亡国之君,如果生在万历皇帝之后,那就必定要是亡国之君。还是把责任往前推到刚才讲的万历皇帝身上。认为崇祯皇帝对明朝的灭亡是可以不负主要责任的。
陈时龙:然而我们要想,崇祯皇帝是果真不该为明朝的灭亡负责吗?这是我们要大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要讲的另一个人物是袁崇焕,他是明朝后期很有才干的守边之臣,在当时军事形势不是非常好的情况下,也只有他在东北能够抵抗来自后来清朝军队的进攻,但他在崇祯初年被崇祯皇帝处死了,所以,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在崇祯皇帝统治期间,杀袁崇焕是崇祯皇帝亲手制造的最大的冤案,而受害的袁崇焕的死,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与蒙清军队作战中的全面被动。这也就最后导致了明朝最终的灭亡,最终被来自东北方的蒙族灭亡。
崇祯皇帝多疑、急躁
陈时龙:可以想像,在他继位时,整个宫中处于一种非常恐怖、压抑的气氛中,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继位,皇帝内心的恐惧、多疑是可以想像的。当然,过后几个月,崇祯皇帝迅速地清除了魏忠贤的阉党,而且在清除魏忠贤这件事上,崇祯皇帝显示了超强的机智和政治才能。
陈时龙:在他接替哥哥朱由检做皇帝之后很快进入了角色,并且排除了一切能够影响他皇位、影响他执政的因素,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把魏忠贤除掉了;再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把魏忠贤在朝中所有的影响肃清了。所以说,崇祯皇帝继位之初是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情,清除魏忠贤。后来的历史学家对这件事情评价也非常高。比如明末清初的松江(现上海市),有位名士叫夏允彝,对崇祯皇帝清除魏忠贤这事情用了四个字,“神明自运”;清初皇帝对于崇祯皇帝处理魏忠贤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也赞赏不已。的确,在天启末年,崇祯皇帝的政治才能像昙花一现,非常的绚丽夺目。然而也有可能,正因为他继位之初顺利清除了魏忠贤,造成了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政治才能有了过高的自我估计,所以在他此后十余年的统治当中,他事事独到,事事亲为,非常迷信自己的能力,所以,由这样的自信慢慢变成了一种自负。
陈时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崇祯皇帝对大臣非常刻薄寡恩,没有什么恩义可讲。中国的先贤孟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意思是,一个君主,如果你把身边的人当老师来对待,那你就可以成为“帝”;如果你把身边的人当友来相处,那你就能够称“王”;如果你把身边的人当做奴隶来处理,那你就会亡国。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把自己的臣民视为奴隶,崇祯皇帝正是这样一个人。在明代,君主高度政治集权的情况下,皇帝是不可能把臣民当做师、当做友。但崇祯皇帝对于大臣的态度是非常严峻和刻薄的。
陈时龙:而在崇祯皇帝一朝情况相反,大臣们都不敢担当,而被杀的大臣也越来越多,崇祯一朝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大臣,这是崇祯朝的特点。我们举个例子,崇祯一朝总共17年,他的内阁大学士,也就是说,相对于宰相一职,他的内阁大学士跟下棋似的,17年中换了50个人,在这50个人中被杀的有2个,最后发配边疆的有2个。你想想,作为皇帝最亲信的大臣内阁大学士,竟然轻易得到这样的下场,实在令大臣寒心。(孟森先生曾经说过,明朝自从设内阁大学士以来,在崇祯以前被杀的也就夏言一个人;在崇祯一朝就有两个,哪有什么敬大臣之心?
陈时龙:也就是说,崇祯皇帝有求治之心,却不知道用人之道。以致酿成了亡国悲剧,所以他未必无过。包括孟森先生也说,崇祯皇帝是有苛查之尤,无用人之能。另外崇祯皇帝用人之愚蠢,疑心之重,管理部下之苛严,却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催化剂。
陈时龙:这些性格在杀袁崇焕一事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当然,袁崇焕也有问题,所以我们接下来谈袁崇焕。
袁崇焕--从极度信任到被处死
陈时龙:对于袁崇焕,崇祯皇帝的态度是有转变的,从极度信任转而生疑,从生疑到最后决定要处死袁崇焕。
陈时龙:袁崇焕祖籍是现广东东莞,最后落籍在广东滕县,由于他是南方人,所以崇祯皇帝私底下经常称他为“蛮子”,袁崇焕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崇祯皇帝曾经说过,“守辽非蛮子不可”,也就是守卫东北这一带,非袁崇焕不可。而且他是一位文臣,考中进士的,中进士是在1619年,1626年之后他就做到了辽东巡抚的位置,七年之间,他由一个刚刚进入官僚阶层的进士,变成了一个省一级的官员,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才能。
陈时龙:曾经向皇帝推荐过袁崇焕的一个官员叫吕纯如,对袁崇焕的评价就六个字“不怕死,不爱钱”。从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和满清努尔哈赤的军队在这里打了一次仗,这一仗之后,明军和满蒙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变化,在萨尔浒之战时清军是采取攻式的,而袁崇焕使用了非常新颖的武器红夷大炮,使战况出现了转机,但之后很快袁崇焕就被魏忠贤等阉党排挤了,被罢免了。
陈时龙: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很快就面对了和满洲军队交战的问题,在天启七年11月,崇祯皇帝继位三个多月之后,他就重新召还了袁崇焕,而且在第二年就任命袁崇焕为缉辽都司。三年之后,袁崇焕在今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脑袋悬起示众。
陈时龙:历史上对袁崇焕的被处死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五点,袁崇焕曾经夸下海口,说五年可以评定辽东,这话是崇祯元年七月,当时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问边关何日可定?袁崇焕回答说,我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如果皇帝你给我行事的权力,五年我就可以使辽东外患全部平定。在场当时的其他大臣对于袁崇焕的表态都表示钦佩,觉得他很有气概。当时唯独有一个人,叫许誉卿,对袁崇焕的说法感觉有点疑惑,趁皇帝在边殿休息时,许誉卿问袁崇焕,你五年就能评定辽东,那你胸中应该有一定打算了吧?袁崇焕却说,皇上对于评定辽东的期望太大了,所以我暂且用五年平辽之说来安慰安慰皇帝的心罢了。许遇清当时就感叹说,皇上英明,将来恐怕要按照五年之期来追查你的,这五年要完不成,你就离遭殃之日不远了。
陈时龙:实际上当时明朝在军事上对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满清,已经转入了战略防御阶段,能守住辽西的宁愿、锦州几城,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如果把辽东也恢复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而且当时后金是由皇太极在管理的,而皇太极励精图治,正在实行改革,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对于这样强大的敌人,最现实的对策当时应该是守为上策。
陈时龙:而且崇祯皇帝还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同时把在东北那一带的其他两位大臣满桂、王之臣手里的尚方宝剑收回,意思很简单,你有尚方宝剑,你去那边把其他大臣的尚方宝剑收回,意思就是你在那边可以有很大的权力,负全责。这样袁崇焕就没有退路了,五年平辽就有生路,五年不平辽就没有生路了。即使是这样,崇祯皇帝最后给袁崇焕的时间也没到五年,三年就被杀了。
陈时龙: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失去了耐心,也起了疑心,这就是我们谈的第二点,擅杀毛文龙之过,不等皇帝批评,私自把毛文龙处死这件事情,其实也是他最后被崇祯皇帝处死的一个起因。
陈时龙: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去了宁远,而且他很快就处理了宁远的兵变,杀了几名叛军首领,凭借他在边关的经验以及皇帝对他的信任,很快就在边关将士心中取得了很高的威信,而且他接着就调整了整个宁远一带的防务,像他以前手下的大将赵率教、祖大寿等人都得到了重用。接着,袁崇焕还请求皇帝把辽东巡抚、登莱巡抚的职位取消了,也就是在袁崇焕的都司辖区里,没有一个人的权力可以跟他抗衡。唯独有一个例外,当时在皮岛的一个叫毛文龙的将领。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后来因为后金军队攻陷辽阳之后,毛文龙带着他的一小部分攻占了当时鸭绿江口一个叫镇江堡的地方,那个岛又叫皮岛。在天启年间,皮岛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从经济上来说,皮岛是朝鲜跟当时明朝外交使节来往的中转站,所以经济上有一定保障,能得到很多东西,在军事上,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对明朝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陈时龙:努尔哈赤跟后金的军队一旦要往西攻打明朝时,就会顾忌在鸭绿江口皮岛上的毛文龙会趁机骚扰他的后方,也就是在军事上,驻守皮岛的毛文龙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联合朝鲜抗击后金,二是可以牵制后金南下。当然毛文龙在皮岛上的所作所为,贪赃枉法,冒领军饷,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但总体来讲,毛文龙驻守皮岛,对明朝来说是功大于过。但袁崇焕是想统一号令,不能容忍毛文龙的自大。所以袁崇焕首先从经济上对毛文龙进行制裁,他请求朝廷,以后朝鲜使节不再经过皮岛了,应该经过别的岛来北京朝贡,这是一种经济控制措施,当时引起了毛文龙的不满,毛文龙说,袁崇焕做出这样的请求,是拦喉切我一刀,把他的经济来路切断了。但袁崇焕远不止从经济上限制毛文龙,他更想直接把毛文龙拉于自己麾下,用他自己的话说,毛文龙是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掉。
陈时龙:所以崇祯二年,袁崇焕来到皮岛附近的双岛,第二天毛文龙从皮岛来到双岛见袁督师,袁崇焕表面是慰劳,在四天之后袁崇焕再登上双岛时,就要求毛文龙告老还乡,改变部队,听从节制,提出了几条要求,当时遭到了毛文龙的拒绝。两天之后,袁崇焕突然以12条当斩之罪奇杀毛文龙,迅速改变军队,然后回到宁远。这件事情袁崇焕布置得非常周密,处置毛文龙也很利落,看起来像是一劳永逸,解决了毛文龙这个专权擅政,在那边割据的问题,但其实这对明朝政府来说,对袁崇焕自己来说,这是一个错误。
陈时龙:我们再来看,毛文龙当时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都在毛文龙被杀之后投降了当时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满清,这些人后来在清初建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毛文龙的军队是擅战的,所以,杀毛文龙,以及让他的部众叛降后金,等于是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送给了后金。而且皮岛的毛文龙,可以牵制后金的南下。所以1629年后金敢于长驱直入,奔向北京,后方没有了毛文龙的威胁,也是一个原因。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据明史记载,毛文龙被杀之后,皇帝突然听到这件事情,心中感觉非常惊骇。接着想,毛文龙既然已经死了,而且正在重用袁崇焕时,所以就写了个东西表扬袁崇焕你干得对。其实崇祯皇帝的本意不想让毛文龙死。当给袁崇焕尚方宝剑时,其他人的尚方宝剑都可以收回,唯独毛文龙的尚方宝剑没有收回,这其实也说明了一点,崇祯皇帝对毛文龙是赏识的,而且是倚重的。所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虽然加强了自己支配战局的能力,却也无意招致了崇祯皇帝对他的隐恨。这是第二点。
陈时龙:第三点,袁崇焕救援京师之策,当北京城遭到威胁,他从宁远回到北京时,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措施是有失误的,崇祯二年,1629年10月,后金军队10万,绕开袁崇焕驻守的重地锦州、宁远,从蓟门南下进逼北京城,距京师两三百里地,所以到11月初,整个北京城就已经戒严了,袁崇焕知道之后,心急如焚,他首先命山海关的总兵赶紧入援北京,所以11月赵率教就和后金军队打了一仗,全军覆没。袁崇焕本人也从山海关入关了,按照当时北京京城总督孙承宗的意见,袁崇焕应该在京城外围一带进行防守,而不能退守到昌平通州这一带。不能退得太深。按照袁崇焕底下部将的意见,袁崇焕也应该在京城外围赶紧堵截后金军队,但当时袁崇焕的想法很奇怪,他以京城安危为念,要赶紧到北京城附近,先保住京城,然后再来抵挡后金军队。所以袁崇焕的军队不是在路上堵截后金军队,而是长驱直入,迅速直达北京城。所以11月16日时,当袁崇焕的军队到达北京广渠门一带时,在京城的人看来,这好象更像是清军的先发部队。所以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和后金有密约在先,故意引满清军队入关。正是有这种谣言,所以当时袁崇焕和手下军队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将领在德胜门和满金军队打了一仗,之后满金军队退到瓮城里休整;而袁崇焕的军队和后金军队打了一仗之后想退到京城里休整,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断然拒绝。
陈时龙:从这点可以看出,他采取长驱直入,先到京城附近保住京城的做法,反而引起了京城老百姓以及皇帝的疑心。这是第三点被杀的原因。
陈时龙:第四个原因,京城民众的不满,明朝自建都北京之后,虽然距离边境很近,但靠着边关诸镇的防卫,前后只遭到过三次威胁。一次是蒙古的瓦剌部俘虏了明英宗;还有一次是嘉靖年间蒙古军队逼近北京城,最后嘉靖找了一个替罪羊,把大将仇冉(音)杀了;在第三次,后金军队逼近京城,京城民众惶恐不安,自然把所有怨气都撒到了袁崇焕身上,所以袁崇焕成了替罪羊。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袁崇焕的尸体据说被民众抢食,这可以想见当时京城对袁崇焕降敌的谣言可谓信之不疑。
陈时龙:第五点可以说是有皇太极的反间计在,正在京城官民对袁崇焕谣言颇多的情况下,皇太极才密谋实施反间计,把一个姓杨的宦官放了,让他故意在军营说说袁督师和皇太极有密谋。在后来的《正说清朝十三帝》中,这个伎俩无非是效仿三国时周瑜的模式。但这个事情正好发生在满金军队逼近京城之时,有这五点内容,袁崇焕不得不死了。
陈时龙:因此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多疑、皇太极的反间计、明朝内部的党争,都是袁崇焕的死因之一。但杀袁崇焕的决定,毕竟是由崇祯皇帝亲自作出的,而且当时派出执行的还是当时的刑部侍郎,实行的还是非常残酷的凌迟处死。相比三年前的平台召见,君臣间的平和相处,赐予尚方宝剑,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期间的变化不能不说没有崇祯皇帝的心理因素。我们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素来多疑,皇太极的反间计未必能够成功。当然,袁崇焕一死之后,边事遂无人,再也没有人能把明朝的边疆捍卫好,再也没有人能捍卫明朝的东北边疆,也就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于当时的东北少数民族满洲了。这一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