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06-05 16:27:27
有关直指心性的一封信
阿格旺波著
自在成就者班诺布转世仁波切座前:
现简单向您恭敬回函
得知您的法体安康,非常高兴。我也一如既往,没什么新的变故。从现在到下月初之间,算是闭关,之后应钦珠仁波切要求,拟以寂、怒、金刚橛三种法
作为供养,满其所愿。特意敬呈的是,您的不少弟子到我处做了证悟供养,然除了混杂吗哈约嘎见解之自性明空说法外,认识到远离三世分别念之觉空赤裸智慧者,
我觉得还是比较少。因此提出以下拙见,敬请参考。
于前行摧毁心识之房的科判中,前三者略广均可,而第四“观察有境心的本性,并将其抉择为实相大光明”这一内容,无论列为一个或两个科判都可以,
视方便而定。在此基础上,以下内容是现量之见或称之为入定智慧的见解。除了以安住法获证外,大圆满中并没有象玛哈约嘎和阿鲁约嘎那样,以风心融入中脉,强
行示现光明本性之法。
首先开示安住法:让弟子们安住若干天,其心稍微能够安住,然后告诉他们:“以此安住法令心不动,其实并非正行修法,那是什么呢?它只是寻找觉性的一种方便。心自然安住,犹如浊水静置,自然会变得清澈。同理,自心本处自然安住时,心的本性赤裸觉性容易现出。大成就者萨哈云:‘无散之心自反观。’如此所说,即心自然本处安住时要观看能安住者的本质是什么样子。观看时,稍微向内一反观即可,若过于往内观看,不一定能认识觉性,其原因是,以心执着外境和以心执着内心,皆为能所分别之念,因此,不能过分作意,应以稍微向内反观的方式来自然安住。”如此指示使其安住。
以此方式观看几天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有些修行者如此安住观看时,稍微往内一反观,顿时就会现出赤裸觉性,并于自心性彻底了达,且对此深信不疑。
有的可能会说有一种无法表达的觉受。对此,应让他再运用安住法,应告诉他观察心的生、住、去处。当观察时,自然能了知其为无成之空性,而不观察时,
似乎依然显现生、住、去处,但此二者并不矛盾。于显而空、空而显的涵义心生定解,这属于境实相空性之范畴,(并非大圆满直指心性之法)。在此,着眼点乃在
于心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自然状态、心的实相、心的住相、心的法性等,无论用何名称,实际上心的实相如同水的本质是清澈一般,赤裸觉性是与生俱来,决定存
在的,因此继续令其用安住法观看。
如此安住后,有的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这说明有点接近明白,并使其再三安住观看。结果他可能还会说有一种无法形容感受,那么应(让他)观察这
是否是散乱于外境的三世之念。若说不是,那就接着问他是不是无分别念的心,并让他再安住观看。如果说是一个无分别念的心,则又问,这种状态是否如闪电击中
头部那样令其一无所知,或是晕倒,或是睡着时的感受。继续观察后,若说并非如此,那就问是否是以往平常所存在的心?若说仍不是,那么再问这是否是能见色
者、能闻声音者等心识?对方说,反正色声等外境见闻明然不灭。这个无分别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必要继续观看,是否是以往那种急匆匆随逐外境的心呢?观察后
若说,不是以往那种随逐外境的心。那又是什么样呢?若说它是一个能见色、能闻声者,那么这是否是能抉择、能了知的心识?继续观察后,如果说是,那么你(观
察者)是否同时有两个心?若说好象有两个心,那么你就观察它们两个是否都是忆念者和散乱者,或者它们都是安住不动的。(他说),其中一个心,也就是以往的
心总是散于外境并随逐,而另一个心则安住不动,宛如明镜,外境可于中显现影像,它并不随逐外境。这一点,虽然讲理论时可以解释——它是自性光明妙光不灭觉
证智慧之境,但传统引导中并无在此指示的习惯。继续问他,这个能安住不动的心是否就是三世的粗细念头?(然而)过去的已灭尽,不可能是,未来者尚未生起,
也不可能是它,若是现在,那么他是善、恶或无记,这三者分别介绍,令其观察,结果他说都不是。那么是否是五种无分别心,这五者也分别介绍后令其观察。如果
他的答案全是否定的,这时才告诉他这可能是心的实相,但有必要继续观看。这样仔细引导,最终必定对觉性能获得深信不疑的定解,所有疑惑顿然消失,这时才开
始介绍见修行果四种科判中的入定智慧之见解,按大圆满术语,其分为分辨、抉择、现量指示自解脱,其后者在指示正行觉性本智——“定见建立于解脱之上”时宣
讲。前二者中第一“分辨”之内容,在《胜乘宝藏论》中分为十六种,《法界宝藏论》中讲了十三种。在此将其要点归纳为四种,分别为阿赖耶与法身、意识与智
慧、世俗与胜义、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这四种分辨。
第一、阿赖耶与法身之分辨:
阿赖耶是心自然安住时,未用“无散之心自反观”之法去反观,即使反观了也未认识。其特点是内心自然安住时,分别念的射收缓解,处于昏然迷然的状态,虽然可以产生乐明无念的觉受,但觉性清澈之分未能无遗显露。而觉性法身是心自然安住时,如同“无散之心自反观”所说,向内一反观,此时此刻觉性赤然现出,其特点是自觉自证。
这二者之见有何差别令其反复观察,直到完全分辨为止,此后方为其开示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第二、意识与智慧之分辨:
所谓的心(意识)指的是各种分别意念,智慧指的是觉性。心的种类可归纳为善、恶、无记三种。
先讲其中恶念产生过程中境与有境的详细情况,然后让他观察缘境如何产生心识。了知后便观察能否产生无境的恶念,若他能抉择无境不可能产生恶念之理,
则告诉他,凡是心总离不开能所二取之念,所以称为迷乱之心。现在开始令其观察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产生觉性?若回答好象不大可能,那么你不是说过它是一
个能知能觉的心识吗?继续观察后,就知道虽没有产生之理,却存在能知与能听,此时告诉他,这就是所谓的不灭智慧之妙光觉证智慧之境。这与迷乱之心执着所境
是不同的,若与心完全一样则没有理由将智慧说成远离能所二取,因此妙慧是无境之智。在此,还要观看依贪、嗔、中庸之境能否把觉性变成贪、嗔、中庸之本质,
这需要再三观察。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告诉他这就叫恶念从未损减过本性。
其后再详细介绍善心、出离心、菩提心这三善念产生过程与境的详细关系,了知若无所境它们都无法产生后,应如前让其继续观察,是否有无境之信心、出离
心等善念?得到答案后,让他观看觉性,结果他会说,与善念产生方式完全不同,觉性是无境的,此时则将其指示为善念从未增益过觉性。
以同样的方式去观察中庸无记之念,结果他会说,总之依靠中庸之境不会产生觉性,觉性本身也无所境。此时指示他这就叫无记中庸之念从未迷惑过觉性。
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尽量详细介绍。第三“世俗与胜义”与第四“勤作正念与无勤自然安住”之分辨,直接依照《大圆满笔记》介绍即可。
总而言之,无论用何方法,必须了知心之本性——既非三世之念,也不是无记无念,同是未混杂任何粗细分别念的赤然现出之觉性。在此基础上,应当为他们讲述大圆满的修行与行为的关键要点。除个别能持自宗教派之贤善法器外,并不一定对每一个弟子都传完全部引导。
最后强调的是,千说万说,认识赤裸觉性是窍诀心滴部的真实究竟密意,因此师徒两人不必太慌忙,要以宽裕的时间认真仔细地进行。若能真正认识觉性,即称为断除胎城相续之见,其功德不可思议。请务必牢记心中!
堪苏班玛理智扎(阿琼堪布)敬上